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双轨三元四方”:“一老一小”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刘奕[摘 要] 在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托育工作的背景下,探讨养老托育专业领域的“一核双轨三元四方”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双轨并进的教育体制,通过专业教学、实践教学与行业前沿、企业实习和产业大师融合,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创新构建校政行企四方协同育人模式,强化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对接。为优化养老托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策略,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养老托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045-04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托育服务需求激增,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亟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探讨“一核双轨三元四方”人才培养模式在“一老一小”专业领域的构建与实践,旨在为优化养老托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策略,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一、研究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养老、托育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补齐养老托育短板弱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敬业奉献、素质优良的婴幼儿照护服务队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行业企业评价规范,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养老托育“职业培训包”和“工学一体化”培训模式。《“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指出:统一规划制定城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围绕人才培养的“引、育、评、用、留”等关键环节,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托育人才队伍。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为长期做好养老托育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基础[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能够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养老托育等专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2]。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一体、两翼、五重点”的工作任务。对相关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特别是在“一老一小”专业领域,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更为复杂多样,包括如何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等[3]。
本文以“一核引领”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结合“双轨并进”的教育体制,即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双重获取,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职业挑战。“三元融合”则是专业教学与行业前沿融合、实践教学与企业实习融合、专业教师与产业大师融合,从而实现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更新。“四方协同”则着眼于校、政、行、企四方的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研究以期为职业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一老一小”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引领养老托育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二、“一老一小”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在“托幼一体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4]。本文将从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与职业认证的衔接、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多方协作的有效性等方面,详细分析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专业领域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5]。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与职业素养缺失
在“一老一小”专业领域,职业道德教育的弱化致使学生职业素养存在欠缺。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行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有着极高要求,诸如尊敬老人、关爱幼儿、耐心细致等品质,这些不仅是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更会直接对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然而,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道德教育未能与专业技能培养实现有机融合。课程设置里,职业道德内容所占比例偏低,并且主要以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缺乏实践性与针对性。这样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难以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行为准则。此外,由于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缺失,学生更加侧重于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对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服务质量以及职业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6]
(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认证的脱节
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未能与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进行有效对接,拉低了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没有实现有机融合,学生需要额外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率,还使得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双证”人才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脱轨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行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这极大地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养老服务行业对于智慧养老、老年心理照护等新兴技能的需求日益增长,婴幼儿托育行业则对早期教育理念、托育服务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迟缓,未能及时引入行业的前沿技术和理念,无法满足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实践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也存在脱节现象,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未能完全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专业教师由于缺乏行业一线的工作经验,难以将行业的实际需求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不足。
(四)校政行企协同机制的低效
在“一老一小”专业领域的职业教育中,校政行企协同机制的低效,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短期化的阶段,缺乏深度的合作项目以及长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核心环节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政府在职业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引导和支持的作用,难以有效地激励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行业协会在协调校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等方面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导致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这种低效的协同机制,使得职业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整合,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一老一小”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创新“一老一小”专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其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够塑造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提升其专业技能,更关键的是,对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深刻影响。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关乎从业者自身发展,更关系到服务对象的福祉。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可以为“一老一小”分忧,推动养老托育服务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7]。
(一)职业道德教育核心的“一核引领”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在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领域,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更直接影响到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1.职业道德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职业教育课程中,通过设立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法,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例如,借助模拟养老照护和婴幼儿托育实际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加强对“尊老敬老”“爱护幼儿”等职业责任的感悟。
2.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融合
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的技能教学中,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例如,在养老服务实训课程中,可以设置职业道德案例分析环节,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道德问题,加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应用。在婴幼儿托育实训中,可引入典型案例,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而增强他们对服务对象的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
3.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
建立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领域,将职业道德表现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范围,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在实习环节中,可利用职业道德评估表,由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打分,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这种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道德表现,还能促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8]。
4.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对教育机构而言至关重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可以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践能力。可以邀请养老服务和婴幼儿托育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职业道德专题讲座,分享职业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与案例。此类培训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轨并进”
本文提出的“双轨并进”教育体制,即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证书的双重获取。这种“双轨并进”的教育体制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资源,不仅传授理论知识,还强调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学历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则聚焦于特定职业领域所需的实际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职场对人才的需求,确保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1.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
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这种结合可以确保学生在接受学历教育的同时,也获得相关的实用技能。对于养老服务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完成相关的理论课程,还需要通过国家认证的护理员资格考试,这体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而对于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获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保育员、育婴师等证书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通过这种有机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获得了传统学历教育,还具备了实际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2.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准备与辅导
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准备与辅导对学生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学生顺利通过考试,职业教育机构应为他们提供专项辅导服务。这包括设立专门的辅导班,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专家授课,讲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并为学生提供模拟试题和考试技巧培训。这样的辅导措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的职业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历与技能认证的双重认可
通过“双轨并进”的教育体制,学生在毕业时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种双重认证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其职业发展潜力。例如,持有护理员资格证书的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可优先获得医院和养老机构的录用;持有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专业毕业生,在托育机构或早教机构中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双轨并进”教育体制意味着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备必要的实践技能,有利于他们更快地适应职场需求[9]。
(三)专业教学与行业前沿、实践教学与企业实习、专业教师与产业大师的“三元融合”
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了实现教育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更新,本文提出了“三元融合”策略,即专业教学与行业前沿融合、实践教学与企业实习融合、专业教师与产业大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