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以写作素养螺旋进阶为基础构建立体化的写作序列
作者: 张蕊
摘 要:写作是一场美好的经历体验,更是唤起共鸣、创造精神财富的重要过程,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呈现方式。但写作教与学难度极大,迫切需要立体化作文教学序列,促进学生写作素养螺旋式进阶。统编版教材虽能够起到指导作用,但是二次加工空间大,教师需要科学建构能够贯穿各个学段、涵盖各个能力点、包含各种写作技法支撑的立体化写作序列,为学生编织出美丽的写作艺术,建构美好的写作体验场,让学生在写作中有真实的情感体验,汲取成长的精神营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立体化写作序列 螺旋式进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23.011
长期以来,写作都是师生心中常常发作的“阵痛”,没有写作任务时,全无痛感,抛诸脑后;写作任务来袭时,则痛苦不堪,似无药可解。究其根源,在于作文教学无专门教材、无系统体系、无具体支架。学生在碎片化、应试化的教学中,没有得到持续性的赋能,面对作文,学生或“穿靴戴帽”套作了事,或“无病呻吟”凑字了事,写作体验全无美感。教师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陷入窘境,慨叹写作中没有千里马。
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们其实都明晰根源所在,那就是“无序且无法”,但是写作序列建构异常困难,面对漫长的三或四年(有些地区是五四制)的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何顺序”成为语文教师的三大哲学命题。面对困惑,写作序列立体建构是教师最好的应对方式,它能让教学有计划、有规律、有依据、有成效,教师不再谈教色变,学生不在谈写色变,让写作真正成为师生富有美感的文学体验。
一、立体化的作文序列与教材单元习作的关系
2016年统编版语文教材为教师们带来了福音,写作编排遵循“学生认知和内容逻辑”规律,具有序列性的特质,并且写作训练与课文有高度的关联性,实现了读写结合,为作文教学带来了光明。那么是否还有必要建构作文教学序列?建构的作文教学序列与教材单元习作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释疑解析一:统编教材教学中,教师仍然有必要建构作文教学序列
由于统编教材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知识一一解析,这就为教师留下了巨大的研究实践空间。并且部编版写作知识需要全面化呈现,三个(或四个)学段中,每个单元写作训练点都不同,呈现出向前直线推进的特点,虽然其中有训练点的重复,但是训练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
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教师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而素养却是一个缓慢的提升过程,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是几次练习就能实现的。写作教学序列化则能够系统、全面、持续地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赋能,学生不断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诠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从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释疑解析二:建构的作文教学序列与教材单元习作的关系
许多教师面对作文序列教学时,会担心与教材单元习作出现割裂、脱节的问题,担心作文序列教学会拖慢教学进度,甚至出现写作训练两层皮的现象。其实“建构的教学序列”与“教材单元习作”之间并不矛盾,教师首先要明晰两者定位,厘清两者关系。
1.教材单元习作是立体化的作文序列建构的依据和指导
教材能够对教学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教材单元写作的序列是将“写作元素”按照学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编排的,符合学生的认知成长、思维进阶规律;并且与单元课文之间互相指导、互相促进,横向兼顾各个“写作元素”,所以能够为教师建构作文序列提供有力的依据与科学指导,也就是说教师在建构作文序列时,一定要遵循教材单元习作的编制规律。
2.立体化的作文序列建构是对教材单元习作的二次加工
统编版教材是着眼于语文各个学习要素的综合性教学引导,并不是专门针对写作而编排的教程,因此教材为我们留下了较大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依据统编教材单元写作的编写体系,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加工时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元素、写作范例、写作策略的补充及顺序的编排,实现科学建构,以实现写作的最佳训练效果。
二、作文序列立体建构的“三向”举隅式分析
厘清立体化的作文序列与教材单元习作的关系,是科学建构写作序列的关键。作文序列立体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建设过程,要贯穿全学段,涵盖全部写作要素,提供大量有效的写作支架,因此需要呈现由下到上、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的建构特点。即需要设置阶梯型纵向序列,体现由低到高的写作能力进阶;需要在每个阶梯层级中建构板块、设置写作元素,体现各个能力层级螺旋式进阶;需要在每个层级、每个写作元素中设置明晰科学、易于操作的写作支架。这三个方向纵横编织、立体交互,方能于训练中实现学生写作能力、语文素养的螺旋式发展。
(一)全程设置四级训练阶梯
各地学校有五四制和六三制的区别,以学段多的四个学段为序列建构研究对象,六三制如果想借鉴本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从第二级开始采纳,因为写作元素在不同学段中有循环性,所以不用担心知识内容的接续问题。
其实,写作最关键问题就是思维问题,没有好的思维就不会发现好的选材,不会合理布局谋篇,不能处理好语言与内容的逻辑关系,不能有思想深度显现,因此构建纵向序列时,教师可以按照从低到高的写作思维素养的各阶段特点,将初一到初四共分为四个层级,即写作情趣培养阶段、写作思考活跃阶段、写作思维建构阶段、写作思想生成阶段。每个层级中既有思维素养的侧重训练要求,又要兼顾其他方面。
