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杯茶里教书育人
作者: 林清兰[摘 要]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雕塑明天的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为人师表。身为教师要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要先做好自己,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能以德服人、以技育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主要阐述茶学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用爱和尊重与学生达成心灵契合;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把教学写在大地上;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达到教学相长。
[关 键 词] 中专生;兴趣;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076-03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从知识、道德、身体和艺术等方面去全面发展人,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
一、初入职,爱和尊重与学生心灵契合
教育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命个体。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一个班级,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健康地发展,要求教师要认识每个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尊重学生。尊重是爱的诠释,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责任。
刚入职,我被任命做了班主任,面对三四十个学生,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课余时间带他们上茶山识品种,周末在宿舍一起煮茶粥、搓汤圆、包粽子;没有太多隔阂,更多的是爱和尊重,直到现在,好多学生都跟我保持着联系。
作为非师范类茶学专业课老师,我一到学校就被安排了茶叶审评课程,第一堂课“滋味鉴别”,我准备了好几天,学校没有呈味剂,我去药店抓黄连制作苦味,味精做鲜味,食盐、糖都被我派上了用场。一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开心,领导也给予我充分肯定。通过实际教学,我发现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课前准备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是基础,课前教具教案的准备、知识重点的熟悉与理解、难点的揣摩与突破都是必不可少的。我觉得备课环节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花费的时间往往是上课的好几倍。教研小组集体备课这个环节,让我们能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教学的实际情况,要事先进行有效的“预设”,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体差异,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带来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学生的配合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备课要备学生,学生的配合与课堂管理是并行的,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两者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只有师生关系良好,课堂上配合好,课堂质量才能有保证。在与学生良好配合的情况下,我开设了两堂市级公开课,参加技能岗位练兵比赛,成绩突出。
二、专业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课堂内外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把真诚的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做他们的大朋友,让学生喜欢你,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一)提升自己,不断进取
一次偶然机会,在学校校长的办公室喝茶,他语重心长地说:“作为老师,看三个五年,第一个五年忙的是专业技能的成长,第二个五年忙的是家庭,第三个五年就是经验的积累!错过了任何一个五年,那基本就没啥看头啦!”听完我意志坚定,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在入职第三年孩子才几个月时就报考研究生!只有自己能力提升了,才能更好地教学生。边学边教,边教边学。
身为茶叶专业课老师,对专业的热爱让我不断学习,自我提升。我出生茶乡,从小耳濡目染,而后学茶、事茶,同时不断学习攻读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硕士,先后取得国家一级评茶师、一级茶艺技师、高级茶叶加工工、茶叶工程师。先后被聘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校外导师、安溪县虎邱镇乡村讲师团及乡村振兴服务队成员、湖上乡茶叶宣讲团顾问,安溪铁观音非遗女茶师传习所副理事长、秘书长,罗岩黄金桂技术研究会研究员。
