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教学常态监测数字化的研究

作者: 王卫平

继续教育教学常态监测数字化的研究0

[摘           要]  信息技术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学常态监测手段不断演进,但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需要数字化监测手段来解决。通过对教学监测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继续教育教学监测数字化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的显著成效,显示了数字化监测在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潜力。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做好教学常态监测数字化的“133433”建议,构建数字化教学常态监测系统框架设计图,指出监测系统由保障子系统和采集子系统组成,明确子系统功能和关键指标建设,以及数字化采集功能的实现途径,为继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

[关    键   词]  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常态监测;数字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029-04

数字化已成为各行各业转型和发展的方向。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监测手段已难以满足对继续教育教学过程全面、精准、实时把控的需求。本文以数字化赋能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为理念,探究继续教育教学常态监测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提出做好教学常态监测数字化的“133433”建议,构建数字化教学常态监测系统,旨在低成本实现教学全过程的全面监测,做到以学定教和精准施教,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一、继续教育教学常态监测数字化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教育部关于推进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加强教育教学在线常态监测,要求高校要全面加强对学历继续教育教师线上教学、学生线上学习的日常监测,将教学效果、学习状态计入教师考核和学生评价,精准判断学生学习状态与教学质量,实现个性诊断与即时干预[1]。这是教育部明确要求对学历继续教育中“教和学”的常态监测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化教学常态监测的核心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对“教和学”的全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从而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推动教育朝智能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使继续教育管理更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

教学贯穿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始终,因此需要常态化落实教学质量监控,规范教学基本过程,并及时监控、反馈和修正,以确保教学环节持续高质量运行[2]。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着力点,加强课程教学管理,建立教与学的过程监控、评价和反馈机制[3]。通过改进“教和学”的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历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这对高校继续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二、继续教育教学常态监测的现状分析

(一)概况

传统教学常态监测是教学管理人员前往教室查课,依靠人工观察并记录教学状态。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教室安装了监控设备,教学常态监测转变为直接查看监控画面或抽查录像,监测方式也变为进入直播课堂查课,通过统计互动频次或答题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录播课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监测方式也相应改为通过录播课教学平台记录学生观看视频时长和学习过程。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刷课现象,这使得真实学习效果的监测变得困难重重,教学常态监测因此成为继续教育管理中的一大难题。

为保障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对线上线下学时比和本校自建网课比例做出了规定:线下面授至少占总学时的20%,自建网课至少占网课总量的30%。此后,课程重点转向自建网课,教学模式正式转为线上线下混合式。为解决网课需求,节约自建网课成本及时间,多数高校选择购买录播课资源丰富的基础平台,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降低了在线教学监测的难度。为较好地解决监测难题,少数高校通过定制平台,用于直播和自建网课。笔者通过对24所继续教育院校调查发现,16.7%的学院使用定制平台,55.8%的学院购买基础平台,27.5%的学院采用多平台直播或录播。

(二)问题分析

继续教育教学常态监测包括人工监测、电子监控、直播平台监测、基础平台录播课的学习过程监测以及定制平台的“教和学”全过程监测等手段。这些监测手段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传统人工监测费时费力,检查资料保存占据较大空间,而且无法实现全过程监测。检查材料信息化容易出错,一旦教学管理人员变动,还容易造成数据丢失。二是电子监控虽然实现了教学全过程监测的视频化和图像保存,但教学真实情况仍要人工去查看和统计分析。三是直播平台监测受制于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经过教师同意才能进入课堂听课,而且需要被设为管理员,才能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教学真实状态需要人工查看或统计。若学生不配合,则无法了解真实情况。四是基础平台受成本和技术限制,仅能监测录播课的学习、作业和考试的完成情况,缺少实时互动,很难知晓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也无法监测是否是学生本人“真学”和“真考”,存在利用信息技术刷课或替考的现象。此外,各课程之间融合性差,在教学过程督学和成绩汇总存在兼容性问题,部分数据需要人工填报或统计。五是定制平台能较好地解决以上监测问题,但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推广。

总之,目前各种监测方式的数据相互独立,没有建立关联性,对教学管理部门的决策帮助有限。教学监测数字化应是更高阶段,它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教和学的行为进行量化评估。作为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思考如何建立数据关联性,结合专业、班级、课程、学生和教师的特性共性,把线上和线下的教学过程性监测数据串联起来,然后对采集后的数据进行数字化整理、对比分析、提取和处理,形成动态分析表或可视化的图表,以便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精准化、科学化决策,优化资源配置统筹管理,达到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才提质培优的效果。

