小学三年级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探究
作者: 张珊珊摘 要:小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教师与家长对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劳动技能水平产生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教师要以新教育理念为导引,基于家校共育,开展三年级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实践活动。本文讨论了家校共育背景下小学生劳动技能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小学生劳动技能实践的价值,进而阐述培养小学生劳动技能的策略。可以说,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能够为小学生带来高层次的智慧导引、高品质的体系支持、高价值的组合推进、高水平的育人效果,进而助力小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学生 劳动技能 家校共育
劳动技能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接触到多元化认知对象、实训性探究空间、技能式发展目标,科学促进小学生拥有高层次的劳动热情、思想方法、奉献观念。为了促进小学生劳动技能的与时俱进,教师科学架构家校共育育人模式,为小学生提供两种内容各异、活动有别的实训平台,共同推进小学生劳动技能的高效精进。所以,小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具备非常高的价值与可行性,能够促进小学生的素质发展。
一、小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的必要性
小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已经对于学校环境较为熟悉,不再存有适应障碍与心理焦虑期,需要教师对小学生提出更高的成长目标,从而为劳动技能培养活动提供推进空间。另外,很多小学生对智能手机拥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在家庭生活中经常“一机在手,烦恼全无”,忘乎所以地沉浸于虚拟世界之中,不仅有害于小学生的眼睛、颈椎、腰椎,更浪费了小学生宝贵的探究时间与实训机会。而且,迷恋智能手机的小学生可能会慢慢走向自私自利、好逸恶劳、唯我独尊的偏激状态,既不能为亲人提供必要的劳动服务与亲情奉献,更不具备较好的劳动技能。因此,教师应与家长积极协同,借助家校共育为小学生架构科学定位、智慧导引、实践拓展的实训化成长环境,助力小学生劳动技能与思想意识的全面发展,从而彰显出小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的必要性。
二、小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的可行性
小学生需要完成室内卫生打扫、倒垃圾、擦黑板、室外捡拾、打扫积雪、校内植树、树木浇水、桌凳擦拭、玻璃擦拭等活动,获得较多的劳动训练机会。可见,教师能够为小学生在学校内创设各种各样的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小学生在各式各样的劳动中进行自我服务、他人服务,科学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热情、奉献观念、服务意识。所以,教师能够在学校范畴内为小学生智慧架构林林总总的劳动实践机会,助力小学生劳动技能的发展。
在家庭生活中,小学生能够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爷姥娘拿拖鞋、递纸巾、倒热水、准备洗脚水、收拾家务、整理床铺等,力所能及地展示个人的劳动技能、思想意识与感恩心理。家长可以借助上述简易化的家务实践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亲自实践、动脑思考、用心完成、爱心交互的亲情环境,推动小学生融入其中,科学培养小学生互敬互爱、自觉奉献、心存感恩、快乐表现的积极意识。可见,家长能够在家庭范围内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
因此,教师能够与家长进行无缝对接、优质协同、活动一致、方法交流,为小学生架构出家校协同、齐心共育、实践训练、主题推进的科学化育人环境。这样,教师能够凸显个人理论层面的教育理念优势,家长能够展示个人实践层面的育儿经验基础,能够为小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提供高价值的能动支持。
三、小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的价值
首先,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有助于小学生获得教师的智慧导引、家长的热情辅助,在高品质、有设计、智慧化、素养型的成长环境中科学发展。小学生能够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生活技能、自我管理、服务意识、感恩心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还能够将课程知识在动手实践中应用于生活琐事之中。所以,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能够促进小学生的技能提升、知识集聚、素养优化。
其次,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能够整合教师的育人智慧、施教设计、专业优势以及家长的舐犊之情、育人经验、配合意识,提升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的人气指数与能动支持。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能够为小学生提供双平台、双指导、双实践,借助沉浸式实践、自主性拓展、优质化输出展示小学生的能动价值,达成科学育人的设计目标。因此,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能够集中教师与家长的合力,在相得益彰中共同促进小学生的快乐实践、全面发展。
