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作者: 吉文卿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体现中华民族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同时,也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的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本文从不同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20.02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而且对于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其以人为本、厚德载物、和而不同、自强不息、经世致用的文化内核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具有高度契合性。基于此,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全面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作为当前对中学生能力的具体要求,其来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因此要想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就必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寻找两者的相通性和契合点。比如,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五德”:温、良、恭、俭、让;“五常”:仁、义、礼、智、信,就能体现出对个人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基本要求。通过不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原动力,不断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最终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价值,促进整个社会良性发展。

2.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内涵,不仅对学生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还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核心素养提出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为思想乐观向上,身心等各方面健全发展,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核心素养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单一乏味的书本知识转变成人物与事物相结合,看得见、听得到的教育,如此一来,学生在熟悉民族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和同胞之后,自然而然地会成为文化的传承者。

3.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只针对考试的应试教育,到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再到当前核心素养的提出,我国的教育水平正逐渐向着“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凝练和提升,同时更好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方式的创新,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核心素养的出处,并用一些历史典故进行印证,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对核心素养的接受能力。

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核心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长期以来留下的弊端

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对于我国的学生曾经造成过巨大的影响。迄今为止,仍有些学校和教师把提高升学率排在教学的第一位,从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甚至是厌学、怕学的恶性情况。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也变得功利化。就语文教学为例,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背诵古诗文,只是为了考取高分,而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并无多大关系。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广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此类现象正在逐渐消失,但是教育者们还需要引以为戒,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校教育对他们的性格养成和能力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者当中,学校教育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而教师又是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影响发挥合力作用的关键。在当前教育整体环境下,若是一味地把提高分数作为教师教学的硬性要求,把升学率看作是学校办学的评判标准,最终结果只会造成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时盲目地进行知识储备,而非是真正理解应用。

从教师层面来看,大部分教师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只顾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对书本和试题的研究上,却忽视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不好的现象便会逐渐显露出来,严重影响师生关系和学生发展,造成教育的恶性循环。

2.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时,往往会忽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导致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的割裂,学生只重视学习各科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一来,便会在无形中导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到位。经过研究调查发现,现如今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多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外实践活动相对较少,更有少部分学校教师还存在排斥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现象,教师一味地忙于给学生灌输最新最先进的学科知识,对于传统文化避而不谈。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严重不利的,其出发点也与核心素养中倡导的人文底蕴大相径庭。

我们当前要培养的学生是“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他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心系祖国和人民。做到这些,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教育者应该深刻意识到,学生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还是不全面、不具体的,需要有人为他们做进一步的指导。学校和社会应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并积极开展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各类活动。

3.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浮于表面

虽然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核心素养”正在逐步取代“素质”成为当今教育界的新兴话题,经常性地出现在教育论坛讲座、媒体报刊上,但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成功运用以保证每一位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养成,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依旧会以分数为标准看待学生个人的发展。例如,不少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有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即考高分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考低分的孩子就是差生。这种观念不仅阻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而且极不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就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合作者。加强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在培养和提高教师职业专业化技能之时,最重要的是树立全面的教师观、教育观。

过去,教师只专注于课堂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现在这样的状况逐渐转变,但是还需要教育者们时刻警惕,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时代潮流、综合素质高的接班人,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是身心健康,能够为社会做贡献就足够了。当然做到这一点关键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成果,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对学生和教育的支持和引导。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普遍还存在着重视学校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家长不顾孩子自身的意愿和能力发展状况,将高考这一类的升学考试看作是教育成功的唯一途径,单方面地扼杀了孩子的积极性和多种可能性。甚至有少部分的家长或教师认为,将孩子送去职业学校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情,是教育的失败。事实上,从核心素养的内涵来看,“成事的综合能力”才应当是评价一个孩子的基本标准。若是只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这终将会使教育走上畸形。要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积极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关键。

2.教师的影响

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现今,我国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虽然在逐年提高和改善,但是总体上还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时只重视学科的知识内容而忽视了其背后的科学性和人文精神,未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乐趣。只有教育工作者切实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正确认识、理解学生,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判指标,优先考虑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健康成长。

3.学生自身情况

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端正对学习的态度,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做到这些不仅需要教师能够看到学生的可塑性和发展性,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而且还离不开家长的监督与引导,良好的家庭氛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毕竟学生在正式进入学校教育之前,接触最多,且影响最大的人就是他们的家人。让家长们了解相关的教育知识,才能更好地教导孩子。正所谓,良好的外界环境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接受知识,进行实践,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养成。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的策略路径

1.强调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而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后,自然会更加了解祖国的伟大,爱国之情也就更加深厚,这是一个相互推进、相辅相成的过程。

爱国绝非是空谈、空想,也并非是教师仅凭着单一的书本、繁琐的文字对学生进行口头上的说教,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并“内化于心”的,而是要将书本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讲明其中道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际行动来贯彻理论,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当前许多学校通过定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组织观看教育影片等手段来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到爱国主义与传统文化,这样的做法收效颇丰,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2.营造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现今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给学生学科性的知识,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传统节日、传统建筑、传统习俗等都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彰显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气节,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联系相关的教学知识,或者开展系列专题讲座都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长时间的了解和接触之后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热爱传统文化。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除了树立好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还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在关注校园软文化建设的同时,积极改善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为广大学子营造一种高雅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3.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物质载体。从书籍、报纸、杂志再到广播、电影、电视,信息时代的媒介载体种类复杂繁多。而物质决定意识,每一种新载体的出现,都会对文化内容进行再创造,寻求合适的媒介语言进行新的表述。众所周知,新兴媒体的受众面更广泛,传播速度更快,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利用新媒体环境的优势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性、创造性发展,还能将其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4.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能力

课堂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有义务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与课堂教学方案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时,自身的情操也得到熏陶,并且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外化为行动,在面对具体的事例时可以做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找应试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平衡点。历史经验表明,虽然全国性统一升学考试作为应试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影响深远,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高考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革的发展过程。但是,高考作为一种特定的人才选拔形式,其科学性、公平性是不可忽视的。而教育者要看清这一优势,既不能一味贬低也不能将其奉为金科玉律。可以将知识教学与传统文化精髓的教学内容结合,进行专题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5.强调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作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育起到主导的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决不可轻视。

学校主要进行智育和德育的文化教育,教师要利用好一节课的四十五分钟,让孩子学习理性学科知识之时也能领略到感性的文化因子。此外,教师还要做好衔接工作,保证学生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家庭则应该选取贴近生活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子女进行言传身教,有条件的父母还可以一起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这样既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还能在无声中让孩子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社区方面提供丰富的场所和机会,如在社区兴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图书馆、开展民族节日活动等等,让传统文化从书本中走向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总之,学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育者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将相关的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内容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琦《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教资料》2018年第28期。

[2] 王丽娜《浅析新形势下传统文化在大学的传承》,《北方文学》2017年第8期。

[3] 宋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理论思维与实践路径》,《教育与管理》2019年第16期。

[4] 徐建华《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义与路径选择》,《传媒论坛》2019年第3期。

[5] 于泽元、王丹艺《核心素养对课程意味着什么》,《理论经纬》2017年第5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