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践行途径
作者: 黎俊涛[摘 要] 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现阶段各学科、各学段教育过程中,有意淡化劳动教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不但制约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而且束缚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培育,同时对学生正确劳动观的建立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状,作为以“技能”为统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更应以建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素养为重点,积极探寻劳动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联点与衔接点,将劳动教育迁移至学生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能的各个领域。
[关 键 词] 新形势;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实践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1-0136-03
进入新时期,随着国家、社会对劳动教育重视度、关注度的持续增强,有关新形势下中职劳动教育的开展策略与实践途径探究,成为切实凸显中职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可切实改变现阶段中职教育教学领域劳动教育意识弱化、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劳动教育策略欠缺等育人弊端,为助推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内化、劳动技能强化而提供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劳动教育与中职教学的深度衔接与有机融合,可切实拓宽中职教育的教学路径,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劳动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教师在落实新形势下的中职劳动教学策略与实践途径探究时,应紧密关联校本实情、学生实际、教学需要,将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实施手段、落实策略等逐步迁移至专业技能培训、文化理论教学领域,使学生在近距离接触劳动、深层次感知劳动、全方位开展劳动中逐步获得认知蜕变。于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使学生在体验、实践中逐步树立起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实践可贵的思想认识,助推其认知升华与自我实现。
一、新形势下国家有关劳动教育的定位与导向解析
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大会上指出:劳动模范是工人阶层中最闪光的群体,其应受到更多的赞誉、更高的尊重。2018年“五一”劳动节表彰暨颁奖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小康社会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必须依靠劳动与劳动者,要以劳动来托起伟大中国梦。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与成长中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以此来培养其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这些源自国家育人方针层面的思想与要求,必然对新形势下的中职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且,中职教育的开展,旨在着力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其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劳动教育在中职教学中渗透、融入、践行,势必会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也更加符合新形势下国家育人方针的要求。
二、中职劳动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以全新的内涵,更对中职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全新要求,指明了开展方向。而通过对劳动教育概念与内涵的解析,更有利于中职劳动教育高质量、深层次地开展。
(一)劳动教育的概念
所谓劳动教育,主要指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统领,使学生在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上获得全面发展,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对于以培养专业技能型、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中职学校而言,其在劳动教育的践行与实施方面,必然有着很多互通、关联、衔接之处。而中职劳动教育的实施,则更是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深度诠释。
1.两者具有共同的实践依托。中职教育的实质重在实践、应用、技能。其开展与实施,必然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用心感知、实践体验。而劳动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创造性活动,尤其是学生在技能实训的过程中,更是于无形之中对学生劳动意识与劳动观念的直接体现。由此可见,中职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共同的实践依托。
2.两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其动手、动脑、创造、实践的意识必然会得到切实增强。而中职技能实训的实施,则更是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充分培育。由于两者之间的逻辑起点相通,必然更有利于对学生良好劳动品质、娴熟劳动技能的培育,且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操作与体验中获得认知升华,更有利于学生内在涵养的重塑。
三、中职劳动教育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制约,以及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在劳动教育开展中,依然与教育教学、技能实训等存在相割裂、不契合之处。劳动意识的弱化、教育形式的异化、教育定位的偏差、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等问题,直接制约了中职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对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素养塑造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师生劳动教育意识的弱化
随着新形势下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日渐改善,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便有意淡化,甚至漠视劳动。而且,外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很多中职生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也无形中影响了其劳动意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同时,学校教育的不够重视,也是影响中职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一些教师并未真正理解职业学生理论学习、技能发展的作用与价值,以致其在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技能培训轻劳动教育的不当认识。加之一些中职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开设、器械配备、环境创设、条件提供、经费投入等方面的不足,更是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施。
(二)劳动教育开展形式的异化
