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研究

作者: 胡晓媛

[摘           要]  中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为重要任务,将推动学生就业作为重要目标。通过机械制图课程,学生能够获取“识图与绘图”的基本理论、实用方法,掌握一项社会技能。当前,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预习、实践、探究等能力,导致学习效率较低。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结合教学经验,从能力培养的视角出发,对中职机械制图教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关    键   词]  中职;机械制图;能力创新;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046-03

中职机械制图课程围绕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展开教学,使学生掌握绘图的方法、产生创新的思想意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中职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为学生提供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的平台,有利于学生了解机械制图知识,能够推动学生成长为专业人才。

一、中职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知识时,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习惯按照教师的指令、安排开展学习活动。当教师未提出学习要求时,一些学生便显得无所事事。另外,学生没有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不善于在正式上课前预习新的知识。所以,学生得不到训练,难以改变自学能力缺失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新的事物时难以依靠自身能力去了解新事物。

(二)学生缺乏探究学习能力

目前,从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来看,很多学生缺乏探究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上,学生往往通过教师讲解的过程来获取新的知识,很少主动探索新知。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开展探究项目的能力。由于缺少训练,学生不具有自主选择探究项目、提出探究问题、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由此一来,学生只会机械地接受知识,不会主动地探索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在机械制图方面的专业能力将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学生缺乏思维分析能力

在学习机械制图知识时,学生会遇到一些抽象的知识、复杂的理论,碰到学习瓶颈。对于学习难度较高但又比较重要的知识,很多学生倾向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这一情况说明,学生缺乏思维分析意识,不具备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针对此情况,教师本该加强引导与训练,但是一些教师默认了这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常对学生说“如果实在理解不了,那就背下来吧”。由此看出,一些教师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缺乏沟通合作能力

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很多学生养成了独自学习的习惯,不善于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只要好好听讲、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所以,一些学生不乐于、不善于融入合作学习活动。在合作学习活动中,这些学生要么不发表意见、特立独行,要么极易与其他同学产生分歧甚至“口角之争”。由此看出,很多学生尚不习惯与他人共同学习的方式,缺乏沟通合作能力。

(五)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

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教学现状表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实践任务。在实践学习时,一些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一步开始;一些学生则不知道如何操作专业设备,难以运用所学知识。由于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并且难以发现出错的地方,最终导致实践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六)学生缺乏创新发展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能力,关乎学生能够为企业、社会带来的实际价值。目前,中职学生缺乏创新发展的能力,难以在机械制图领域实现突破和创新。在机械制图理论学习中,学生一般只是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各种专业术语和概念定理,难以对机械制图知识产生个性化认识。在机械制图实践学习中,学生一般以模仿为主,不是按照教材上的步骤进行实践,就是按照教师的演示过程进行实践,难以提出新的实践思路和实践方法。

二、基于能力培养的中职机械制图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自主预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节奏、互动能力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因此,在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预习,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了解课时内容。为了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教师可以使用导学案,将重点知识、预习方法等内容写入其中,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与指示展开自主预习。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视频,供学生观看学习,进一步优化学生预习效果。在学生预习之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个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比如在教学《尺寸标注》内容时,教师可以制作导学案,在导学案中设计“识记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了解标注几何图形尺寸的基本方法”等预习目标,创编“图样中的尺寸,不加以说明时,其单位均为(  )”等问题,提出“阅读教材,了解圆的尺寸注法、角度尺寸”等预习任务。然后,教师可以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参照导学案的内容展开预习。这样,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另外,由于“圆的尺寸注法”等知识抽象难懂,所以教师可以制作微课,将自己讲解这一细微知识点的过程拍摄下来,并通过剪辑等技术,把图样、实物图片等案例融入微课。学生在预习时,通过观看微课,能够更好地理解“圆的尺寸注法”等知识。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尺寸标注的基本规则包括什么?”“标注几何图形尺寸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等问题,进而了解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

(二)设计研究任务,培养研究能力

在学习机械制图知识时,学生需要主动探究、积累探究经验。但是,中职学生大都缺乏研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他们习惯在教师的带领下获取知识。基于此种情况,教师需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学习的能力。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程的内容与特性,教师可以选择项目式教学的方法,设计学习项目,推动学生研究学习。在选择学习项目时,教师需要联系课本,从课本中发掘项目素材,以确保所选定的学习项目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在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分享成果,为学生展现个性化认识提供机会。