在职期间不断学习研究,提升自我专业水平。撰写多篇论文,期中两篇CN刊物,参编《茶艺师基本技能》,主编《乌龙茶加工基本技能》《手工制茶DIY》。2014—2016年参与茶艺师、评茶员国家职业资格鉴定题库开发。2018年参与的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一批)立项课题研究。2018年秋季,承担安溪茶业职业技术学校茶叶初制加工省级精品课程开发任务,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十多年来,只要行业有比赛,我都大胆去参加,即便结果不理想,我也不灰心,总用“我还年轻还有机会”安慰自己。几年下来参加过7场茶叶审评的、制作的比赛,磨炼并提升自己。在参赛过程中领略行业精英的各种风采,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
(二)培养学生,服务行业
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先是循循善诱培训学生的专业兴趣,再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将所学技能指导学生,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在省、市、县各级制茶、茶艺、茶文化讲解方面屡获大奖:带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荣获国家三等奖1次,省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市一等奖6次,二等奖2次,县级一次。
教书期间指导了很多社会人士参加茶行业比赛。指导过为习近平主席泡茶的八马国茶仙子“廖雪花”茶艺技能。指导首届安溪铁观音大师李金登,第二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名匠陈春、王木辉、詹忠辉,第三届安溪铁观音大师陈艺锋、名匠陈繁荣,第四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名匠苏金带,给他们讲授茶叶知识、茶叶审评、茶叶演讲等。受邀为安溪茶学院辅导学生制茶,给2016级、2017级新型农民大转专班学生讲授茶叶知识,给安溪多个乡镇茶农、安溪中国移动公司员工培训茶叶知识。
三、悟茶道,学生如茶
根据现代人才学的观点,凡是在某方面具有较高才能,可以独立承担一定工作并做贡献的人都是人才,而且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成才。因此,中专生教育应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以获得成功,最终实现人生的成功。踏进中专校门的学生心中都还有自己的梦想,有成功的愿望,有获得成功的潜能,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前路漫漫,越是深入了解学生,越是发现学生的多样性和潜在性,每个学生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和雕琢。中职学校老师个个练就“沙里发现珍珠”的眼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困生,到了中专很多变成了老师眼中的宝,被培养成技能的佼佼者。参加工作以来,连续当了12年的班主任,获得一些心得,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中专生的特点
多数中专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学习成绩差,在班级同学和老师眼里就是“差生”,不被重视,甚至被忽视。但由于内心的成功愿望和被重视的愿望无法实现往往比较自卑。
中专生年龄差异大,比如2015年我带过的班级学生年龄有14岁,也有18岁,20多岁的,还有34岁的。14岁的孩子小王是单亲家庭,母亲不在身边,父亲还是个残疾人。34岁的小苗是陕西人,当过小学教师,后来从事茶行业工作,为了事业,放下家庭和孩子继续求学。还有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一两年为了从事更好的工作选择再学习的。
中专生性格差异也较大:有活泼好动的,有沉默寡言的,有家庭离异的,还有本身有健康问题或性格怪癖的;当然还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欲望强烈,渴望专业成长的。
(二)因材施教,发现学生优点
2013年春季,我们学校11秋茶艺班的林××学生获得全国中职组手工制茶大赛乌龙茶一等奖。林××初中的学习成绩并不好,来到职专后比较内向。大省赛中获得第二名,之后在指导老师及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大国赛中摘得桂冠!所谓的“学困生”,他们可以在自己擅长的地方绽放自己的光彩。
(三)放身段,交其心,促成功
2012年春季,我任12春茶叶生产加工班的班主任。2013年春季,为参加2013年福建省手工制大赛青茶项目比赛,我们在各班里海选,王××被选入青茶组。该生性格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做青手法有些僵硬,训练前综合排名最后。跟踪指导无果,我毅然与学生一起手工摇青,熬夜做茶,一个手法一个手法地跟,其他选手跟我说王××那天整夜没睡好。从那天起我发现了他的改变,进步飞快,最终以第四名的成绩获得三等奖。从中我体会到,当老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与学生结成良师益友,可以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欲望。
(四)学生如锅中的绿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
