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探析
作者: 李和志 卜璞 叶智淼 刘铃 周密[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最为不同的显著特征是其职业性和实践性,这些显著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的基本属性和建设方向。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和融媒体教材是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的典型代表。通过研读与职业教育教材相关的政策文件,分析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进行探析,并提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遵守管理规定、坚持立德树人、组建多元团队、规范教材名称、以内容为中心、以呈现为形态、建立反馈机制的原则与关键点,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4-0065-04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材建设的政策文件,强调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健全教材建设相关规章制度,有序推进教材建设。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10月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将教材建设明确为国家事权。2017年5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教材领域设立国家机构,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1]。国务院2019年1月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随后,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从规章制度的角度推进大中小学教材规范管理[3]。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12月印发《“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教材建设的五个重点领域,其中之一是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即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数字化、融媒体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4]。教育部等五部门于2022年5月印发《关于教材工作责任追究的指导意见》,针对教材建设、开发、使用的各个环节存在的主要责任问题,明确了追责情形与处理方法,实施责任化管理[5]。2023年6月,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公布,7251种教材入选,职业教育所有专业大类全覆盖,涉及1382个专业[6]。根据国家以及教育部发布的关于教材的系列文件,地方政府也发布了系列政策文件,有些省份也评选了省级规划教材。根据教材相关的政策文件研读分析,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包括新型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和融媒体教材等。本文通过梳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进行探析,并提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原则与关键点。
二、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与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类型适配性不足
“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2]。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最为不同的显著特征是其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的基本属性和建设方向。但是部分职业教育教材“知识本位”“学科体系”的痕迹还很突出,与人才培养的就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关联不紧密。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停留在形式上,合作深度不深,特别是企(行)业技术人员参与热情不足或参与不深入。部分职业教育教材内容没有及时融入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与之配套的教学资源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更新缓慢。市场调研、企业行业调研不够,国家政策文件研读不深入,导致编写出来的教材与国家教学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的适配性不足,导致职业性与实践性不强。
(二)部分教材同质化严重
国家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与唯一性,而其他课程的教材则呈现多样化。特别是一些招生规模大的专业,由于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大,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多个出版社甚至同一出版社出版了多本教材。重复出版的教材,内容重复、形式相近,出现同质化现象,从而造成部分教材使用面不广,使得出版资源浪费。出版社或者其他机构应尽可能整合教材编写团队及资源,提高聚焦性,减少同质化现象。
(三)部分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
2021年3月,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简称新专业目录),中职专业调整幅度为61.1%;高职专科专业调整幅度为56.4%;高职本科试点专业调整幅度为260%[7]。教育部2022年9月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简称新专业简介),新专业简介根据最新调研成果更新了每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明确了每个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实习实训课程[8]。新专业目录和新专业简介的发布,一是增加了新的专业,二是更新了课程体系,进而产生了一些新的课程,导致部分新课程缺乏相应的职业教育教材。还有一些招生规模小的专业,因为教材需求量少,出版社出版该类教材的意愿不大,或者虽然出版了教材但是教材版本的更新速度缓慢。一些院校不得不选用本科层次的教材或者临时编写讲义充当教材,以解决当前所需。
(四)教师对教材使用不当
授课教师对教材使用不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授课的内容完全撇开教材或者大部分脱离教材内容,二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不够。教师不根据教材内容授课或者有较大偏离,主要原因是教材选用不当,教材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偏离较大。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是指教师课程实施中,根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补充,合理选择和开发其他教材,使其更好地满足具体的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9]。部分教师授课时原原本本讲教材内容,缺乏课前的学情分析,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授课班级学情以及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特别是利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教学时,则必须以合适的项目为载体,结合学情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或补充,或删减,或拓展延伸等。
