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导向性的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贾传洋 王鲁艳 李旭 李元[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社会发展趋于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高校也在追求知识信息传导高速化。但是目前现代化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部分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愈发薄弱、劳动技能愈加匮乏,致使离开校园环境后难以满足工作单位的基本需求。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推动大学生“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学校必须将劳动教育融入现代化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实现以劳赋能、以劳立德。
[关 键 词] 实践导向性;新时代;高校;五位一体;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3-0157-04
劳动能力作为一项基本能力,其内涵价值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行为能力塑造、实践技能培养以及核心价值凝练的重要依托。学校需要通过调整、优化劳动教育教学环节,丰富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以实践能力提升作为目标导向,对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进行有效持续引领,这对于打造一支政治理念强、素质能力高、实践技能广的国家发展后备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新时代大学生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驱使下,“动脑”程度远远高于“动手”程度,很难实现手、脑能力协同提升,部分大学生认为智力思维劳动要高于实践操作劳动,从而造成高校“爱劳动、好劳动、能劳动”的风气难以提振,给二级学院学生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致使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单位后还需要经历较长的培养实习阶段才可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因此,如何优化劳动教育方法,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成为各高校间亟待深入研究、讨论的方向。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劳动教育内核认识的局限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劳动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美德,其内涵价值不可否认,但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目前部分高校及部分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内核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劳动有高下贵贱之分,对于一线劳动者以及职业劳动者存在错误认知,形成了“劳动不光彩,劳动即低廉”的误区。部分学校甚至将劳动教育视为次要任务,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而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和关注相对较少,未能深刻理解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关键作用,忽视了其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地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在应试考试中的投入远超于劳动实践,大学生涯中除学习学校开设的劳动课程以及获取必需的社会实践学分外,很少参与劳动实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的科研投入比例日益增大,而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学业教育和科研投入,在评定优秀学生方面以科研成果、论文发表、所获奖项作为重要依据,致使学生的劳动意识愈发淡薄。
(二)高校劳动教育成果判定的难量化性
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开设劳动教育课,也将学生劳动实践成果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评价指标,其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育教学,学生劳动教育成果的考核需要考查包括学习结果、劳动技能、劳动时长以及劳动参与情况在内的各种动态或静态显性指标,但是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等隐性评价指标同样需要考量在内,而学生在劳动中的自我内化过程、劳动观念的改变以及劳动素养的提升等方面,却需要通过长期观察和综合评价判断,考核方式的多样性致使某些实践成果难以定量衡量,相关指标由于时间、空间的特异性难以判断其真实性,最终导致劳动成果显著、劳动观念强的学生所得到的最终考核结果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受劳动教育程度。一些可量化的内务评比、劳动技能大赛等比赛因其特定的内容指向性,致使学生更加注重结果性,而忽视了劳动教育本身所培育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的初衷。因此,目前高校劳动教育成果判定的难量化性,导致高校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仍不够完善,评价标准单一,缺少综合的评价标准和多元的评价主体,缺乏对劳动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测评,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实效。
(三)高校劳动教育环境创建的表面性
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学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高校劳动教育环境的创建存在浮于表面的现象。课程体系建设以课堂教学体系为主,且课程内容浅尝辄止,而劳动实践教学出现“放养式”的现象,很难形成完备的评价考核机制,部分劳动课程被相关智育课程挤占,学生因此对该门课程不够重视;课程教师配备不够齐全,高校内劳动教育教师以高校思政辅导员为主,专任劳动教师屈指可数,辅导员虽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骨干力量,对于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难以对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进行有效指导,专职劳动教师本身由于数量的稀少也很难对全体学生的情况了解到位,从而无法做到特异性指导;课程基地建设不够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其劳动基地应作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场所,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劳动基地以校内基地为主,校外平台缺失严重,学生很难接受到不同形式的劳动教育,致使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塑造较为单一。
二、实践导向性教育的必然趋势
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的客观需要,劳动教育坚持实践导向性,可更有效地着眼于具有社会需求性的实践,挖掘课程改革中的客观需求、青年大学生现实需求。[2]目前,大学生群体中“爱劳动、善劳动、想劳动”的风气并未形成,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失严重,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理工农医类等专业型、实践型、应用型基础人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培养方向,而坚持以实践为导向性的教育教学正是其必然要求。