最后,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有助于教师借助高品质的创新性育人环境科学践行“双减”政策,促进小学生成长环境提质增效、与时俱进。小学生能够在劳动技能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时代理念、生活能力、自理素养、实践品质,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还能够促进课改理念与创新精神在劳动教育、家校共育、教书育人等范畴内的进一步落实,实现科学育人。所以,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能够推动小学生多元探究、开放拓展、实践提升。
四、小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的策略
教师应深度挖掘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模式的架构策略、优化途径、改进路径,为小学生架构出有创意、设计性、关联化、协同式、体系型的成长环境。
(一)基于家庭范畴推进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家长应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设计出智慧化、高水平、能动性的亲子活动与家务劳动,助力小学生的生活实践走向提质增效,优化生活能力、主体素养。
1.借助常规活动实现劳动技能培养
在家庭范畴中,家长可以引导小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实践活动,在高水平的自理服务活动中充分培养个人的劳动技能与动脑意识。因此,小学生能够在亲自实践、踊跃表现中为自己、为亲人提供智慧设计、精心定制的家务服务,在劳动技能培养中实现亲情交互。
以“准备洗脚水”为例,小学生能够在洗脚活动中多次进行凉水与热水的合理搭配,能够积累较多的实践经验与生活技能,为每个人提供不同温度的洗脚水,满足不同人的需求。而且,小学生还会考虑到温度稍高的洗脚水能够持续更长的保温时间,单纯洗脚与泡脚具有不一样的水温要求与时间差异。妈妈喜欢的泡脚保健桶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热水,甚至需要小学生在中途为妈妈再添加一次热水,以确保泡脚桶内的水温能够满足妈妈的需求。另外,爸爸在外面工作一天,较为疲惫,使用电动按摩的泡脚桶较为合适,在电的加热下,水温能够较为稳定,不需要添加更多的热水,且足底滚动的按摩柱能够为爸爸提供高品质的按脚享受。所以,小学生能够在家人洗脚活动中进行服务活动、动脑思考、经验积累,优化小学生的劳动技能、思想意识与实践素养,实现劳动技能培养活动的价值拓展、功能创新,帮助小学生获得高水平、实用性、素养型的生活技能。
2.借助美食奖励优化劳动技能培养
小学生的营养问题是家长最重要的育儿活动之一,家长可以将营养调节、美食计划融入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之中,以预先设定好的美食为奖励,推动小学生积极劳动、淬炼技能。因此,美食奖励具备非常大的刺激作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踊跃性、自觉性、主动性,促进劳动技能培养提质增效。
例如,家长可以首先根据小学生的营养计划设计吃大餐的时间,如西红柿炖牛腩、白萝卜炖羊排、土豆炖排骨、红烧鲤鱼、肉类烤制等,然后再为小学生设计一些劳动技能的培养活动周期。这样,美食大餐就会成为小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培养活动的收官之战与奖励活动,自然能够激发小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实训活动的踊跃性。
以“墩地”为例,小学生需要心平气和、仔细认真地使用扫把首先将地板砖或地板上的固体碎物进行全面清理,使后续的墩地活动能够事半功倍地进行。接着,小学生再利用湿润的墩布对地板砖或地板进行细致入微的清理活动。这样,小学生就会将地板砖或地板上的碎物与灰尘彻底清理干净,达到爸爸妈妈预先设计的评价标准。而美食大餐的如约而至自然能够有效强化小学生的劳动踊跃性、奉献自觉性、感恩落实性,有力提升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活动的实际效果。所以,基于美食奖励的劳动技能培养活动更具吸引力与激励性,能够推动小学生自觉劳动、主动奉献,提高思想教育效果。
(二)基于学校范畴推进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教师应基于家长的家庭活动基础提升学校劳动教育的策略性与智慧化,引导小学生在精益求精中提高思想境界、道德品质。
1.借助日常活动推进劳动技能培养
教师应借助班级范畴内的卫生打扫活动有效强化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逐渐习得的劳动能力、奉献意识与服务观念,推动小学生融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之中。因此,日常化的班级打扫活动能够成为小学生劳动技能的实训空间,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稳固的劳动意识、品质观念、奉献心理。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群体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个高的小学生负责黑板的擦拭任务,充分展示高个子小学生的先天优势。其他小学生再平均分成五个值日小组,以性格外向、爱说爱笑、开朗活跃的小学生担任劳动小组组长角色,展示模范带头作用。而且,在班级卫生打扫活动中小学生一律全员参与、平等互助,共同肩负起预定的室内卫生打扫、倒垃圾、整理桌椅位置、擦拭讲台等集体劳动任务。这样,小学生就会在组内活动中进行友好互助,有的同学将凳子放在桌子上,有的同学进行地面清扫活动,有的同学再将凳子放下来,有的同学负责去倒垃圾等,实现组内活动的共同担当、互助完成。为了加快打扫活动,小学生自然能够在集思广益中交流劳动经验,促进小学生良好劳动技能与解决方法的快速习得。所以,班级卫生打扫活动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助力小学生劳动能力的持续提高,科学架构长期性、规范化、主体式、素养型的劳动技能培养平台,实现劳动技能培养的提质增效。
