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现代产业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作者: 陈日月 王昱东
[摘 要] 地方高职院校作为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服务者和人才智力的支撑者,立足区域特色产业和自身办学特色,建立现代产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服务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所趋。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产教融合不深、育人效能不高等问题,制约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基于共性问题,创新育人实践,围绕无锡高新区布局促进“6+2+X”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以人才需求和创新需求为导向引领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建设,打造融人才培育、职业认证、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推动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关 键 词] 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教育生态体系;现代产业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066-04
一、引言
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高质量有机衔接,进一步夯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作为建设产业学院的首要原则和任务”。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探索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多元协同育人载体,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面临的共性问题
对标《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对产业学院发展要求的表述发现,现行产业学院在人才协同培养过程中,存在产教育人理念认识不足、产教协同育人效能不高、产教资源融入对接不畅的共性问题,制约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产教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尚未厘清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内涵和自身专业特点与发展方向的情况下盲目在学校二级学院内创建产业学院,对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思路,对区域产业适用性人才的新需求缺乏准确判断。主要表现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不适配,未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导致区域产业人才紧缺;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对接不深入,未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需求、产业人才供给等方面对专业建设涵盖的实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针对性布局和设计,导致教学资源和产业需求融度不足;产业学院办学机制和组织机构仍采用传统产教合作模式,未从根本上跨越体制的“藩篱”,通过创新育人机制优化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导致实际育人效能未达预期。
(二)产教协同育人效能不高
现代产业学院下的产教协同育人离不开多主体协同办学机制的构建,以形成“共建、共育、共管、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机制。但部分高校在现代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尚未匹配建立起新型的协同育人机制,未对双方或多方的权责进行明确约定,缺乏具有实效性的责任管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院校仍然与传统办学模式相同,在办学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政府或产业方等其他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相对不明显,未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速度;在人才培养的经费保障上,未有效建立起多元化的管理体系和激励制度,缺乏人、才、事权的梯级权力下放与承接,无法高效地决策和管理,产业方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投入、回报比不足,严重影响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最终导致协同育人效能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三)产教资源融入对接不畅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型人才培养实体是深化产教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教育链与产业链在育人全过程中的全方位深度融合,然而现代产业学院在产教资源融入对接方面却困境重重,主要表现为实践课程体系与产业创新需求对接不紧密,交叉融合性不足,无法培养出具备复合能力的产业适用性人才,与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亟待打造艺术与技术融通的特色专业集群;教学模式、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需求发展不同步,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一方面教师缺乏一线行企实际工作经验,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讲师教学经验不足,无法将实操经验有效转化为可教授的知识和技能,现有师资结构和水平无法支撑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人才培养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较弱;实训平台和产业创新兼容性不一致,部分现代产业学院存在追求实训平台硬件设备的“高精尖”,忽视了平台本身内容规划与产业创新的匹配性和融合度,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创新能力训练所需。
三、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实践
针对现代产业学院在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创新育人实践破解现实困境。在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的建设目标下,以高新区“6+2+X”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为抓手,立足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优势资源,以下设二级学院数字艺术学院为建设试点,联合高新区、无锡天极琢璞合作共建现代化产业学院——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深入探索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加快打造融人才培育、职业认证、创业孵化、平台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为区域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解决适用性人才匮乏和人才流失问题。
(一)创新专业教育与职业成长同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1.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根本,强化“四链”深度融合
学校围绕无锡市高新区“6+2+X”现代产业体系布局和系统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抓住高新区数字化产业尤其是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加速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学校建设的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高新区政府、领军企业多主体合作共建现代化产业学院——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构建校、地、企三方协同的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依托数字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育人载体组织创新,突出人才需求和创新需求导向,通过推进“教学链接产业、协同共育人才、共筑创新生态、产教联动发展”的建设规划强化“四链”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融“产—学—研—用—创”于一体的教育生态体系。
针对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对专业交叉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将产学深度协同,重点围绕数字内容制作、数字技术开发领域的人才需求,在艺术学院内动态优化专业结构,形成“艺术+新工科”的特色产业群,在“教学生产化”实践中探索校、地、企多元协同,产教深度融合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育人内涵和多样化实施路径,确立了“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通过搭建智能服务平台形成从人才培养到人才管理的闭环,为高新区输送数字创意领域优质人才,助力无锡高新区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
为确保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多主体协同育人的长效开展,学校针对组织架构、资源投入、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制定学校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相关文件,明确育人各方办学过程中的责、权、利,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常设教学管理部与项目运行部职能机构,构建起“共建、共育、共管、共赢”一体化发展机制;学校方与高新区政府提供产业学院建设所需的启动资金、校内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硬件,企业方提供现金、校外办学场地及实验实训设备的捐赠,双方进行师资互派互享,双主体考核和给付薪酬。
配套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实现对育人质量的全过程管理,定期开展阶段性专题报告会,形成协同育人持续改进的动态调控机制。四大保障多管齐下,切实形成多元协同、共建共育、共管共赢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激发产业学院办学效益。
2.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导向,实施“教学生产化”
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聚焦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养提出的全新要求,紧密对接区域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突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数字创意产业链需求的“三个对接”,即“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以企业实际运行的“动画番剧”行业制作项目为例,实践教学全面实施“教学生产化”和“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浸润式实训环境,教学设计严格依据职业能力要求和工作流程,教学过程同时兼顾学生学习规律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做到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成长相互匹配,制订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计划。
3.以现行行业标准为指引,建立标准化职业认证体系
为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成长同步发展,产业学院以服务区域数字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能力为出发点,贯通校企双向求学路径,在产业学院学生培养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专业培训体系,尝试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数字创意方向的职业技能定制化培养;引入行业标准,因岗识人,建立标准化职业认证体系和“人才能力模型”,为产业学院学生、数字创意类企业员工、社会人员等提供多维度能力认证,通过书证融通的方式支撑学生入职初期3~5年内的岗位能力需求,并兼顾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对接,为企业职员和社会人员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二)探索产教联动与人才共育同步推进的人才培养路径
1.构建契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特色专业群
为更好地服务高新区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顺应科技迅猛发展呈现出的跨界融合之势,学校进行自适应调整,整合院部专业,重点打造六大专业群。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围绕高新区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艺术+科技、艺术+文化的融合发展,在二级学院原有专业结构上进行动态优化调整,扩大专业面向,保留动漫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三大优势专业,取消影视动画专业,新开设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形成“艺术+文化+新工科”的数字艺术专业群,专业群各专业间围绕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进行交叉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紧密协同,培育区域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发展急需的数字技术、数字内容、数字传播等方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区域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竞争优势,以高水平数字艺术专业群为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与实训基地
新吴天极数字产业学院聚焦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素养提出的全新要求,突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数字创意产业链需求的紧密对接,打通知识体系和资源共享渠道,校企双方协同制定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标准的课程体系与课程设计创新,合作开发精品课程和活页式教材,形成丰富、优质的数字化项目教学案例资源库,提高课程体系应用成效,促进数字创意现代服务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落地。产业学院以数字内容制作与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根据核心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和教学策略分析,分别设置岗位认知类、核心技能类、实践拓展类贯通式项目化课程,涵盖从“认知体验,达成应知教育和认知学习水平”到“职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到“核心技能强化训练”到“企业项目实战”再到“实习签约或创意孵化扶持”的完整成长过程,六学期步步为营,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相较于改革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两年获得岗位所需的职业综合能力,完成高质量精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