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作者: 王小玲[摘 要] 裕固族原生态歌舞体现出少数民族自然质朴的感受,也让其艺术形式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逐步让该舞蹈形式被大众所熟知。首先介绍了裕固族原生态舞蹈的特点,然后对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裕固族地域文化、人文环境和语言差异三个方面对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进行了简介。
[关 键 词] 裕固族;原生态舞蹈;影响因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040-03
原生态歌舞一直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瑰宝,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原生态歌舞更能让人体验和风细雨的感受,并且此类歌舞也在不断滋润祖国大地。原生态歌舞是原生态类别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歌舞的精华,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民族的独特魅力,更成为民族仅有的艺术形式。裕固族发展了上千年,在不断的洗礼中存活,成为文化的活化石,因此审视它要有独特的审美观念。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指的是我国各民族在劳动中不断被雕琢的歌舞形式,并且也包含了原始内容,在不断的传承中所形成的民族结晶。原生态歌舞中融入了现代艺术表达形式,因此也体现了此民族对生活的深刻认知,所以它的艺术形式不能被顶替[1]。正是因为裕固族舞蹈的这种原生态特征,使得其相比其他舞蹈教学难度较大。本文对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解决的对策,希望对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提供借鉴。
一、裕固族原生态舞蹈起源
裕固族最早是存在于我国北方的回纥人,此族人与我国新疆的维吾尔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当前我国裕固族在甘肃分布较为广泛,数量大约在15000人左右,主要生活在甘肃省肃南的裕固族自治县,大部分均为回纥后裔。裕固族生活区域在地势方面有一定特点,比如南高北低;气候方面的特点是整体干旱少雨,因此植被较为稀少,并且在夏季整个地区较为炎热。对于四季而言,整体呈现出多风的特点,自然资源的这种特点也让裕固族舞蹈表现出豪放的特征。在语言交流方面大部分人应用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没有较为明确的文字,通用为汉语,更信奉藏传佛教。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是已婚的裕固族女子则需戴头面,同时此民族主要从事的是畜牧业和农业,并且擅长骑马和射箭。裕固族人民擅长歌舞,在劳动之余,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自家,劲歌热舞一展歌喉,舞姿翩翩尽情抒发他们对劳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而舞蹈也是裕固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在裕固族人民生存的地方就会有歌舞和欢声笑语。
每一位裕固族族人从一出生就会受到相应的音乐熏陶,并且常年在母亲的歌声之中睡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音乐的不断深入,孩童也基本学会了相应的民歌。在此过程中为了将民族文化不断传承,长辈们需要一直向晚辈传教民歌,无论是在节日之中还是丰收季节,或者亲朋好友欢聚,都可以载歌载舞、共同庆祝,因此造就了裕固族人民的能歌善舞。此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成为能歌善舞裕固族的文化基础,裕固族在舞蹈方面融合了蒙古族特色,因此此类舞蹈也具有豪迈的特点,而女子舞蹈较为灵活。
二、裕固族原生态舞蹈的特点
裕固族与蒙古族、藏族相邻,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除了受蒙古族、藏族舞蹈影响外,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具有相似的精神风貌和舞蹈特点。综合裕固族历史和舞蹈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在精神品格上乐观开朗、刚健向上,同时带有一丝的忧伤和追怀,尤其是辉煌之后长久颠沛的沧桑感以及如何重建精神世界的困惑和希望;在舞蹈样式方面,主要是生活场景、节庆活动和宗教祈福,与整个裕固族生活世界相关;在舞蹈元素上,主要受藏族和蒙古族舞蹈影响,具有相似的特点,但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不能因为相似而简单归于藏族舞或蒙古舞的大类之中;在舞蹈动作方面,最典型的动作是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上体是右手在上的顺风旗位,或手掌心向上、向下,中指稍向里收,好像按着帽顶,左手掌心向前,这几个动作主要是为了按住帽子。
