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中高年段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
作者: 王雪梅
摘 要:部编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双线结构,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习作单元的编排也同样体现了双线结构。对于习作单元的教学,要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以单元语文要素为训练目标,将习作单元的五个部分进行有效整合,以整体教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教师要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利用学习单为学生搭建学习方法的平台,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采用思维导图、比较阅读、仿写片段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习作单元 整体教学 语文素养 思维导图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17
部编教材的编排体系是双线结构,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习作单元的编排也同样体现了双线结构。对于习作单元的教学,要围绕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以单元语文要素为训练目标,把习作单元的五个部分进行有效整合,以整体教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好地实现训练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掌握单元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就是确立教学目标,它既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也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实际意义。在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透彻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这一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意义、核心内容以及核心能力,设计本单元教学的主线,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的过程中,教师要确立这一单元的核心意义是热爱动物、保护环境;核心内容是要求学生掌握文章主体结构;核心能力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确立好教学目标后,教师要设计相关教案,对文章中的主体思想进行针对性引导,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简要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文章表达方法和情感,在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后,教师再开展详细教学,加深学生记忆。
(二)减少多余行为,提升课堂效率
在开展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上多余的行为减少,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在保证效率的同时还要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多学习重点知识内容,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实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将教材中的“精华”提炼出来,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整体结构,将课文中的详写以及略写部分找出,让学生不断进行阅读与感悟,理解课文中传递出来的精神。
(三)加强课前预习,合理引导学生
基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而完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加强课前预习,合理引导学生,在进行教学之前布置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将无法理解的内容标注出来,教师可以先查阅相关工具书,在大致了解内容后等待教师详细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保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在课堂中一定能够集中注意力,通过教师及时并正确的讲解,解决自身的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单元整体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整合以及合理复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材内容,合理进行单元整体教学,以实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单元主题,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广泛应用。
二、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部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材编排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精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去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给单元习作打基础。交流平台围绕“写文章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展开交流。初试身手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融情于景的表达方法,初步运用此方法进行练写。习作例文是《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有批注也有课后练习,重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单元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并联系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这个单元时,巧妙将以上五个部分进行有效整合,以三种模块的结构,八个课时的分配,整体教学的形式来进行习作单元的教学。
(一)整体感知模块
这个模块安排1课时。课型设计为整体学习课。
1.课堂内容
(1)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和生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分享阅读感受。
(2)朗读两篇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
2.学生主要活动
(1)填写预习单。
(2)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语。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
3.小组合作学习
对两篇精读课文《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进行整体感知,根据预习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教学流程: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自学字词——检测预习效果——感悟真情。
(2)小组合作完成三个任务。
任务一:给朱自清、史铁生、何紫、肖复兴设计“作者名片”。
任务二:完成预习单。
任务三:提出问题,答疑解惑。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答疑解惑,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同学集体解决。
(3)打开自己珍藏的记忆。
回忆这几年的时光,你感受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通过这件事,你想表达什么情感?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达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二)主题阅读模块
这个模块安排5课时。课型设计为:1—2课时是读写结合课,3—4课时是主题阅读课,第5课时为回归整理课。
1.读写结合课
完成《那个星期天》的阅读和“初试身手”。把精读课文与初试身手整合,学习作者融情于人、事、景物的方法,在具体细致的叙事中表达心情的变化。
教学流程:分享预习成果—了解“我”心情变化的过程—细读品味—迁移写法。
(1)分享预习成果。引导学生和大家交流作者名片、自己摘录的笔记或是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困惑,也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2)抓住心情变化。引导学生画出作者在“那个星期天”的心理变化思维导图,并把关键词语标注在图上。
(3)细读品味。通过学习单,让学生找出“具体事例”“人物内心”和“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关键词,从而归纳出作者是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写出心情的。
(4)迁移写法。把上面学到的方法,在“初试身手”中加以运用。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尝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之中。
通过这样的整合,把读和写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方法,写中用方法,从不同角度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并达成学习目标。同样,学生只有经历“学习方法——运用方法”这一过程,才会完成从阅读到写作,从学习到运用的转化,从而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2.主题阅读课
完成《匆匆》的阅读和“交流平台”。把精读课文与交流平台整合,学习作者通过一连串问句直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流程:体会直接抒情—完成思维导图—落实“交流平台”—仿写片段。
(1)体会直接抒情。在这个环节首先要引导学生用本文中出现的叠词完成相应的填空内容,从而揣摩表达效果。再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表示朱自清内心感受的关键词,写出自己的感受,在旁边做好批注。接下来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把读到的关于时间的形象描写句勾画出来。最后在一连串的问句中,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2)完成思维导图。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总结梳理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写出自己对时间流逝的强烈感情的。小组合作中结合有关的词语和句子,做简单批注后完成思维导图。
(3)落实“交流平台”。在“体会直接抒情”和“完成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然后教师就顺势落实“交流平台”。这样的整合方式体现了整体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体现了单元内容关键节点的“整”的技巧。
(4)仿写片段。先仿照《匆匆》第3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教师用课件出示“读书的时候”“上下学的时候”“看电影的时候”“写作业的时候”。学生可以思考,在这些简单的日常活动中,日子会从哪里过去。学生的思维被扩展开以后,再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接着抛出问题——朱自清先生的日子是这样过的,你的日子又是怎样过的呢?引导学生在充分练说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后再进行仿写练习。
3.回归整理课
完成《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感悟表达效果。再完成《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的比较,引导学生学会作者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流程:比较两篇精读课文—归纳方法和效果—比较两篇习作例文—学会表达方法。
(1)比较两篇精读课文。小组讨论《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在表达情感的方法上,存在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2)归纳方法和效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整理,相同之处都是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不同之处是《匆匆》直接表达情感,《那个星期天》间接表达情感。
(3)比较两篇习作例文。引导学生迁移前边学到的方法,完成教师出示的学习单。比较两篇例文的情感特点、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4)学会表达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学到作者是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情感的。教师适时出示“别了,我的母校”,引导学生思考你想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情感?然后在学习单上把提纲列好。
(三)习作实践模块
这个模块安排2课时。课型设计为:第1课时是习作指导课,第2课时是习作评价课。
教学流程:透过词语寻找素材—回顾事件画出心跳—动笔写作互评修改—誊抄习作交流展示。
1.透过词语寻找素材
先用课件出示一组表示乐观积极的词语,再出示一组表示悲观消极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哪个词语能引起你的心跳,让你想起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
2.回顾事件画出心跳
先引导学生讲清事情的经过,说出最真实的感受,找到心情变化的那一刻。再让学生画出心跳图,一件事中最少呈现出三颗心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变化,用心的大小来表示自己当时心跳的程度,并在旁边用“当( )时”的文字加以说明。
3.动笔写作互评修改
教师示范思维导图式提纲后,学生确定好自己的习作材料并列出提纲,再根据提纲动笔写作。组内交换,围绕“选材”和“表达方法”对作文进行评议,引导学生列出从不同角度写清楚感受的方法,再对习作进行修改。
4.誊抄习作交流展示
把誊写规范、选材恰当、表达方法运用得当的习作在班级里展示,让学生们互相欣赏、学习。
综上所述,习作单元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学习方法—运用方法”。教师要构建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利用学习单为学生搭建掌握学习方法的平台,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采用思维导图、比较阅读、仿写片段等多种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方法并运用方法。只有这样巧妙地把习作单元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审美鉴赏和思维创造能力,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参考文献:
[1] 李怀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
[2] 刘培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读写算》2021年第4期。
[3] 钱丽芳《提高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分析》,《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