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发展的价值意蕴、问题表征及实践路径
作者: 徐友凤 潘红宁 李亚飞[摘 要]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走向。基于盐城高职教育及区域经济发展,从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的适应性、人才供给与区域发展的适应性以及服务贡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三个方面分析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现状及问题表征。以“数智赋能”为切入点,从增强多元主体多维互动、专业设置适配产业迭代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数字资源建设、加快数字驱动院校治理模式变革以及加强师生数字化能力培养五个方面提出促进地方高职与区域经济适应性高水平循环的对策与建议。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适应性;地方高职;数智赋能;产教融合;数字转型;院校治理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005-04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2022年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可以说“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走向。
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意蕴
(一)国家层面:适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国家层面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新职教法将“职业道德”放在职业教育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首位,强调“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基于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指引,将立德树人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中,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
(二)社会层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适应性程度关乎社会经济的发展脉络,“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正相关”[1]。区域经济社会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机遇,并制约其改革和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结构等;同时,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有力的助推器,深刻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的素质水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亟须加快高质量发展转型,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适配,彰显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时代价值。
(三)个人层面:适应以生为本的发展导向
职业教育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更要满足“人的需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注重“人”这一关键主体,要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职业教育亟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持续质量改进,着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认同感,促进职业教育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实现。
二、地方高职增强适应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政策为高职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二十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逐步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建设阶段,先后经历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2005—2010年)、骨干高职院校建设(2010—2015年)和优质高职院校建设(2015—2018年)三个重要阶段。继此之后,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进入“高原期”。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紧随其后,《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对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进行了顶层设计。至此,高职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新阶段。2023年,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周期迎来了收官之年。当前,“新双高”蓄势待发,进一步强调高职院校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二)数字经济对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挑战与赋能
职业教育适应性受经济社会影响,是特定环境、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正快速融入社会各个领域,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类型及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一个过程到结果的动态问题”[3],一方面,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是“适应”与“服务”发展。经济新样态背景下,要抢抓数字化战略机遇,“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职业教育整体性、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4],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推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和人才多样化成长需求。另一方面,数字经济赋能职业教育是“适应”与“引领”发展。职业教育要用数字化思维谋划整体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适切人才,引领产业变革和转型升级。
(三)高职教育类型发展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
尽管国家政策层面着力强调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本科的层次教育”价值定位深入人心。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扩招等政策要求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等,使高职人才培养面临新挑战。近年来,“高质量发展”“一体两翼”“数字化转型”等已成为高职战线的热点话题。通过对近5年江苏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中“面临挑战”的内容进行主题句提炼、词汇云分析,发现“产业”“人才”“质量”“服务”等均为高频词。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贡献度是职业教育亟须发力的重点。地方高职需进一步强化服务区域发展理念,深化产教“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5]运行模式,强化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跨界”“整合”和“重构”特征,构筑“人才培养高地”,是地方高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盐城高职教育适应性发展现状
盐城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现有高职院校5所(公办4所,民办1所),其中2024年新设立院校1所,总体数量与淮安并列,位列全省第8位。《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服务地方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体系”,打响“盐城职教品牌”。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的适应性
盐城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布局专业群,开设新专业,改良传统专业。江苏医药职业学院(简称“江苏医药”)面向“医养康养一体化服务”,开设护理、临床医学、药学等25个专业,近年来陆续新增口腔医学、针灸推拿、老年保健与管理4个专业。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简称“盐城工业”)开设现代纺织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6个专业,近两年调减建设工程管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新增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盐城幼师”)有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等54个专业,新增智慧旅游技术应用、现代家政服务与管理等6个专业。明达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明达学院”)现有专业35个,陆续新增智能建造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专业。
(二)人才供给与区域发展的适应性
盐城高职院校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与产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人才培养体系;上接本科院校,下联中小学校,积极开展职普融通教育,探索不同生源、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江苏医药、盐城工业、盐城幼师、明达学院2023届毕业生本省就业去向落实率分别达89.44%、64.85%、48.38%、84.78%;江苏医药毕业生就业行业中,卫生和社会工作占比76.50%,留盐率25.09%,订单培养基层医学人才履约率达99.67%;盐城幼师毕业生就业行业中排名前3的是教育行业、建筑行业、制造业,分别为44.77%、15.66%和7.10%;明达学院毕业生留盐率为12.78%。
(三)服务贡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盐城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连接点、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区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当地高职教育主动担当起技术研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等科研中端方面的职能”[6]。同时,随着盐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出现“转岗”“转业”亦是必然现象,亟须高职院校发挥“职业培训”的社会功能。盐城高职教育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提升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能力,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应用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数据显示,2023年,盐城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3100余万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3500余万元,知识产权项目数216项,专利成果转化85项,非学历培训108项。江苏医药创新老年教育模式,服务地方康养产业发展需求。盐城工业整合区域“政行校企园”多种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四、盐城高职教育适应性发展问题表征
(一)专业数字化建设推进效果不明显
“数字经济爆发式增长形成了新经济产业、新工作方式、新组织形式”[7],专业是连接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特色办学与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适应外部变化的重要环节。当前,盐城高职院校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有效举措不足,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优质在线精品课程以及数字化配套资源建设等相对缓慢,在岗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缺乏与之匹配的高质量实施方案和信息化监测手段。质量数据源头采集、自动采集和开放共享的程度不高问题较为普遍存在。院校信息化建设对深化产教融合支撑力度不够,专业建设动态适应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显得尤为迫切。
(二)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亟须增强
“数字经济”“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等重大战略行动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盐城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有待提高。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江苏医药新申报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盐城幼师新增智慧健康与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还未有毕业生。盐城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占比近50%,针对人口出生下降、适龄入园幼儿减少、幼儿园教师招聘逐年削减的现状,缺乏前瞻性考量。盐城工业专业设置与盐城纺织、汽车等优势特色产业对接较好,但人才培养规格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面对数字化发展新形势,专业人才数字化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课程体系支撑力度不足等问题较为普遍。
(三)科技研发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盐城高职院校通过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行业兼职教授,打造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等,使得高职院校在高水平论文发表、课题申报方面有了较大进步,但应用技术研究却不尽如人意。高职教师应用研发能力总体偏弱,缺少与行业企业在应用研发层面的深度合作。2023年,盐城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中,盐城工业、江苏医药两所院校占比95.86%;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3500余万元,其中盐城工业占比84.73%;技术产权交易收入仅134.4万元,专利成果转化较为滞后。总体而言,盐城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差距较大,区域内高职院校横向技术服务、专利成果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总体偏低且严重不平衡,盐城高职教育的科技研发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四新盐城”建设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
五、数智赋能盐城高职教育适应性发展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