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

作者: 卢荣 李弢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0

[摘           要]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实施本土化课程儿童体验教学与自然探索后学生创新能力的变化。选取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自然班共74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开展4个月教学改革实验。收集《创造性4C认知量表(中文版)》前后测数据并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 22.0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来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本土化课程儿童体验教学与自然探索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水平。通过访谈可知,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有教师的教学艺术、丰富的低结构材料、诸多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等。

[关    键   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062-04

一、引言

当前,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培养质量及其适应性,从而提升社会形象,增加国家教育体系多样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通过教学改革和实践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是迎合时代发展背景、国家政策的必然选择,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拥有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应我国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不断升级的需要。由于文化生态、创新教育观念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认识欠缺等因素导致创新教育缺乏(李梦卿,邢晓,2020)。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学多以技术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力也是拘泥于以技术型为主而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改变教学方式,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幼儿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需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成为幼儿教师之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儿童体验教学与自然探索课程为依托,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依据澳大利亚TAFE项目学前教育课程“幼儿体验教学”和“自然探索”科目大纲,使用已开发本土化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以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知课堂教学改革效果。

二、相关文献综述

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21世纪教育的改革,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战略位置。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引导大学生了解创造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创造、创造性、创造性的测量

不同学者对“创造”有不同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将“创造”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辞海》将“创造”定义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苏联心理学家波果洛夫斯基认为“创造是精细的、顽强的、富于灵感的劳动。它需要人全身心地投入体力和智力,而真正的创造总能给社会带来有意义的成果。我国学者彭聃龄则认为“创造活动是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

创造性(Creativity),迄今为止未有统一定义,不同心理学家的理解也有很大差异。经过不断的探究,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认识逐渐趋同。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创造性定义有“新颖性”和“适应性”两个要素。“创造性是一种创造既新颖又适用的产品的能力”(Stern-berg R J,1999)。针对这一概念,考夫曼认为传统创造性研究用的二分法注重创造性的主体以及静态性成果,不利于看到创造潜能:日常创造性(小C),人人都具有,存在于普通人生活的各个领域;杰出创造性(大C),只有伟人才具备,能够解决重大问题,取得无人能及的成就或发明世界公认的事物。2009年Kaufman在此基础上提出创造性4C模型(Kaufman J C,Beghetto R A,2009),增加“微C”和“专C”,形成“4C”。“微C”是指学习中的创造性,是结合过往行为、事件等表现出的新颖且独特的呈现过程,例如创作适合儿童的小故事、为自己设计服装等,都体现了“微C”的创造性。“专C”指任何创造性领域呈现的专业水准,介于“小C”“大C”水平之间的发展空间,例如设计师把某一想法通过对应的方式将其形象化地展现出来的创作过程。已有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强调大C而忽略小C和微C(Sternberg R J,Lubart T I,1999)。

关于创造性的测量,Kaufman和Beghetto认为,探讨非研究人员对于创造性的认知是创造性研究的有效途径,即向非专业人士询问有关创造性的问题(Kauf-man J C,Beghetto R A,2013),并根据4C模型编制量表(Perceptions of Creativity 4C Scale)。创造性4C认知量表(中文版)由我国学者孙崇勇修订,各项目的区分度与鉴别性较好;总量表和各项表的信度及重测信度较高;各分量表与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之间的结构效度良好,适用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创造性4C认知测量(孙崇勇,李淑莲,张文霞,2016)。本研究将运用此量表了解学生创新性的发展变化。

(二)TAFE学前教育教学

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是澳大利亚所独有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也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教育体系之一。目前,我国正处在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批判吸收澳大利亚的教育教学亮点,能为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提供重要借鉴。TAFE着重培养学生在岗位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小班授课、现场教学以及多样化教学法来提升教学效果,以真实岗位典型性任务为出发点,制定培训标准,教学重点突出。教师需根据实际需求,富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TAFE学前教育的优势在于其先进的澳大利亚学前教育理念,包括培养独立性、玩中学、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软技能”,提高儿童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力,适合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园实际工作场所,面对幼儿复杂多变的状况,教师需要随机应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么在学前教育专业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有助于他们入职后高质量地完成岗位相关工作。研究发现,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尚未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的典型岗位工作任务需求有机融合,具有重视实践课程教学的意识,但学生缺乏创造性,与实际的教学需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孙敬,2019)。为了解决目前这种教学困境,本研究拟本土化TAFE学前教育课程幼儿体验教学和自然探索实施过程中教学方式、内容、考核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与控制组相比,本土化儿童体验教学与自然探索课程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实验组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

