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教育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的优化
作者: 欧素菊 张娟 陈建松[摘 要] 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日益显现出重构教育系统和教育生态的力量,学习生态主体和生态环境等因子共同构成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系统。从“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优化产教融合学习生态价值链;从“技术辅助”到“数字化赋能”,优化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立场。然而在教育数字化赋能下,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立场失衡、生态环境结构失调、生态知识结构骤变、生态系统功能失序阻碍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的运行。以个性化创造性学习为中心,以智慧团体和智慧资源为两翼,遵循“知识—技术—情感”融合智慧团队和智慧资源的能量流动、数字化赋能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的物质循环、数字化赋能创新链驱动人才链的信息流动,以促进民办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学习。
[关 键 词] 民办本科高校;教育数字化;产教融合;学习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061-04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2017年1月,《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定位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产教融合是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的关键路径。随着互联网+、区块链、AI/VR等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日益显现出重构教育系统和教育生态的力量。那么,产教融合学习也已发生重大的变化,以往较多研究从制度逻辑、社会逻辑、价值逻辑、生态逻辑等分析产教融合的演绎和发展的过程、社会资源的统摄和利用、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的融通共建、多元主体的相对动态平衡,具体探讨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然而较少关注产教融合学习的问题。“对学习的理解是教育变革的根本出发点”,重构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核心主体的学习新生态或是提出产教融合的新思路。
一、民办本科高校教育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学习生态意蕴探源
(一)学习生态的内涵建构
生态指一个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依赖的关系,因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这种关系形成开放、复杂的生态系统。个体、物种及其所处的环境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生态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对环境的感知和作用于环境的行为之间互动的结果。那么,学习生态是学习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作用的关系。健康的循环互动过程促进了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调节,凸显“学生中心”的个性化创新性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James G. Greeno 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Situation-Action”(情境—行动)模型,他认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动,强调学习者与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Jan Visser在1999年提出的“学习生态观”,视所有生命体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系统为共生共进的整体,学习社群可视为一个动态的学习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但兴趣相投的学习者相互交流学习,有意或无意地共同构建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生态系统,复杂的学习是一个微妙的动态平衡过程。因此,学习生态可理解为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综合体,各要素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影响和互动,构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态系统。教育数字化赋能是学习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因子的互动,而恶劣的环境则阻碍生态系统的运行。
(二)从“工学结合”到“产教融合”:优化产教融合学习生态价值链
波特(Porter)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来实现,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称为价值链。在学习生态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学习活动来实现发展所形成的一系列价值创造和交付且相互影响的行为链条称为学习生态价值链。学习生态价值链包括学习需求和目标的识别、学习资源的获取与整合、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习成果的评估与反馈、学习成果的应用与价值实现等内容。
我国产业和职业教育的关系从工学结合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这是学习生态价值链优化的过程。在过去,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资源、活动和成果主要在学校内部体现,学习生态价值链相对简单;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学习生态的价值链也越来越融合教育和产业的需求;在产教融合阶段,以人才为最终指向,以创新为核心要义,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肩负起培养人才和推动产业发展的责任,学习者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学习和实践,学习资源来自多个渠道,学习活动和评估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实践需求,学习生态价值链进一步优化。
(三)从“技术辅助”到“数字化赋能”:优化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立场
数字技术在产教融合中的应用经历了技术辅助教育、技术支持职业教育、技术融入教学过程、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四个阶段。在辅助阶段,技术主要用于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如教学资源开发、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学习;在支持阶段,技术被用于模拟实训、虚拟实验、在线学习和远程教育,以提供更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学习经验;在融入阶段,将技术融入创新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教学效果;在赋能阶段,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全过程,通过提供贴合产业需求的教学资源、实训平台和在线学习环境。技术的深度应用优化了产教融合学习者、教师、产业界和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数字化的生态立场。学习者成为核心者,教师变为引导者、指导者和合作伙伴,产业专家是合作者,学校是支持者等。只有明晰因子的生态立场,才能有效发挥因子的效能。
二、教育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系统的分析
产教融合学习生态包括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其中生态环境是基础,学习生态活动包括学习主体、内容、资源等因子,而生态知识是学习生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功能。各生态因子处于适切性生态立场,生态活动才能有序进行,也才能保障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
