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预习提示”,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 袁敏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预习提示”,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预习提示包括写作背景、文本特质、语言特点、学法建议等,学生可以运用“勾画文字法”“结合数字法”“借助资料法”等不同方式进行预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预习成果掌握学情,随之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实现以学定教,学教转化。
关键词:预习提示 深度学习 初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4.043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学生基于原有知识和阅读经验,对文本进行翻查、阅读、标注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理解掌握预习的方法,学会深层次探究的策略,从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起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效果。“预习提示”是语文学习支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向对教学的导引及深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提示”作为语文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犹如一座指引学生自主学习的灯塔,对促进语文教学具有重大意义。教师积极探索并巧妙运用“预习提示”,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照亮前行的道路,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理解“预习提示”
1.交代写作背景,彰显文本主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一般由两个版块构成:文本指摘及学习建议。教师要结合版块指向,指导学生参与到有针对性的预习活动中,从而提升学习效率。不少文本指摘包含作品创作背景,助力学生了解作家创作缘起,把握文本主题。
在《小石潭记》的“预习提示”中,展现了作品的创作背景:柳宗元在被贬谪到永州后,常常流连于自然美景,以此排遣自己心中的苦闷之情,他因此而写下了“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在教学本文时提前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联系柳宗元贬谪前后的心路历程,课上进行交流、探究。学生搜集了《新唐书·柳宗元传》《柳宗元在柳州》等助读资料,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文人和政治家的柳宗元在仕途失意后的苦闷和彷徨。整堂课在“预习提示”的指引下结合文中“悄怆幽邃”“凄神寒骨”等文字表征达到“言”“景”“情”“意”四位一体,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及文本背后的政治寄托。同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后整理柳宗元创作的其他几篇游记,通过比读的方式,探究其异同点,深化理解。
2.揭示语言特点,提升感悟能力
语言是文本的特质,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不尽相同,“预习提示”要求学生探究作品的语言风格,并在此基础上感悟作品的情感,提升鉴赏和创作能力。
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力,从题目入手,通过想象的方式,将自己脑海中的紫藤萝用语言“定格”。通过阅读课文,寻找作品中的精彩描写,并和自己此前想象后创作的文字进行对比,提升语言感悟能力。这个预习提示指向关注本文的语言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遵循“预习提示”中“哪些描写引起了你的共鸣”这一教学点,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描写手法,尤其是文中反复出现的数字“一”,从“一朵接着一朵,一串挨着一串”到“我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再到“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从“一朵”到“一串”再到“一条”“一片”,从衰微到丰盈,唤起宗璞对生命认知的独特体验。
3.提供学法建议,深入文本内核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预习提示”中重点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
《伟大的悲剧》中的“预习提示”指向学生掌握浏览、批注的学习方法。“快速浏览文章,并画出文章中表示时间、地点的重要信息,还要注意留意每一段的句首,并借此把握每段的主要内容”“再次阅读的时候,他们要重读那些打动自己的文字,并体会其中的精神力量”。笔者在教学本文时,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文章,提取每一段的首句,连缀成文。学生发现刚好能够形成一篇简易的记叙文,但是要素不齐全,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将所缺信息补充完整并进行复述,很好地达成了文本感知的教学目标。
二、分析“预习方法”
“预习提示”为语文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架,贯通了预习和课堂学习。预习方法是达成预习目标的重要路径。预习方法应紧紧围绕“预习提示”的目标指向,笔者认为主要有“勾画文字法”“结合数字法”“引用资料法”。
1.勾画文字法,实现问题导向
《孔乙己》一文的阅读提示指向探索“孔乙己”是否是人物的真正姓名,思考人们为何如此称呼他并说说孔乙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笔者认为,本文适用“勾画文字法”,在预习时布置学生用横线标注出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如“孔乙己为何要叫孔乙己”,再用波浪线标注出认为能展现孔乙己特点的细节描写,用三角形圈画出觉得有深意的词句。预习时有学生对孔乙己分茴香豆的内容印象深刻,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内容,并在“罩住”“弯腰”这两个词上画上三角符号。还有学生用三角符号画出了“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和“摸出四文大钱”的“摸”,笔者在课堂教学时指向学生的困惑处与疑窦处,让学生模仿孔乙己的这一系列动作并说出内心感受,再通过补写孔乙己心理活动的形式加深对孔乙己不幸遭遇的理解。
2.结合数字法,整合关键信息
“结合数字法”指的是在预习的过程中,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数字,以此强化阅读感受的过程。除了直接关注作品中的数字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隐藏数字,如文章中有几次重复的描写等,通过整合关键信息,提升学习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预习提示要求学生思考物候学是什么,它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作者如何将文章写得条理清晰、语言准确,要在快速阅读中抓住作品的主要内容。笔者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指导学生运用“结合数字法”,标注出文章中出现的数字,然后用列图表的方式加以整理,最后思考作者为何要列这些数字,本文写作目的是什么。如有学生阅读了“北京的物候记录”这一段,标注出了其中的一些数字,它们展现的是年份、天数等内容。通过这些数据,学生发现了物候学需要在很长的时间中探索,调查时间以“年”为单位,而调查结果又有细微的变化,要探究花期在几天中的细微变化。通过这样的数字,学生既可以清楚地了解物候学的研究内容,又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科学精神。
3.借助资料法,开阔学科视野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在预习时需借助工具书或课外阅读资料、网络平台解决问题。通过拓展阅读,达成开阔视野,提升认知能力的教学目标。
《老山界》介绍了中央红军在突破敌人湘江封锁线后,翻越了长征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老山界”的情况。通过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本文创作的历史背景,想象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场景。结合此预习提示,笔者在教学时采用“借助资料法”,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背景信息,了解红军长征有关的历史。此外,查找翻越老山界的地理资料,了解其地貌特点。课上,学生将老山界的地貌和地形图展示出来,对照文本标注红军行军路线,一幅“老山界行军路线图”直观地展现了红军行军的不易,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战争形式使翻山更加困难,再对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独具特色的语言“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进行反复品读、感悟,学生深切地了解了这一段峥嵘岁月以及红军展现出的革命情怀。