(二)研究方法

1.实验干预措施

根据澳大利亚TAFE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块设置,选定儿童体验教学和自然探索为本学期教学的主要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形成18个主题教学资源:(1)文学,引导学生了解绘本的选择、讲述等要点,在实际操作中具备对应能力。(2)音乐,引导学生将歌曲、律动、乐器相结合,组织音乐活动。(3)手工,引导学生创造性绘画、黏土等活动。(4)科学,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活动设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5)幼儿园学习实践,在实际情境中展现前期所学内容。(6)肢体活动游戏,引导学生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大肢体和小肌肉活动。(7)戏剧和想象力游戏,以皮影戏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8)建构游戏,以建筑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搭建活动。(9)益智游戏,引导学生设计有趣游戏提升注意力。(10)幼儿园学习实践,在实际情境中展现前期的学习成果。(11)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理念且践行该理念。(12)材料探索,以天然材料和可回收材料为载体引导学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13)沙土探索,引导学生以沙、土、水为主体创造性地开展活动。(14)幼儿园学习实践,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路径。(15)探究植物,引导学生了解探究植物的维度。(16)探究动物,引导学生开展与动物相关的主题活动。(17)食材创意,运用食材组织创意活动。(18)幼儿园学习实践,在教学情境中学习运用植物、动物和食材组织活动。

2.研究对象

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3个班学生,共计74人(男生6人,女生68人),随机选取其中1个班为实验组,进行干预,开展4个月的儿童体验教学和自然探索课程教学,另外两个班为控制组,不进行课程干预。

3.研究工具

该测量工具是美国心理学家Kaufman和Beghetto基于4C模型编制的创造性4C认知量表(简称PC4CS),采用Likert5级计分,1表示“完全没有创造性”,2表示“比较没有创造性”,3表示“不确定”,4表示“比较有创造性”,5表示“非常有创造性”,针对描写创造性的语句,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评价每个语句所表现出的创造性程度,依据创造性得分判断答卷者创新水平的变化。该问卷由我国学者吉林师范大学教授孙崇勇等人修订,创造性4C认知量表(中文版)信效度良好,各项目的区分度与鉴别性较好;总量表和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较高,重测信度较高;各分量表与总量表以及各分量表之间的结构效度良好,适用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创造性4C认知测量。

(三)数据收集与处理

1.数据收集

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前,随机抽取其中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控制组,发放问卷《创造性4C认知量表》(中文版)74份,回收74份,回收率100%,其中6份无效剔除,有效问卷为68份,问卷有效率为91.89%;结束18周课程内容之后,再次发放问卷《创造性4C认知量表》(中文版),4人缺勤,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回收率100%,其中5份无效剔除,有效问卷65份,问卷有效率为92.86%。前后测数据配对,剔除无效数据,有效数据为53对,其中,实验组27对,控制组26对,为最终有效数据。

2.数据处理

运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 22.0录入数据,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创造性4C认知量表》前后测数据,了解学生创造性变化,推测以《儿童体验教学与自然探索》为例的创造性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及结论

(一)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创造性影响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通过儿童体验教学与自然探索课程教学的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以通过如下数据来监测:

通过表1可以看出,时间主效应显著(df=1,F=13.040,P=0.001<0.05),课堂教学改革主效应显著(df=1,F=6.438,P=0.014<0.05),时间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交互作用显著(df=1,F=9.515,P=0.003<0.05),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学生的创造力水平显著提升,说明时间和课堂教学改革都对学生创造性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那么,哪个因素效果更加显著,需要进一步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下。

从图1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可知,与控制组相比,随着时间的变化,分组课堂教学干预的实验组学生创造性显著性水平较高(df=1,F=14.5,P = 0.000<0.5),这说明课堂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水平有显著效果。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得出推论:在后续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运用本土化澳大利亚TAFE学前教育课程儿童体验教学与自然探索提升学生的创造性,促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数据结果显示,本土化澳大利亚TAFE学前教育课程儿童体验教学与自然探索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选取实验组创新能力水平变化幅度排前5名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与学生探讨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引起他们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用归纳分析法得出如下结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