(一)融合视角下民办高校教育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立场异位
数字化赋能的产教融合不是单向度的工具理性主导或价值理性主导,也不是单向度的产业问题或教育问题,而是融合价值视角下的产教合一。只有明确学习者、教师、产业界、教育机构、教育数字化等因子的生态立场,才能实现融合价值。
在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者是核心因子,是融合性价值的承载者和实现者。学习者通过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与教师、产业界专家和其他学习者的互动来实现发展。教师是支持和指导者,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产业是合作者,通过与教育机构的合作,分享实践经验和行业趋势,确保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实际职业需求相匹配。学校是支持者,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平台构建学习生态系统,为学习者提供支持。教育数字化是推动者和倡导者,通过提供支持和促进产教融合的数字工具和平台,推动个性化学习,倡导开放、共享和创新。在传统教学与挑战传统教学两股势力下,学习生态系统往往出现“教师中心”“技术本位”、校企不协调等生态立场异位的情况,因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实现。
(二)智慧团体和智慧资源复合互动的学习生态环境结构失调
生态环境是制约和影响学习活动的基础性框架。相比传统的学校学习,产教融合复合了学校学习环境和产业学习环境,学习生态环境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在教育数字化赋能情境下,学习生态环境的主要成分包括智慧团体和智慧资源。智慧团体包括学校相关人员、企业相关人员、政府及社会相关人员等。智慧资源包括由教室、实验室、基地、设备、工具、技术设施等构成的物质性资源和由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前瞻性产业知识等构成的非物质性资源。智慧团体通过教育数字化赋能,开发适用于产教融合学习的智慧资源,而智慧资源的生成和应用反过来促进智慧团体引导学习者学习。智慧团体和智慧资源复合互动,共同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创新性学习。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环境异质多元,因子之间的复合互动失调使学习生态环境结构性失调。例如,学校教师更擅长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学科知识等,而企业导师更擅长前瞻性产业知识、具体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等,导师间的互动与互补影响智慧资源的适切性,进而影响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环境。
(三)知识跨学科融合的学习生态知识结构骤变
产教融合要求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四链融通,那么相应课程与教学需跳出“事实—经验—文本”的知识传授的套路,以学科知识为尺度,结合区域产业优势,跨越学科界限生成知识和技能。知识的跨越度大、应用性强、学用节奏快,颠覆了传统的知识生产、传递、消化和吸收路径。例如,跨境电子商务选品管理的学习,学生需完成市场分析、客户分析、行业分析、产品分析、企业自身分析、品牌分析等任务点,知识跨越市场营销、品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业经济、大数据挖掘与应用等方面,学生在完成选品管理任务点的同时生成以上知识。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凸显知识的跨越融合性、生成性、情境性,若未能跳出传统的知识生产传播的套路,产教融合学习效果很难达到理想状态。
(四)产教融合学习空间协调的学习生态系统功能失序
一个良好的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即当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生态系统能通过调节系统内外各要素及其关系来适应系统内外环境变化。然而,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力持续增压,生态系统可能出现失衡的状态。产教融合学习空间叠加着教育空间和产业空间,随着教育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学习空间扩容激增,协调学习空间的需求超出了生态主体的承载力,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出现失序的状态。例如,随着产教融合现实需求的紧迫性加强,民办本科高校增设多个产教融合基地,但民办本科高校资源有限,增设的基地尚未有企业入驻,出现了学习空间结构性失调。另外,教育数字化增设了虚拟学习空间,但其变化幅度和频率对教育者和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和协调,出现了实体与虚拟学习空间结构失调。因此,产教融合的学习空间要根据实际资源和师生现实特点来安排。
三、基于教育数字化赋能的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系统优化
在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系统中,学习环境是学习活动的基石,学习活动产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推动生态系统运作。
(一)教育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学习的生态机理
1.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学习为中心
产教融合要求以教育链和产业链的系统整合为手段,以人才链为根本诉求,以创新链为根本驱动。任何教育数字化赋能的安排都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任何对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的支持都以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为目标。在融合价值指导下,将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置于中心,通过数据化赋能来布局这些“安排”和“支持”,如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工具、个性化学习的平台和环境、灵活且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等,来促进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满足个体发展。另外,学习生态是一个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系统,个性化创新性学习能够引发反馈循环和自我调节机制。学习者通过个性化学习,在提升自身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同时还促进产业和教育的互动与协作,为产业和社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创造又反馈到学习生态中,进一步推动学习生态的创新和发展。
2.以教育数字化赋能智慧团体和智慧资源为两翼
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智慧团体和智慧资源。通过数字化赋能,智慧团体能更好地共享知识、经验以及实现创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智慧团体可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分享实践经验、案例研究、课程资源等,丰富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教学资源;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平台进行在线咨询、远程辅导等,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智慧团体可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探索跨学科、跨界合作以改进教育实践。智慧资源则指物质性和非物质性资源。物质性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真实环境,增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非物质性资源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数字化技术使得智慧资源更易于访问、交互和共享,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共建,推动了创新和实践的发展,提升产教融合学习生态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