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制的路径探究

作者: 阚仁建 杜岩

[摘           要]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则尤为重要。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制已经成为主要培养方式。而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导师制的实施有了新要求。高校实施导师制应加强思想引领、拓展实践空间、打造品牌项目和完善育人机制,以顺应时代需求,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跨学科团队和学科竞赛,提升双创教育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069-04

2024年6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重要文章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导师制的实施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2]。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制要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概述

新质生产力是在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条件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所形成的新型生产力形式,它由“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构成[3]。科技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知识学习、信息摄取、思维发展和技能训练等活动的渠道,提升了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质,使他们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推动劳动资料在成分、结构、存在样态和运行方式等方面得到优化和重塑,转变为绿色化、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介质。此外,科技创新延展了人类的实践触角,使劳动对象涵盖极地、深地、深海、太空等新兴领域,并开辟了数字化场域,形成虚实共存的新料质。新质生产力主要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适应新时代、新经济和新产业的需求[4]。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制的新内涵

(一)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有效应对迅速变化的世界科技新格局,迎接科技变革的挑战[5]。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制成为关键措施。通过导师的指导和支持,科研成果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化效率,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导师们凭借其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和科研人员识别市场机会,优化科研项目,使其更具商业价值。具体而言,导师制的实施首先可以优化科研项目,使其更具商业价值。科研项目在初期往往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但缺乏市场导向,需要对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使科研项目更符合市场需求,提升其商业化潜力。其次,导师通过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能够指导学生和科研人员将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新兴技术刚进入市场,导师可以捕捉市场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调整科研方向和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政策,推动科研成果在市场能够顺利转化和应用。最后,导师制能够有效引导创新资源投入具有高附加值的领域。高校可以将更多的创新资源投入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领域,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形成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良性循环。

(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高校要培养高素质、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在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行业发展。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全面变革。它依赖于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这种变革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才能够拥有竞争力[6]。因此,创新创业导师成为高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手段。导师通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产学研有机融合,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应用,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具体而言,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为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学生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洞察力。学生个人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行业发展。经历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的学生,充分学习导师们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后,能够识别市场需求,优化学习和实践计划,把握市场机会,使自己时刻具有市场竞争力。二是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各学科导师搭建沟通平台,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竞赛项目路演等,让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交流,拓宽科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同时,科创项目的开展,需要容纳不同学科人才,项目孵化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开展科创项目赛、创业竞赛、企业见习实习等,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获得宝贵的成长经验。特别是面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学会发现和把握市场机会,通过项目管理和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的过程。

(三)深化教育改革的推动

实施创新创业导师制,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教育改革要求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新时代实践育人要求更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模式上,采用“项目制”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科研项目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项目设计阶段,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方向,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市场价值的项目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项目实施阶段,通过多学科交叉探讨,团队形成良好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内容。同时,导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市场观察,为学生提供现实案例参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取得高质量教学成果。此外,通过导师制,高校能够吸引更多优秀科研人才和优质项目,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推动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导师制的实施为年轻优秀科研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项目开展中,年轻优秀科研人才与学生共同成长,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与科创项目相结合,既推动个人科研项目的进展,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指导能力,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创业导师。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双创教育资源配置仍待优化

部分高校双创教育资源无法达到实践育人实效[7]。课程设置注重理论教学且内容更新缓慢,无法紧跟市场,导致学生在开展双创项目时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脱节,即使提供实践机会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导师方面无法组建具备“思想引领—科研创新—商业经验”三位一体的教学团队,也无法为导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影响双创教育质量。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双创项目中企业参与度低,市场风险使中小型企业望而却步。这也导致虽然校企合作项目众多,但是仍然难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机会,更无法通过企业合作获得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此外,双创教育资金短缺,使用缺乏规划和管理,也限制了教学活动和实践项目的开展。

(二)双创教育体系构建仍需完善

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8]。教育体系无法有效地将课程、实践、导师、企业等各方面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更难以达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对于学生双创能力单一使用理论考试进行评估,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双创教育已经成为专业见习、实习,校企合作也变成零散、片面的参观式实践,难以形成深刻的创业意识和动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和挑战时,缺乏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导致一些创业项目难以持续推进,学生创业信心受挫。

(三)双创项目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诸多挑战。首先,高校跨学科合作不够深入,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传统单一学科主导的双创项目仍然是主流项目。其次,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合作项目有限,学生难以参与到国际化项目开展过程中,无法开阔国际视野。同时,高校参与国际创业项目竞赛的机会较少,学生难以通过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成果,获取国际化的视野和经验。最后,科创导师的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双创教育的育人实效,虽然现在大多数教师拥有海外学习经验,但是仍然对国际市场、法律法规和文化差异把握不足,难以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国际化视野和实践经验的指导。

(四)双创成果转化能力亟待强化

当前我国创新创业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不断增加,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但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校企合作的层次与深度不足更为凸显。许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技术咨询和实验室合作,缺乏产业化合作项目。高校在科技成果的市场对接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许多成果转化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场景,难以实现产业化。因此,多数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的市场潜力持怀疑态度,参与项目支持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也导致风险投资机构对于高校学生创业项目关注度不高,学生创业难以得到足够的外部资金支持,许多有潜力的科技成果无法完成转化。高校内部虽然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但是没有经过市场考验,多数资源遭到浪费,无法有效利用。

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导师制的实施路径

(一)加强思想引领,融入培养全过程

坚持思想铸魂,将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与根本任务融入高校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全过程,是实现高校双创育人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首先,成立以创新创业为特色的党支部,为实践育人提供保障。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可利用组织生活会等形式,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鼓励导师以朋辈姿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和遇到的难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同时,党支部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创新创业相关政策能够有效落实,从而推动高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对创新创业导师进行选拔,重点遴选科研水平高和教育情怀深的党员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这些导师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例如,举办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并结合实际将国家战略与个人发展相结合,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意义和方向,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同时,饱含教育热情的导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指导科创项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标,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最后,以党建引领保障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落地转化。高校党支部应充分运用党的理论方针,指导实践教育的开展。党支部要发挥领导力量,密切联系师生,将课程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通过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工作室和访企拓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科研创新实践中。此外,党支部可以加强支部共建,与社区、企业等党支部开展共建,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提供场地、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