三、本校教学常态化监测数字化持续改进教学工作的成效

从2020年起,本校通过购买超星基础平台,实现了继续教育在线教学平台的统一,有效解决了网课建设成本高、师资短缺和工学矛盾等问题,实现了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自助式学习模式。对于专业性、实践性强的课程,采取线下面授的方式。为解决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常态监测痛点,本校开始实践探索并制定了教学管理规范和信息化数据申报流程,同时组建了三支队伍,及时反馈教和学的状态。管理人员及时收集线上和线下的监测信息,同时将毕业实训、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跟踪信息的监测纳入常态监测,形成质量监测的闭环。通过数据化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模式和资源,做到精准施教和个性化帮辅。

通过对2022届、2023届用人单位评价的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六大能力”受到网络课的影响较大。基于线上和线下全面教学监测数字化体系的即时反馈,聚焦2022级在校学生课堂教学行为的多维度剖析,通过及时干预,精准施教和强化实训,重点提高学生在技能应用时的熟练度与灵活性,心理素养方面的抗压性与情绪稳定性,解决问题时的逻辑推导与策略应用能力,责任担当能力中任务承接积极性和后果承担自觉性,沟通合作中的有效表达和团队互补协作性,自主学习中的规划性和自我驱动性。经过一年的专项训练,“六大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2024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好评。经与2023届对比分析,发现2024届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非常满意度提升了21.4%,专业技能应用能力优秀占比提升了30.6%,心理抗压能力优秀占比提高了17.1%,问题解决能力优秀占比提高了28.8%,责任担当能力优秀占比提高了24.6%,沟通合作能力优秀占比提高了28.6%,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提高了25.7%。我校成人学历教育2024届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继续教育教学常态监测数字化的建议

(一)建议

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继续教育从“边缘化”转变为“中心化”[4]。教育数字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的重要支撑,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5]。继续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将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监测信息化,并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数字化,以实现精准、科学决策,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实现人才提质培优。

本校在继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经过实践不断改进,总结提出“133433”数字化教学常态监测建议。其中“133”是保障机制,即“一个源头、三支队伍、三个数量”,“433”是采集机制,即“四项检查、三项评价、三项跟踪”。通过数据分析与及时干预,实现以学定教和精准施教,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二)系统框架设计

根据“133433”数字化教学监测建议,设计系统框架,实现教学监测的数字化转型。该框架确保了教学监测的全过程性和系统性,整合关键数据,并进行系统分析,为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数字化教学常态监测系统框架的设计思路(见图1),系统分为133保障和433采集两子系统,133保障子系统分一个源头、三支队伍、三个数量功能模块;433采集子系统涵盖四项检查、三项评价、三项跟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拥有独立的数据采集功能,共同构建起一个复杂的教学监测闭环。

(三)系统功能介绍和关键指标设置

一个源头即确保数字化常态监测顺利进行的精准数据源。由学籍管理专员负责,具备导入生源表、修改单条信息、统计在校生人数(A)的功能。关键指标除学生基本信息外,需增加紧急联络电话,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能及时联系,这对学校而言至关重要。

三支队伍即构建推进教学常态监测数字化采集工作的三支核心团队,由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代表组成。为确保高效运作,为其设立账号并与手机关联,方便快速重置密码。通过明确的角色分工,账号与采集表相关联,使各团队能快速反馈信息,有效提升监测的效率和质量。关键指标含团队类别、姓名、部门或班级、职务、手机号。

三个数量即师资、资源、经费的数量化指标及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些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鉴于在校生人数(A)的不稳定性,“三数量”每学期至少核对一次。设置一键对比功能,提取433采集系统中的关键指标与三个数量对比。若不达标,需反馈给相应管理员,以实现动态调控。该功能细分为三个子功能:师资是指所有教师,涉及主讲教师(B)、管理人员(C)、本校专职教师(D)、本校兼职教师(E)和辅导教师(F)。要求:A与B的比例大于200,A与C的比例大于100,B等于D加上E的一半,A与F的比例大于100,C大于3。资源泛指资源和设施,包括教学平台数量(M)、总网络课数量(N)、自建网课数量(O)和教学用房面积(P),以及学生可用的计算机台数(Q)。要求:M大于1,O与N的比例大于30%,P与A的比例大于1。对于Q与A的比例,当A小于200,Q应大于等于40;当A超过200时,Q应大于等于40加上(A-200)除以100乘以10的结果。经费专指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经费。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学费收入总额(X),计算方法为A乘以每学年学费标准。用于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经费支出的指标(Y),由各项支出Y1、Y2、Y3…Yn组成。要求Y与X的比例至少为7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