(五)学生对教材的使用率不高
职业院校的生源包括初高中应(往)届毕业生、中职(技校)毕业生、高职专科毕业生、社会人员、退伍军人等,来源多样、结构复杂,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性较大。相对普通教育的生源,职业院校的生源文化基础较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部分职业教育教材与职业教育的适配性不足,如偏理论、实践性不足,教材文字多而图表少,文字表达描述不直白、偏学术,教学资源呈现性不足,教材编排吸引力不够等。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会让学生产生教材对本课程的学习意义不大,久而久之就把教材完全撇在一旁。教材的重点是在于使用,即用于教学,如果教材的使用率低,教材存在的意义就存在问题了。
三、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及适应性
(一)新型活页式教材
新型活页式教材具有三重属性,即新型、活、教学性。19世纪80年代初期,襄汾县教育局为解决农民技术教育开展工作中的教材问题,组织编写了活页式教材[10]。该套教材由于具有传播性且适用、及时,阐述理论简明、通俗,课文编排灵活、系统,被比作“及时雨”,称作“致富经”。新型活页式教材的“新型”与已有的活页式教材不同之处在于其配套教学资源的多样性和内容调整更具灵活性。新型活页式教材的“活”,外则体现在教材的装订上分模块或存在功能活页、笔记活页等;内则体现在能及时、快捷地调整内容,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及时植入教材。第三重属性是教学性,是所有教材的共同属性。教材的主要使用者是学生,教材必须具备教学性,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同时需要配备相匹配的教学资源。新型活页式教材适合以模块化思路建设的课程,有利于模块之间的组合,有利于授课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等。
(二)工作手册式教材
工作手册教材同样具有三重属性,即工作、手册、教学性。工作手册式教材来源于企业的工作手册,是针对具体工作而编写的流程步骤、注意点的手册,具有实用、简洁、便于翻阅等特点。但是工作手册式教材一定要与企业使用的工作手册有所区别,因为使用的对象是不同的。工作手册式教材的使用对象是学生,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学属性。工作手册式教材第一是必须具备工作任务单,对工作内容、要求进行详细描述,以便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第二是教学化的工作流程,要有清晰、完整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即要学生知道怎么做;第三是工作任务评价单,就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精准评价,即要学生知道做得怎么样。工作手册式教材同新型活页式教材一样,也需要配备相匹配的教学资源。工作手册教材适合实践性强的课程,如试验检测类课程、单项(综合)实训类课程等。
(三)融媒体教材
融媒体教材也具有三重属性,即融、媒体、教学性。融媒体教材是将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数字媒体相融合的新形态教材,其实质是利用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充分展示教材内容,服务教学过程,满足信息化和个性化的教学需要[11]。相对新型活页式教材和工作手册教材,融媒体教材的优势是其配套资源更丰富,不仅包括图片、音视频,而且还配套虚拟教学情境、虚拟操作平台等,能实现交互式、智能化学习。融媒体教材虽然对不同的媒体具有融合性,但是也忌过于分散、花哨,应以功能相对齐全而稳定的平台为基础,配套其他媒体。融媒体教材功能强大,也是建设和开发难度最大的教材,对编写团队的要求最高。融媒体教材并不是要完全取代纸质教材,应该以有利于教学为出发点,合理地呈现原本的纸质教材或者和纸质教材一起发挥其教学性。部分融媒体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配套纸质的载体,便于学生手写笔记或者制作功能插页等。融媒体教材的适应性更为广泛,基本上所有课程都能开发不同形式的融媒体教材,所以融媒体教材应该是教材发展的主流方向。
四、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建设原则与关键
(一)遵守管理规定
党和国家关于教材的政策文件将教材提高到了国家事权的高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 “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再次强调了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重要属性。无论是公开出版的职业教育教材还是没有公开出版但是在教学中使用的试用教材、实习实训(试验)指导书均需遵守各级各类关于教材的管理规定,实行凡编必审、凡选必审、凡用必审。凡编必审是要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重点审核编写团队人员、教材体例(编排方式)、教材内容等。凡选必审是要求职业院校选用教材应建立严格的选用程序,明确选用要求,如专业教学团队(教研室)、二级院系、学校三级审核(定)制度。通过学校审定的教材需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之后还需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配套的音视频、虚拟仿真、小程序等资源还需要做到“凡用必审”,由于需要动态更新,更是需要注意和审核的重点。
(二)坚持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通过工程案例、典型工程、模范人物等方式有机融入教材中,应该充分体现课程特色。切忌适得其反,如生硬地融入课程思政,将专业类教材建设成过于显性的思政味教材。另外要注意“留白”,即给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整体设计留下空间。因为不同的专业可能使用同一本教材,而针对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授课教师必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课程思政进行一体化设计。
(三)组建多元团队
“职教20条”强调教材要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的高要求决定了开发教材的团队必须是多元的,不仅要有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还有必要邀请职教专家、数字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出版从业人员参与。教材的首要作用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即要求具有教学性。专业教师第一是要对照人才培养标准组织好教材的主要内容,而且要确保教材整体上具有教学性。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要确保教材内容与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相匹配,使教材具有职业性。职教专家对教材是否符合职业教育一般规律,是否符合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进行把关,使教材具有科学性。新形态教材与传统教材的不同体现在配套的数字资源上,所以必须有数字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对数字资源进行制作或设计。在实用的前提下具备美观,有吸引力,使教材具有呈现性。出版从业人员需要整体把握教材的内容、形态,使教材具有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