4.对比分析法,深化理解感悟
对比分析法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相似或不同的文本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点和主题。例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和《春》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两篇文章在描写景物、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同时也能加深对不同季节特点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对比分析结果,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思维导图法,梳理知识结构
思维导图法是一种有效的预习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知识结构,理清思路。在预习时,学生可以根据 “预习提示”中的问题,绘制思维导图,将文本的主要内容、关键信息、人物关系等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在预习《骆驼祥子》时,学生可以以祥子的命运变化为线索,绘制思维导图,包括祥子的买车梦想、三起三落的经历、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文本的脉络,提高预习的效率和质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并进行讲解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互动。
三、重组教学策略
1.对话文本,领悟丰富内涵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预习提示建立了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对话的桥梁,学生可以在“预习提示”下了解作者通过文字传递的思想,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深入课堂学习,可以充分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解决阅读难点。
《变色龙》的预习提示介绍了变色龙是一种能跟随环境而变色的动物,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然后体会其中的讽刺意味,笔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通过分角色诵读的方式,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有学生在诵读后,和人物形成了共鸣,体会到内在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又进行互动对话,谈谈在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人。同时,学生也认识到编者的编写意图就是为了让读者体会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现实指向性,思考如何用人物勾画时代特点。
2.构建场域,引导深度探究
阅读提示和注释、练习、阅读链接等内容组合在一起,构成助读系统。在指导学生深度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将其有效组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建构开放、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场域,关注各种助读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学习能力。
《卖油翁》的阅读提示要求学生画出作品中的人物行为、动作描写的词语,体会简洁的语言风格。在预习课文时,学生初步掌握了细节描写的具体方法。在课堂学习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构建学习场域,关注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延续性动词,如“睨之”“微颔之”等表现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轻视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深入探究文本内核,感受人物动作背后的心理,再通过“我在现场”的学习情境,要求学生写出卖炭翁和陈尧咨此时的所思所想,深化对内容的理解、感悟。
3.联系生活,唤醒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唤醒学生内心情感,提升语文实践能力。
《桃花源记》的预习提示要求学生想象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并借助注释阅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及其美好场景。结合该预习提示,笔者组织学生参加“寻找我心中的桃花源”主题活动。首先,搜索背景信息,了解作者创作《桃花源记》的缘由。然后结合现实生活,唤醒情感体验,思考俗世生活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困扰,如何追求精神家园。学生参与到社会调查活动中,探寻自己的身边是否存在具有“桃花源”特点的精神家园并融入其中,进一步唤醒精神体验。最后,将自己对“新时代桃花源”的感悟和理解写入到作文中,阐述自己的想法。结合生活进行体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认识到文学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体现生活的姿态,提升情感体验。
4.开展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预习提示的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观点。例如,在预习《岳阳楼记》时,可以让小组学生分别研究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等内容,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整合。在课堂上,各小组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辩论。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拓宽思维视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巧用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可以根据预习提示的内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预习《苏州园林》时,可以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讲解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和艺术特色,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写作训练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预习提示”宛如语文学习之旅中的一盏明灯,照亮学生自主探索文本的道路,是语文助读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它承载着写作背景的揭示、文本特质的展现、语言特点的引导以及学法建议的提供,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搭建起坚实的桥梁。对于语文教师而言,积极探索“预习提示”的有效运用方法,努力构建丰富多样的学习场域,是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通过发挥“预习提示”在课堂实施和学生学习成长中的显性价值,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世界,感悟语言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预习提示”的指引下,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还能在文学的海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共同珍视“预习提示” 这一宝贵资源,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开启学生语文学习的精彩篇章。
参考文献:
[1] 雷霞《部编本七上语文“预习提示”的启示与妙用》,《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6期。
[2] 何亚丽《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预习提示的使用研究》,贵州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3] 黄勇苗《目录学方法之于初中语文预习提示的启示》,《中学语文》202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