比如在教学《投影法和视图》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正投影法”的相关知识,设计“使用正投影法画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投影图”的学习项目,使学生自主研究“正投影法”,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识。在完成这个学习项目时,学生首先裁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的模型,然后用三根笔直的细木棍模拟“光线”,最后在纸上画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投影图。这样,学生通过立体模型,能够发现“正投影法的特点”等知识,达到探究学习、发现新知的目的。在学生得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推动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分享对“正投影法”“视图”的认识,以此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设计知识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当前学习以及未来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对学生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等具有推动作用。在机械制图教学中,中职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识图”“绘图”等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课本内容、生活素材等联系起来,设计探究性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设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同时给予学生暗示、启发学生。

比如在教学《截切体和相贯体》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平面截切体”的内容,设计“平面截切体的定义是什么?”“作平面立体上的截交线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五棱柱被正垂面截断”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这些图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当应用这些问题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分层教学法,引导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着重思考“平面截切体的定义”“作截交线的方法”等基础知识题,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深入探究“在某一生活物品上作截交线”的拓展延伸题。通过阅读课本和深入思考,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掌握“交点法”“交线法”,获得一定的机械制图能力。

(四)运用小组模式,培养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时,中职教师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模式设计探究任务,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为了增强小组合作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游戏、小组知识竞赛等学习活动,将趣味教学元素与小组合作模式结合起来。

比如在教学《断面图》内容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剖面图”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断面图”的内容,设计“归纳断面图与剖面图的区别”的小组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探究时,同一小组的学生首先需要划分任务,如哪些学生从“图形”的角度展开研究,哪些学生从“用途”的角度展开研究。然后,学生需要在小组内分享探究成果,如“断面图仅展现被剖切面切断的断面形状,剖面图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展现断面后的可见部分”。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组知识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此环节,教师可以设计“断面图的概念”等基础知识题,也可以设计“识别断面图”等专业能力题。在得到题目后,各小组通过抢答获得答题机会,给出正确答案。

(五)组织学生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自主实践则是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的途径。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必要。首先,中职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其次,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本中的知识大都指向实训工作。但是以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以理论讲解活动为主,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演练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针对此问题,中职教师需要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设计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平台,让学生以单独操作、分组操作等多种方式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样,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思考内容真实地展现出来,进而提升实践能力。

比如在教学《零件测绘与常用测绘工具》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实训活动,让学生体验“零件测绘”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训活动中,教师演示“零件测绘”的操作过程,并讲述测绘过程中的设备、人身安全注意事项。然后,学生依次领取零部件、量具和其他工具,并完成拆卸零部件、绘制零部件草图、量注尺寸等操作步骤。另外,教师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带领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在此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向专业的工人学习“零件测绘”的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操作测绘工具。在学生完成测绘实训任务后,教师让学生依次展示实训成果,分享实训经验。

(六)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在当今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人才需要具备的一项能力,其关乎人才的个人价值。机械制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仅仅体现在“绘图”方面,还体现在“设计”方面。所以,进行机械制图教学时,中职教师应当设计以“创新”为主题的活动,推动学生开拓思维,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在创新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特定的场景,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新成果的机会,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比如在教学《焊接图》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或者物品,设计“绘制焊接图”的任务,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焊缝画法制定焊接方案。以“某位同学想要自主设计一个书桌”的场景为例,教师可以设计“绘制书桌焊接图”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想法设计与众不同的书桌。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使用对接焊缝、角焊缝、点焊缝等焊接方法设计书桌,并按照焊缝规定方法绘制焊接图,完成“书桌”图纸。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我爱发明”的比赛,鼓励学生创造实践。学生在参加比赛时,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设计焊接图,然后通过焊接工作,使图纸内容成为真实的物品。然后,教师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参赛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最终选出“胜出者”。

总而言之,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升社会竞争力。在当今社会中,机械制图应用于工业、建筑业等多个行业,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明确中职教育的价值与任务,着眼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将培养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推动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今后,教师可以将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法应用到课堂上,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中职机械制图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2).

[2]庞德标.中职机械制图教学方法探究[J].天工,2019(2).

[3]马志伏.中职机械制图教学实践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8(2).

[4]朱德礼.微课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资讯,2018(36).

编辑 司 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