三、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地域文化对教学的影响
裕固族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在大草原的自然环境下,山歌顺其自然成为牧民回归自然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将牧民自身的性格逐步展现在大众视野之中。情歌的音乐旋律比较缠绵舒展,并且人们在听此类歌舞曲时,还能对相应的环节进行想象。整个音乐中装饰音较多,节奏较为自然并且缓慢地表达着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尤其是句句拖腔,在逐步舒展中更像是呼喊远方的人注意自己一样,再结合后续的高音烘托出音乐的高潮部分,歌词的应用更加淋漓尽致[2]。此类抒情歌曲需要音调从高到低、缓慢过渡,与裕固族人民居住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体歌唱风格也应自然一些,结合高亢的音准,让其更富有穿透力,甚至歌声可以传达至远方。
(二)人文环境对教学的影响
裕固族人民认为歌舞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唱歌就必须跳舞,跳舞则必须唱歌,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之中,都会结合歌舞的形式进行。在舞蹈中很多裕固族人民会模仿自家的动物,让其日常生活颇具风趣。在民间歌曲方面,裕固族人民会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歌曲,比如在放牧中,裕固族的年轻男女会选择浪漫的情歌;再比如在喜宴中,裕固族年轻人则会选择欢快的歌曲,每一种所表达的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在选择中应结合实际需求合理选择,合理表达情感。
(三)语言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由于语言不同,原生态歌舞的形式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旋律方面也产生了不同的声调特点。东部地区的声调只有两种,一种是升调,一种是降调,普遍采用与问答或者叙事的形式进行创作。在朗诵方面每一句都会有奇偶数的变化升降调相结合,所以东部的原生态歌曲一般每一段都会有诗词在其中,所以整体以驼峰型旋律线条进行表述,在节拍方面更具有特色。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句调的类型较多,其中包含五种句调,具体为:升调、降调、升降调、高平降升调和波浪型句调。每一种句调所反映出的形式较为统一,旋律也分为五个基本类型:上升型、下降型、驼峰型、高平降升型和波浪型。
四、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策略
(一)针对地域文化的教学策略
由于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是在长期居住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其与蒙古族以及藏族文化充分融合在一起,对于舞蹈的表现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蒙古族和藏族原生态舞蹈的特点,创新舞蹈教学方法,将裕固族原生态舞蹈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比如指导学生模仿藏族舞粗犷、豪迈、典雅的特点,以及男性动作刚健有力、女性动作灵动柔和的动作要领。教师要教会学生擅长用腕、肩、臂,还有马步动作,提高动作的舒展性。在传统舞蹈“转转舞”中,为了表现劳动生活及地域习俗等特点,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动作按向右旋转速度的快慢,女生分别以后踢步、旋转步为主,男生以马步、腾跳为主,将这种舞蹈旋转的特点表现出来。在“酒兴舞”表现中,要让学生将舞蹈中欢快的场景表现出来,可以指导学生在舞蹈中身体有时蹲下,两手自身后反手叉腰,以矮步往后急退。有时则连续向空中脚腾跳,像鸟儿一样敏捷,在舞蹈中表现出东倾西倒的醉态,将舞蹈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3]。因此,在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借鉴裕固族人民所生活的地域文化特点对舞蹈表现形式进行优化,将草原人豪放的性格体现出来,让舞蹈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二)针对人文环境的教学策略