2.借助小组竞赛推进劳动技能培养
为了激励小学生进行劳动技能学习的踊跃性与创造性,教师可以开展劳动比赛活动,将小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并在平均分配任务、公平比较鉴别、合理量化评价中促进学生进步。因此,小组竞赛活动能够为劳动技能培养活动注入生命能动支持、创新思维保障,为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训练提供更多的快乐体验。
例如,在校级安排的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小组竞赛活动,并为各组小学生提供均衡化、具体式、简易型的劳动任务,促进小学生沉浸于劳动实践之中。
以“植树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为各组的小学生规定好树坑的数量、长度、宽度、深度,还要规定好树苗的摆放位置与评价方法,更要评价水是否浇得非常充足等。这样,小学生就会以植树活动为竞赛内容,在群策群力中产生高价值的奇思妙想,推动植树活动走向设计性、智慧化、高效性,凸显小学生的设计智慧与思想方法。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活动就会获得高层次的能动支持、智慧拓展、方法优化,自然能够走向集体创新、共同推进、品质进阶。所以,小组竞赛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整合力,为劳动技能培养提供主体支持、智慧优化、能动拓展,有力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技能。
3.借助赏识激励推进劳动技能培养
教师还要充分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望与荣誉诉求,以赏识激励对表现突出、优质奉献、进步较大的特殊群体进行口头表扬活动,为其他小学生树立积极效仿的先进表率。因此,赏识激励能够成为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活动的兴奋剂,科学培养小学生的求异思维、品质观念、创新思维,促进劳动技能培养提质增效。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元评价凸显赏识激励的公平性,让各组的组长参与到活动评价之中,提升评价活动的公平性、合理化,以此科学凝聚小学生群体的“民心”与“民愿”。教师也要进行开诚布公地直接评价,客观公正地指出小学生劳动结果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并进行直言不讳的科学对比、深度剖析、品质鉴定,为小学生提供高品质、科学化的比较结果、评价结论。最后,教师再进行小学生心悦诚服的赏识激励活动,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赏识激励的正面导引功能、思想激励价值、方向导引效能,夯实劳动技能培养活动的群众基础。所以,赏识激励是小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的创举,能够促进劳动技能培养走向提质创优。
综上所述,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具备必要价值、育人功能,值得教师深度探析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的架构策略与设计理念,为小学生创设出高层次、养成性、能动化、素养型的生本空间,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科学创设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模式,立足家庭范畴与学校范畴进行分区施教、无缝对接、优化协同、相得益彰,助力小学生的劳动技能训练、生活自理优化、思想意识提升。这样,小学生能够快速提升适应能力、自立意识、感恩心理、奉献观念,立足教师与家长的智慧合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靖雯《浅谈家校合作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运用》,《读写算》2022年第33期。
[2] 黄孝文《家校合作社劳动技术教育的实验研究》,《名师在线》2022年第8期。
[3] 石玉宝《新时期农村小学生劳动教育策略刍议》,《学周刊》2022年第5期。
[4] 姚映玉《新时代小学家校合作劳动教育模式研究》,《山西教育(教学)》2021年第12期。
[5] 李舒婷《家校合作:让劳动教育双管齐下》,《中小学班主任》2020年第11期。
[6] 万初清《新时代小学“家校合育式”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现代教育》2020年第10期。
[7] 牛银平《家校合作提升小学生劳动技能的策略研究》,《天津教育》2020年第15期。
(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三年级学生劳动技能家校共育实践探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类型:白银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立项号:BY[2023]G32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