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策略与实践探索
作者: 王一飞摘 要: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逻辑的重要途径。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和语文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和深度探索,以科学、高效、多元、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学生们在阅读中收获快乐和知识,降低学业压力。本文以“双减”政策为导向,从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丰富教学层次、利用多媒体创设合适的阅读情境、联结课内外拓展阅读视野等方面,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深度探索。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11
近几年,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各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实践和深度探索,以创新实践结合深度探索,着重解决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学校和语文教师可通过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强化学生语文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等途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一、“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阅读在学生的全面成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往存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如学生作业负担、作业量压力、机械式应试学习思维等问题,都会得到彻底解决和改革,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的培养。
在“双减”政策号召下,教师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实践体验,实现以德育人,助力学生全面成长,培养“三观”正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教学流程较僵化
在“双减”政策已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些许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教师观念落后、教学流程僵化的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采取的还是肢解文本的方式,即将经典文字作品进行细碎分析,致使文章缺乏整体性,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可能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二是部分教师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忽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审美能力的形成,致使教学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阅读教学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三是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多会根据个人以往的经验和传统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加上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抑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2.学生做配角,主体地位被忽视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但结合实际可知,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倾向于做课堂的主导者,习惯于预设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预设的内容展开分析讨论,主导了学生的思考方向,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点,限制了学生探索文章的自由。此外,由于部分教师对“双减”政策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其就是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即少布置课后作业甚至是不布置课后作业,而将作业的负担转移到了课堂之上,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多、时间紧,学生忙于记录知识点而无暇多做思考,这种教学方式削弱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3.多媒体泛滥,教学缺乏实效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其在推动教育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些许新挑战。在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出现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重视视觉效果的堆砌而忽视了对文章的深度解读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成为阅读课堂教学的看客,这种教学模式不但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还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使得教学实效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策略和实践探索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探索面向新时代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教学观念、创新策略和实践探索,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个体全面性。当教师与学生们携手并进,共同打造丰富、有趣、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时,学生的潜力如同被点燃的火焰,将迸发出无尽的光芒。
教师在强化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基础上,应以德育和学生快乐学习成长为核心,积极尝试创新教学方式,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策略,打造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最终实现学生在兴趣和爱好的引领下快乐学习、教师在创新和实践中高效教学、学校育德育人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创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准备
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实施教学的环节中,不只要转换以往的思想思路,还应该对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确保他们可以利用新颖有趣的方法,掌握大量的知识,进而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与学习能力,实现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备案,还应了解学生们的阅读水平、兴趣爱好等,以此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应注重语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除关注教材中的文章外,还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王荣生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成效,并非仅仅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才能或课堂的即兴发挥,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设计和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完善准备。
课堂教学准备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依据初中学生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性,进而增强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前,语文教师要认真、全面地做好教学准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预习,进而提高阅读效果。比如,在对《春》这一课进行教学时,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文章结尾处三个形象的比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思考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在阅读活动中的主动性。
2.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组成师生阅读团体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中,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教师要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位置,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受教者。教师应从备课环节入手,运用创新思维,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张心科教授认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教授学生如何在阅读过程中获取信息、理解文本、强化学习能力,而非机械式地关注文本知识。
迈耶在《学科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当我们阅读一篇有意义的文章时,我们的大脑会积极参与进来,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含义,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从而构建自己的解题思维体系。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将学生视为独立、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个体,而非被动接受灌输的容器,学生们应当有权参与到语文阅读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深入理解文本、体会其中含义,并深入思考学习内容,进而实现自主阅读、高效阅读。 这种方式更能激发他们于阅读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收获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能力上的、情感上的。
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等方式,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同时组成师生阅读团体,设置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环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从多个角度解读文章内容。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构建师生阅读团体,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生形成读书共同体的途径有很多。第一,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努力实现个性化阅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舞台,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秋天的怀念》一课为例,在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以后,语文教师可以研读史铁生的其他著作,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还可以举行学生读书会等活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3.开展情境教学,丰富教学层次
开展情境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一种常见趋势,教师可通过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不仅能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更能营造一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比如,在阅读《社戏》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创设并展示江南水乡的真实情境,引发学生们的兴趣和融入情境去阅读文章、探索文中描述内容的欲望,这样更容易营造欢乐热烈的阅读课堂氛围,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和文章背景,更有利于学生们在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共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阅读的文章不一样,所要创设的情境也会跟着变化,教师要分析初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且要重视这种差异性,积极与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展现个性化思考,获得知识、享受乐趣,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
情境教学是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它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情境的构建和解决过程,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还能高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比如,在《艾青诗选》名著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先与学生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明确学生对现代诗是不是感兴趣,阅读现代诗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学生之间的差距,学生喜欢的现代诗人等。语文教师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有针对性、有效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阅读教学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去创设一个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如情境画面、播放音乐、再现表演场景、制作PPT等,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更深入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节时,先播放《好汉歌》,随着慷慨悲壮的歌声,屏幕上出现了一个个英雄好汉的画面,在画面的旁边再配上人物简介,让学生对《水浒传》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课前的雪景画面、塞外风光画面,课本剧视频画面,课后情景剧的迁移表演,这些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中。
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高效巧妙地运用新媒体教学工具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选择更为恰当的教学授课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在“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师更应注意创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构建阅读课堂时,教师应当注重用多种形式展现阅读内容,将阅读知识具象化,并设计各种互动环节和练习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理解深度。
第一,语文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真正走进阅读文本;第二,创设阅读教学情境,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情景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第三,创设语文阅读情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因此,创设阅读情景对提高阅读能力至关重要。以《岳阳楼记》为例,学生没有亲自参观过岳阳楼,自然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岳阳楼的景色,也就无法理解范仲淹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课文之前,语文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与岳阳楼相关的视频,通过视频中出现的阴天的岳阳楼、晴天的岳阳楼等真实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与范仲淹产生共鸣。
5.结合课内课外,拓宽阅读视野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课内阅读为基石,但又不能拘泥于课内阅读,要有突破,要积极向课外延伸,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在吃透课本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向课外延伸,挖掘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资源。
以《望岳》为例,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杜甫的诗歌特点,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每个组的学生要自己查找杜甫的其他代表作。此外,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整理杜甫不同时期的代表诗歌,有助于学生对杜甫政治理想的理解。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内容去阅读,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语文阅读教学会更有效。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以“双减”政策为导向,通过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实践手段,做好教学准备,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性,创设阅读教学情境,优化阅读教学方法,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等途径,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最终使学生能够感受语文阅读之美,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2] 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语文建设》2020年第9期。
[3]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4] 张心科《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王一飞,1982年生,男,满族,辽宁凌源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