裕固族原生态舞蹈在精神品格上表现地乐观开朗、刚健向上,同时带有一丝的忧伤和追怀,尤其是辉煌之后长久颠沛的沧桑感,这也凸显了裕固族人民对如何重建精神世界的困惑和希望。针对不同的节庆活动,融合不同类别的文化元素,将其与原生态歌舞相结合,使其自身要素逐步被凸显出来,各类舞蹈歌曲的组合向客人全方位展示,明确其热情好客的本质。因此,在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中,要结合裕固族人民的人文思想对舞蹈动作、节奏以及音乐等进行创新。比如在动作上,可以让女舞者上身直立,左手在上成顺风旗,无名者和中指则向里收,舞者按住帽顶,右手掌心向下,下身则随着膝盖的屈伸做吸跳步,将裕固族原生态舞蹈动作的基本构成体现出来。在训练中,可以让学生以“马上舞”为训练舞蹈形式,男女舞者以裕固族迎亲的场面开始舞蹈,新娘及送亲客人,骑着马或骆驼边歌边行至中途与新郎相会,从而将裕固族迎亲的当地文化特色用舞蹈的形式来体现出来。在舞蹈的歌词上,也要结合当地人文环境让学生从内心进行体会,了解当地人的文化底蕴,比如流传较为广泛的“嘛呢歌”歌词部分主要由六字真言组成,反映了民族的宗教信仰,此类特质较为突出,因此也被裕固族人民所推崇,可以尝试将“嘛呢歌”歌词与裕固族舞蹈进行融合,提高学生在舞蹈中的节奏感。可以说,裕固族在长期发展之中,创造了各类民族文化,其中涵盖了大量的宗教内容,正是这种多姿多彩的宗教文化,才让裕固族原生态舞蹈体现了当地显著的人文思想。
(三)针对裕固族语言差异的舞蹈教学策略
裕固族因为居住环境的不同,其使用语言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针对地区的不同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东西部语言不同,但是都与维吾尔语言有一定的关联。由于语言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裕固族不同地方的民族歌舞方面也具有一定差异性[4]。针对这种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比东西部语言差异性,只有了解了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进行舞蹈创编。比如东部裕固族人更具野性、嗓门大,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他们能歌善舞,热情招待远方的客人,舞蹈表现形式也更加野性,比较接近蒙古族的舞蹈;而西部的裕固族人平时比较随和,嗓门不像东部裕固族人那么大,更加追求精神世界的放松,体现在舞蹈上则比较温柔平缓,因此也继承了原始民歌的传统。同样在语言使用上,教师也要让学生了解东西部的差异,对于东部地区的裕固族歌舞而言,重点都在最后一个单词的音节上;而对于西部而言,重点大多数落在语言使用的结果上。词头的重要音长主要来源于蒙古语的一大特点,而东西则将最原始的裕固语保留下来,并且逐步应用在原始生态歌舞表演之中。其中东部裕固族的原生态歌舞还会出现重拍,此类重拍并不能与语言完全吻合,但是整体重音一般会落在最后一个词上,在唱歌表述时,一般重音则落在了弱拍上,从而凸显出前长后短的特点[5]。同样,在舞蹈对应的歌词旋律教学中,教师也要进行深入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旋律方面不同的声调特点。让他们知道东部地区的声调普遍采用与问答或者叙事的形式进行创作,而西部地区的句调比较多,每个句调的形式都非常统一,构成了歌曲旋律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在裕固族原生态舞蹈教学中,为了体现舞蹈的综合特点,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知裕固族不同地区人们的语言特点,能结合不同的“绕唱”方式,在不同的旋律中抒发不同的情感,从而提高舞蹈教学的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裕固族原生态舞蹈属于地方文化瑰宝,展现了裕固族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将这种舞蹈形式进行弘扬宣传,对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受裕固族地域文化、人文环境以及各地区语言的影响,裕固族原生态舞蹈与我国其他地区的舞蹈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需要结合蒙古族和藏族舞蹈形式进行针对性教学。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歌舞表演形式和歌舞结构上结合民族特点进行创作,将这种民族原生态舞蹈的文化价值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孙戈,赵南奎.探析原生态歌舞剧公演艺术形式的创新[J].大观(论坛),2021(4):31-32.
[2]周轶芳.寻找一条路径,抵达生活深处:藏族原生态歌舞电视文艺传播创作谈[J].西部广播电视,2020(6):95-96,103.
[3]谢雅倩,韩淑芳,李晶.舟曲原生态歌舞及服饰文化对小学生的审美熏陶:以博峪河流域原生态多迪舞及服饰为例[J].北方音乐,2019,39(16):37-38.
[4]张丽娜.从美学角度探析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艺术创作[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122.
[5]巴战龙.裕固族学校舞蹈教育发展刍议:以乡土教材《裕固族舞蹈》为中心[J].2021(3):109-114.
编辑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