2014年3月,我带领学生参加福建省手工制扁形茶比赛。大学时代我做过一次扁形绿茶,从教后第一次做扁形绿茶就是要指导学生参赛。大家都不看好我们,我尽所能地多学多教他们,临赛前的一个星期进行茶叶审评总结。其他指导老师说两个学生做的外形很差!我有些失落,但还是抱着不做最好但求更好的愿望。当时我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晚上写毕业论文,白天除了上课,其余时间就和两个学生一起做茶,身心疲惫。万幸的是学生很认真,每天反复训练,手推不动了、感冒了也还继续练,看得我都心疼。由于心里没底,师生三人对做的茶反复评、反复总结,最后几天他们做得比我还好。我跟他们说:“没事的,你们现在做得比我还好,即使没有拿名次,当作一次经历也很好。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老师,尽力就好!”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得了全省第一名和第三名。2015年4月再次参加手工制茶大赛,再次取得全省第一名,6月份参加全国手工制茶大赛时则取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中专生学习能力并不差,他们就像炒锅中的绿茶一样。教育学生就如做一锅绿茶,温度高了容易焦,温度低了容易闷,只有温度适宜杀青才会适度。杀青过程感受茶叶的温度与湿度,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教育学生时老师关注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既不要太严厉,又不能太随和,要恩威并施。同时也要让他们经历磨炼与困难,逐步走向成功。
(五)学生如茶,需文火慢焙
2014年秋季,我们茶叶组的老师进行一次茶叶烘焙比赛,当时烘的茶叶是上一年的春茶。外形颗粒大小不一,粗细差异大——学生个体差异大;香气稍带陈味,略带青味和酸味——学生存在的缺点。每个老师用不同方法去烘焙,并做好记录,最后拿来审评讨论。有用低温长焙的,有用先高后低文火慢焙并跟踪变换温度的,也有用高温快焙的。最后以先高后低文火慢焙并跟踪变换温度的品质最优。就好比中专生,在教育过程中太过严厉,学生有可能更加顽皮;如果老师太仁慈,学生可能会自以为是,不听其言;而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而可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实践出真知,把教学写在大地上
从教多年,我们不断带领学生下企业、上茶山去实习。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春季,在带领学生参加手工制茶大赛时,我们苦练手工包揉,茶叶却很难成形,刚好带几个学生到中国乌龙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裕园茶叶)参观,工艺大师林茂安现场演示了手工包揉,我当场录像,并将学生留在茶山训练两三天,他们的包揉技术突飞猛进,并在2021年4月参加福建省手工制茶大赛青茶类赛项取得一等奖。
同样是2021年春季4月份,安溪湖上乡举办制茶师比赛,邀请学生参加见习参与实践,由我带队!三十名茶师同做一批茶,如果是平时,我们很难看到这么多茶师各显神通,互相交流学习的场面!我们师生7人,拿着笔记,去茶山考察,在各个做茶车间来回跑,夜里很冷,我们还在跟师傅们交流!活动的第二天,时任湖上乡长的蔡乡长来茶厂看我们,语重心长地说:“这种活动就是要专业的师生来参与,真正把教学写在大地上。”我顿时明白蔡乡长的用意。
五、技能大赛,教学相长
职业技能赛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做大、做强、做优,又好又快地发展职业教育的产物,其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2012年开始,职业教育的技能大赛就如普通教育的高考,是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自2013年起几乎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比赛,为了更好地参加比赛,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能力,学生自觉地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练习,上茶山,下茶企,长时间专注一项技能的训练与创新!哪怕抓破脑皮,磨破手皮,熬肿眼皮,学生都能坚持下来,因为他们坚信做的这杯茶“苦尽甘来”!
技能大赛锻造了一批敢拼爱赢、精益求精的双师型教师,做到 “请进来,走出去”(请专家来校指导,让老师走出校门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需求)。同时在比赛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实际问题,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利于知识技能的传承,精益求精。因为教学、指导学生需要学校请茶业界专家到校讲学,派老师外出学习,老师的技能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更好的提升。
六、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教授学生捕鱼的方法。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上,我还有很多路要走,但是我相信,我会尽全力成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是一名中职教师,学生就是我眼中的孩子,我将倾我所学教会他们;我是一名制茶师,学生就是我手中的茶,尽我全力保你芬芳醇香。
参考文献:
[1]付淑珍.用爱与尊重照亮学生的心灵之窗[J].班主任工作,2006,2(15).
[2]周风云.教育的文章要手写在大地上[J].信息教研周刊,2014(11).
[3]焦明忠.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J].新农村,2012(15).
[4]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5]陈洁,王林玉.基于专业技能大赛的项目课程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3(23).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