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思政融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作者: 董云菊
[摘 要] 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探索高职材料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标准,有机融入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课程思政,促进产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衔接,创新“岗课融合、课赛融汇、课证融通、思政融学”的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企业、学校、社会、行业多元化四维评价良性反馈机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的双赢局面。
[关 键 词] 岗课赛证;思证融合;人才培养;四维评价;高职材料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04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继续深化“三教”改革,积极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同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上文件精神,对标新时代企业用人需求,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创新了“岗课赛证+思政融合”高职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一、“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意义
“岗课赛证”融通是职业教育长期教学实践的“回溯”,也是对产业快速发展的再适应[1-2]。“岗”指岗位,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指课程,是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赛”指竞赛,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证”指技能证书,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支撑[3-5]。“岗课赛证”融通,就是深化教学内容工作岗位内容、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对接[6-8]。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载体,将思政内容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设计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特色课等课程学习的全过程[9-10]。通过课程优化促进思政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色,开展课程思政,将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11-13]。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知识学习、品质锤炼、品行修养的过程,确保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14-16]。专业群团队教师坚持立德树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形成了“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加强课程思政,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遵循“岗课融合、课赛融汇、课证融通、思政融学”的四融教学模式。岗课融合即将岗位知识融入教学、岗位能力融入课程内容、典型工作任务融入实训项目;课赛融汇即将大赛内容融入教学、大赛项目融入实训,实施院—校—省—国四级赛事体系;课证融通即将技能证书理论融入教学、技能证书项目融入实训、证书评价标准融入教学标准;思政融学即将岗位素养融入课程思政、技能证书素养融入课程思政、竞赛素养融入课程思政。通过“岗课赛证+思政融合”四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岗位群产业链岗位需求,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
“岗课赛证+思政融合”即为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近年来,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类专业深化产教融合,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有机融入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课程思政,促进产业与专业、岗位与课程、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衔接,极大地增强了专业群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图2是专业群“岗课赛证+思政融合”育人课程体系图:材料专业群下设智能焊接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工业产品质量检测技术三个专业,专业群按照焊接技术人员、产品质量检验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三大岗位需求,构建了相应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对接相关技能大赛,以此为引领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体系对应专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以此作为标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保证学生顺利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促进高质量就业。同时,将“爱国情怀、爱岗敬业、创新意识、安全意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实施
(一)岗课融合
专业群充分开展企业调研,主动适应产业和市场需求,加强产教融合,以岗定标、以岗融教、以岗促技,构建了遵循岗位迭代规律的“岗课对接”课程体系。专业按照企业岗位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按“工学结合、学做一体”原则开展教学。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材料专业为例,按照专业面向的焊接操作技术人员、铸造工艺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三大职业岗位,进行对应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岗位对应核心技能,设置相应课程体系,实现岗课融合。
1.以岗定标
专业群与云内动力集团、太标集团、北京隆源自动成型系统有限公司、建投集团等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岗位,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岗位需求,按照岗位职责→岗位能力→培养标准→课程标准的思路,校企共同制定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
2.以岗融教
专业群以岗位的技能、知识、素养为主要教学内容,按照工学结合的方式创新开展人才培养,让岗位知识、素养融入教学体系。从企业具体岗位需求出发,搭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岗位对应一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3~4门课程,让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岗位技能。
3.以岗促技
围绕岗位能力中心点,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实际工作流程开展学生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专业群推行岗位仿真教学、真实案例教学、生产项目实训等方法,建立了“岗位基础技能训练→岗位特色技能训练→岗位强化技能训练→岗位综合实训”的递进式技能实训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校学习与未来就业高度融合,实现了教学过程职业化。
(二)课赛融汇
专业群以技能大赛为“风向标”和“撬杆”,锚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专业群已形成“院赛—校赛—省赛—国赛”的四级技能大赛体系,实现大赛标准引领教学标准、大赛内容融于日常教学、大赛成绩检验教学质量,大赛成果转化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良好氛围。
1.竞赛内容融于教学日常
日常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技能水平,把富有趣味的技能比赛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把大赛内容融入课程内容、把大赛项目融入课程资源、把大赛评分标准融入课程评价、把技能竞赛流程融入实习实训。通过“院赛—校赛—省赛—国赛”四级赛事体系,鼓励学生全员参与,人人竞争,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又有效引导学生在技能竞赛中感知产业链、专业链与课程模块的对接。
2.竞赛成果转化促提高
多年来,专业群通过技能大赛形成了大量精品资源,专业群教师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将大赛资源融入课堂,开发基于大赛内容的项目化教学项目;将大赛资源融入课程,建设相关精品课程,真正实现“赛融于课”,发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良好效果。另外,技能竞赛获奖选手选树为课程学习标兵,发挥导生作用,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实训,作为身边的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学习提高,弘扬“立德崇高、精技惟新”的竞赛精神,引导他们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在此基础上,鼓励专业学生加入师生共研团队,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研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对接企业生产,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及竞争力,助推专业快速发展。
(三)课证融通
专业将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证相对应,把职业资格证书取证作为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的检验标准,以打造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融合企业岗位认证内容的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融入日常教学、把职业证书考核项目融入实训教学、把职业证书考核标准融入教学评价,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相融通,不断升级专业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高质量就业。
1.融证书考核标准于课程教学标准
专业群将证书考核标准、考核要求融入课程标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按学期分课程达成技能考核目标,教学内容与考核内容对接、教学标准与考核标准对接。
2.融证书考核流程于教学流程
专业群将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实践课程的考核有机结合,依据考核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组织专业教师设计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通过任务驱动,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以任务引领教学,串联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最终实现课证融通。
3.融证书考核标准于教学评价
专业群将证书考核标准作为实训考核标准,将考证评分标准作为实训评分标准,将考证规范作为实训操作规范,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将标准铭记于心,建立产品质量意识。
(四)思政融学
专业群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专业群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教学工作与党支部工作充分融合,打造了“党建+名匠工作室”党建品牌,以“名匠工作室”为平台,形成系统化课程实施方案,传承工匠精神。以焊接方向为例,按照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分学生入学教育、认知模块教学、基础模块教学、提升模块教学四个阶段进阶式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入学教育树立学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想;认知模块引导学生了解工匠精神;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模块让学生践行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实现德技双馨人才培养的良好局面。
四、“岗课赛证+思政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类专业以“岗课赛证+思政融合”育人模式为核心,创新实践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不仅推进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学生培养效果显著,多人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2人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班干部”,6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学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智能焊接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示范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双高计划”建设专业。专业学生积极考取1+X证书,可考取机械产品三维模型设计、增材制造设备操作与维护、特殊焊接、无损检测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取证率达100%。专业群所在支部被省教育工委选树为第三批“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专业群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荣获多项奖励,其中金砖国家、一带一路技能大赛国际奖3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5项,省级技能大赛10项,行业技能大赛获奖20项。教师参加省级教学能力比赛获奖4项,主持省厅级科研项目8项。出版教材5本,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发表实用新型专利8个,实现了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