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协同发展动力探究:现状、因素与策略
作者: 王卫平 马俊梅[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在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素质提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结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旨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及访谈调研等方法,探讨了国内外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政策驱动、市场驱动、资本驱动、管理驱动和文化驱动等动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学院发展。这些动力因素在学院发展中各具特色且相互关联,但当前仍存在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市场调研、拓宽融资渠道、优化管理流程以及促进文化融合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协同发展;动力因素;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001-04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模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学院模式结合了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资源,旨在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然而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实现协同发展,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协同发展动力,对于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学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访谈调研,收集多方意见和建议,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探索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协同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学院发展。
二、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现状
(一)国外发展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国外产业学院定位、性质及发展阶段来看,产业学院协同育人模式比较成熟,主要有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等,这些都是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的成功案例,它们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二)国内发展现状
在国内,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卫静静认为产业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施转型发展、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和建设途径,是当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创新[1]。蒋雪琴通过建立政、行、企、校等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打造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构建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校企合作机制等途径,实现人才共育、成果共享,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2]。章晓兰构建“校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发挥“校校行企”优势,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各主体间资源协同共享[3]。魏红伟认为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在管理协同耦合、利益协同耦合、人员协同耦合、文化协同耦合等策略运行下,能够促进产业学院“教育链、人才链、专业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对接,实现“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学生”之间的协同融合,产生协同耦合效应,不断促使产业学院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引领职业教育创新与产业创新[4]。
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探索实践中,基于利益共同体视角下多元主体混合所有制协同发展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用微观的视角,研究产业学院可操作性细节问题,破解制度障碍、治理机制不顺畅、路径创新不足等问题更加突出。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学院的研究各有侧重,根据文献可以发现,从研究议题来看,产业学院产学合作模式、利益相关分析较多,而聚焦产业学院组织运行的研究较少。从研究层次而言,中观研究较多,宏观与微观研究比较缺乏。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既有综合的理论范式,又有实证材料支撑的针对性研究还相对缺乏。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产业学院发展阶段之一、发展类型之一,其发展起步较晚、研究较少,近几年关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相关的主题研究才逐渐增多,且关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和相关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但是现有的研究基本以经验、模式及对策总结为主,缺乏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尤其是针对当下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协同发展动力的研究较少。对此,本文将以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协同发展动力为主题,从协同视角出发,剖析多元所有制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明晰协同发展动力因素,以期为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提供指导。
浙江省作为国内经济发达、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的省份之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胆探索和实践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发展路径。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等多方合作,浙江省的职业院校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不过此种探索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国内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典型案例分析
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其在混合所有制办学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显著成果。
2007年,首次提出产业学院理论并成立全国第一家产业学院,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以提供企业战略性培训为切入点共建嵌入式浙江物产中大管理学院,解决建设机制和实现价值输出多元化;2019年,与物产中大、德勤华永成立混合所有制物产中大国际学院,该产业学院不仅体现在共同出资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方面,更在于双方深度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产业学院通过协同发展,明确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权利与义务,确保合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5]。学院与物产中大集团合作共建的物流产业学院,其实训基地和研发中心的建设颇具特色,实训基地不仅配备了先进的物流设备,还模拟真实的物流作业场景,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物流管理的核心技能。研发中心则聚焦于物流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应用,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
学院根据物流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6]。学院与明康汇生态农业集团合作开展的“明康汇物流现场工程师”订单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为企业输送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此外,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业孵化器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混合所有制办学领域成果斐然,为持续深化办学成效,积极应对潜在挑战,学院精准施策,多管齐下。在内部管理革新层面,学院积极引入前沿管理理念与科学方法,对管理流程进行全方位优化,不断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激发内部发展活力。在与企业合作交流方面,学院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作,构建起定期交流机制。通过这一机制,双方能够及时互通信息,共同探讨并解决合作进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一步夯实合作基础,拓展合作领域。在文化融合推动方面,学院积极作为,借助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以及加强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互动交流等举措,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营造和谐共融的合作氛围,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长远发展筑牢文化根基。
四、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动力因素分析
(一)政策驱动力
国家政策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为学院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一方面,这些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土地、税收等硬件资源的配置上,还体现在对学院发展方向的引导和办学环境的优化方面[7]。政策创新如放权让利、简化审批流程、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等,为学院带来了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激发了学院的办学动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科研支持等方式,促进学院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二)市场驱动力
市场需求是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加速,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对人才质量、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上。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学院必须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市场竞争机制也促使学院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品牌建设,以赢得更多市场份额和社会认可。
(三)资本驱动力
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中,不同资本主体的投入与回报是影响学院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资本的稳定性为学院提供了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集体资本的灵活性使得学院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变化,调整发展战略;私有资本的逐利性则促使学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这些不同性质的资本共同作用于学院的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形成了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和灵活的运营机制。资本的保值增值需求也激发了学院的办学动力,促使学院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支持。
(四)管理驱动力
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是提升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管理效能的关键[8]。一方面,通过明确各方权责、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加强内部管理监督等,学院能够形成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管理创新如引入先进管理理念、优化管理流程、推动信息化建设等,有助于提升学院的管理效率和质量。这些管理创新不仅提高了学院的管理水平,还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推动了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文化驱动力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因素对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文化融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院能够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体系。这种文化氛围不仅有助于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还能够促进学院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和交流。文化驱动力还能激发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推动学院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因此,加强文化建设是提升学院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协同发展策略
针对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和网络资料,本文提出以下具体策略。
(一)细化政策扶持措施
政府应出台更加具体的政策措施,支持多元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发展。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研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政府可以简化审批流程,降低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门槛,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9]。政府还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以激励企业加大投入。例如,山东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科研项目研发等,这些政策扶持措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