随着新时代中国的蓬勃发展,区域特色型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先导型产业,产业发展程度不仅可以引领经济稳步前行,同时对区域特色型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应用型、技术型高校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除基于传统的课程培养方案外,还应将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实践技能要求作为一个重要方向,在给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育。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党建聚合力示范劳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时代文化引领方向以及学生思想变化特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发展。[3]目前,各高校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以教务处、教学办、任课教师等教学专班作为主要架构体系,而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政治意识、思想价值的引领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党委应承担起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引导学生以劳赋能、以劳立德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高校党委大方向的把控下,学院党委应以党建为引领,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客观规律,形成党建聚合力示范化劳动教育,深耕伟大建党精神,将党的先进思想理论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中;建立示范化党建劳动品牌支部,形成“一支部一劳动品牌”、带头劳动的示范化支部。以实践为导向性,通过主题党日、主题教育宣传等方式开展特色专业劳动、校园文化建设、劳动节日教育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崇党向党、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
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力量,其示范性培养也是学院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学生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榜样作用,可以在劳动教育中有效凝聚合力,形成“看齐党员,监督党员”的基层党建引领工作机制,扩大党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力,营造积极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党建聚合力示范化劳动教育的推行应以党员劳动行为举止、劳动习惯意识作为基准点,真正实现“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工作效果。学生党员要在不同的劳动环节中发挥示范化引领作用,成立“党员劳动先锋团体”,有任务党员先上的工作态度;加强党员的实践性技能培养,以点带面,实现党员走出校园实践、技能带回校园传播的发展模式;深化党员的理论学习,强化劳动在党员心中的地位,加强党员的劳动价值观培育;公寓工作以党员宿舍为抓手,起到以点带面、引领示范的作用,抓好党员宿舍内务,从而实现党建聚合力的示范化劳动教育。
(二)退役士兵大学生国防劳动教育
退役士兵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硬的国防意识、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厚植于自身的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正是当代普通大学生所不具备的。为充分挖掘退役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潜力,塑造良好的劳动形象,以此提升全体大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劳动引领国防,基层学院应建立一套以退役大学生为核心的国防劳动教育工作模式。
大学生国防教育是一项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国防教育作为出发点,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是国防劳动教育的重点。基层学院可成立退役大学生士兵宣讲团以及退役大学生士兵班主任队伍,用退役大学生的身份属性和示范作用开展朋辈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劳动宣讲、现场演示教学、公寓检查的方式充分发挥退役大学生的作用,增强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国防教育工作,以真实的军旅经历、直观的内务标准、严格的检查态度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推手,以国防引领劳动,实现劳动教育的新发展。在劳动教育课堂上,退役大学生士兵班主任可通过介绍部队高要求的劳动标准,展示熟练的劳动技能,打造将军事理论知识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军味”第一课堂,塑造服役真实经历与公寓内务整理的“兵味”第二课堂,凝练红色革命故事与劳动意识培养的“战味”第三课堂,以此提振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优良的劳动价值观。
(三)优秀志愿者服务劳动教育
为使当代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树立服务意识,丰富人生阅历,提升劳动本领以促进其实践技能的发展,基层学院应打造具有强服务意识、强劳动技能的志愿服务团队,通过学院宣传报道、志愿服务的方式增强志愿服务团队的榜样引领作用,以个别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学生整体的服务意识、劳动意识,使学生通过身边事得到切实的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丰富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内涵。
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以志愿者活动作为志愿服务劳动教育载体,基层学院要将志愿服务劳动教育与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对接,将志愿服务充分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将引导学生重视劳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融入劳动正义观念、增强社会实用价值和促进主体价值认同等方面,匡正志愿服务价值观,提升志愿服务劳动育人功能。深刻解读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拓展志愿服务的新形式,建立团结、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将志愿服务劳动常态化、制度化。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既开展长期培训,又实现短期培训[4],开设一定的志愿服务课程并提供线上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开展公益讲座、展览、观影等方式组织学生集中学习。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塑造有特色、重点突出的志愿服务活动,可通过“重阳暖人心,共叙夕阳情”活动为孤寡老人带来精彩节目,听老人讲红色故事,培育学生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深入社区,为社区环境助力,为社区发展赋能,强化学生艰苦奋斗的劳动意识;通过“我的公寓我做主”活动和进企业、走基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高校应加大对活动的宣传力度、帮扶力度,强化志愿服务育人理念,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建立长效的志愿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通过优秀志愿者服务劳动教育,提升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社会认同感,参与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劳动技能得到了提升,也实现了对其他非志愿者的带动作用,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服务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