如果是六三制,初一阶段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在选材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感。这样贯穿全学段的写作纵向层级建构,绝不是写作元素的简单安排,而是符合学生写作素养提升规律的科学建构,体现“趣—博—深—惯”的思维成长过程,实现写作素养螺旋式进阶。
(二)全维建构三大内容板块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全维度培养,长时间浸润的过程,因此在纵向搭建四个学段阶梯的同时,还要横向搭建写作板块。依据学生写作内容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将初中阶段的作文分成三个板块,即:板块一,记叙文写作——生活经历体悟类文章;板块二,议论文写作——认知思辨感悟类文章;板块三,任务驱动文——情境实践应用类文章。
三大板块的搭建,要注意将写作知识具体化配置进各个学段中,要具体到每个学段中都进行哪些写作知识的训练,要规划好在什么时候训练,思考以什么方式训练等问题,实现写作知识科学化、细致化配置。
例如,下表中的初二上册写作训练细目表,可以看出设计配置是非常详尽的,能够具体到每周都进行哪个板块的训练、训练具体要点是什么、要配备的具体训练题目是什么、训练形式是什么,以及课时安排情况,其中还设置了作文赏析修改周、训练修改周,可以进行课堂互评交流、微信公众号分享交流、班级作文展示台展示交流,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提升学生写作素养。
三个板块中的作文训练内容,会在四个学段中进行差异性的学习和循环性的学习。
差异性的学习,指知识点虽然在不同学段中都有呈现,但不是完全重复,而是有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在审题训练时,初一学段侧重对半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初二进行的是命题作文的审题训练。再如进行选材训练时,初一学生对各个素材类型有全貌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侧重对家庭情感、陌生感动、特长爱好素材的收集与思考;初二学生侧重对校园生活、家国情怀、创新创造、文化内涵等素材进行收集思考;初三学生进行选材维度的拓宽训练,让学生有多元选材的意识和能力;初四学生进行选材翻新能力的训练。这样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不同目标、不同内容、不同侧重的训练,最终实现对写作的完整学习。
循环性的学习,是指在每个学段中进行写作知识的循环练习,也就是说知识点是固定的、方法技法是固定的,但是练习的内容是有区别的。这样通过对一个训练点进行循环往复性的训练,实现学生能力螺旋式提升。例如,在进行人物描写训练时,初一进行人物外貌描写训练,训练方式为“打开观察的视角,梳理观察角度——分析示例的问题,优化示例描写——观察一个人物,完成写作任务——反思作文问题,写作二稿作文”,初二时还要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只是此时无须再进行重新梳理,而是以回顾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复盘即可,但是要选择与初一不同的范例语段,要设计更具有逻辑的问题,并且选择的作文题目难度也要大于初一。
(三)全面提炼各类写作支架
写作支架是在现有写作能力与目标能力之间搭建的桥梁,其类型划分标准多样,通常可以划分成内容性写作支架与功能性写作支架两类。内容性支架包括范例支架、问题支架、情境支架等,功能性支架包括流程支架、策略支架等,这些支架都是促进写作素养螺旋式进阶的“脚手架”,因此要对写作支架进行全面开发,切实为写作教学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撑。
内容性支架需要与训练主题等紧密结合,例如,范文支架需要依据写作要求、写作主题进行选择、加工、使用,不同主题配备的范文和使用方式是不相同的。
功能性支架是让内容发挥功能的方式,因此内容性支架与功能性支架常常是融合使用的,例如范文支架的实施,就需要按照“聚焦主题—多种优选—修改剪裁—作用确认—实践运用”的“五步”程序实施,而流程支架则属于功能性支架。
功能性写作支架中的程序性支架往往具有通用效能,具有普遍使用的意义。但是策略性支架有具体的适用范围。例如:提炼出的人物语言描写策略支架为精准表达“说”字、多元描摹“说”态、恰切表达“说”辞。人物语言描写的写作策略支架只能用于语言描写中,无法用于其他写作知识中,就连都为同系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也是不行的。此外,策略性写作支架可以形成支架群,让写作指导更具实效性,例如,多元描摹“说”态,还可以具体分解出描摹说者神态、动态、体态以及音质、语气、语调等,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描摹“说”态的方法,进而掌握语言描写的方法。建议教师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写作体验,细致深入、科学有效地提炼出写作策略支架,成为学生写作的“脚手架”,一步一步翻越写作的大山,欣赏到写作世界的无限风光。
总之,作文序列化教学是在遵循“知识逻辑结构”序列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序列的基础上,对各学段作文进行有进阶效应的规划,并对写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学段教学分配。使学段层级规划、写作内容板块设定相互关联、经纬融合,使写作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螺旋上升式的发展。虽然这样的建构过程异常艰难,即使建构完成也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在教学实践中予以落实,才能够让写作素养真正在学生身上呈现,写作教学的诗意美感才会真正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生。
参考文献:
[1] 於德甫《统编教材写作板块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年第23期。
[2] 张政栋《统编教材背景下 作文序列教学研究与实践》,《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Z2期。
[3] 周子房《写作学习支架的设计》,《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Z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