经过深入调研了解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在劳动教育开展中,依然存在形式单一、内涵不够丰富的现状。其劳动教育的开展,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日常的主题教育、卫生打扫、环境保洁等途径推进。而且多数中职学校将劳动教育当作惩罚违纪、违规学生的手段。其劳动教育的开展,在参与群体上,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并未普及至全体学生领域。而这种有意异化劳动教育的方式,使一部分学生将劳动当作一种痛苦甚至屈辱,必然会对劳动心生排斥,且对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利影响。由于劳动教育形式的异化,学生便难以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这样劳动教育的开展,必然成了一种形式。
(三)劳动教育定位导向的偏差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重视度持续提升,很多中职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劳动教育纳入日常教育项目领域。但是,由于学校重视不足,加之教师定位不当,以致很多劳动教育项目的开展,依然与学生的技能实训、专业训练存在着脱节、割裂之处。加之很多劳动教育任务的实施,仍旧停留在课堂教学、理论说教、直接讲授领域,学生的实践、操作、体验比较匮乏,学生劳动观念、意识、能力的培养,势必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在不当教育定位与导向的影响下,各类看似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劳动教育活动,严重违背了劳动教育的初衷,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劳动兴趣的培养。
(四)评价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劳动教育的外延比较宽泛,内涵比较丰富,其不仅包含关于学生思想、认识、情感、态度、价值领域的诸多项目,还对学生技能、实践、创新、应用等有着诸多影响。以致其开展与实施离不开更为完善、系统、完备的评价体系机制作为保证。但是很多中职学校在评估机制构建上,依然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1)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在基本保障机制、体制上,并未将劳动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范畴,加之很多劳动教育教师都是兼任教师,师资队伍的参差不齐,基础设施、设备、环境、场地、条件的不足等问题,使劳动教育的开展,难以真正融入学生全面发展的领域。(2)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大多数中职学校在考查学生劳动教育现状时,往往将其与思品评价关联起来,并未针对学生的技能、素养、意识等确立更为系统化、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的不足,必然会严重影响劳动教育顺畅、高效地开展。
四、新形势下中职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践行途径
中职教育定位的特殊性,以及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使劳动教育在其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领域的融入显得更具必要性与现实意义。而加强对新形势中职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践行途径探究,则成为承担劳动教育的每一位教育者所必须着力践行的重要育人使命,更为中职教育育人价值的凸显铺设了广阔道路。
(一)加强思想认识教育,实现对学生劳动的观念培养
针对师生劳动意识弱化的现状,教师应加强研究分析。通过对诱因的剖析,探寻有效改进策略。在重审劳动教育之于中职学生认知、成长、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基础上,重构中职劳动实施目标,使劳动教育开展的侧重点向正确劳动观念培养迁移。(1)发挥好学校的引领作用。通过培训、教研等途径,将有关劳动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等贯彻至每一位劳动教育教师的内心深处。倡导其通过网络研修、自主学习等方式,找寻最贴近中职学生认知实际、身心特性的劳动教育开展方案,并将其深度践行至劳动教育的各个领域。以通过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使其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为确保中职劳动教育的高效落实而奠定基础提供保证。(2)发挥好家庭的协助作用。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途径,以及家长会、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与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倡导其在家庭生活中多为孩子提供一些参与、体验、了解、接触劳动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在深入感知中真正领悟劳动的重要,以慢慢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3)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校园宣传阵地,在橱窗、展板、广播等中推广劳动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思想与认识予以洗礼、浸润,使其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下,慢慢转变自身的思想认识,逐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二)加强实践项目实施,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强化
由于不同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存在着诸多差异,以致其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应向着契合地域实情、符合校本现状的方向迈进。因此,教师在落实中职劳动教育实践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时选择、因人而异的原则,使劳动教育的开展彻底摆脱理论讲授、强制灌输,或者卫生打扫、环境保洁等误区。将劳动教育与技能实训、日常活动、各类展演等有机衔接起来,来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优化劳动教育的模式。在不拘泥于固有套路、已有模式的基础上,确保劳动教育的开展形式具有多样性、灵活性、丰富性。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于无声无息中实现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充分强化。例如,可通过每周“劳动标兵”评选,为学生树立楷模,培养其积极参与劳动的意识。还可通过对与劳动有关的“主题”演讲、“征文”竞赛、“节目”展演等活动,使劳动教育的开展真正突破常规之局限,达到切实激发学生兴趣、充分激发学生共鸣、更好强化学生技能的目的。以通过实践项目作用的发挥,使劳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作用于学生的认知需要。
(三)加强保障体系完善,确保学生劳动意识的升华
为了切实凸显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并使其与中职教育教学的教育使命深度衔接,中职学校与劳动教师必须将其纳入中职人才培养规划领域。在各专业教学与实训中,渗透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劳动课程。并通过对完善、系统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来确保劳动教育的高效推进。尤其在劳动教育方案制定上、劳动教育内容确立上,分阶段、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1)加强校本教材编写。根据校本实情和学生实情,将最贴近学生认知需要的劳动教育内容纳入日常教学领域。并借助对新思想、新理念的融入,以及一些成熟经验、有效做法、优质成果的借鉴,来扩充劳动教育范畴,确保劳动教育效能。(2)加强基础保障建设。在设施、设备、场地、条件等建设上,加大投入,加强建设。为学生创设出更具实用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体验环境与生态,为劳动教育落实提供基础保障,使学生在实践与理论的衔接中,进一步深化其劳动意识。(3)加强评价体制完善。进一步完善、扩充劳动教育的评估项目、体系、指标,在切实细化劳动教育考评机制上,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全方位、多元化、深层次评估,以切实助推学生的劳动诉求释放。
五、结论
总之,劳动教育的开展,与中职育人定位与教学导向不谋而合。其不仅对中职学生的素养塑造、技能提升、人格完善有着积极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彰显中职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为新形势下的国家主导育人理念践行提供坚实保证。尤其是随着“立德树人、劳动伟大”育人思想的进一步推行、深层次贯彻,有关“劳动教育”与中职教育的紧密衔接,更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且,关于劳动教育之于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国家在大政方针、定位导向上,更是做了深度诠释,且对劳动在中职教育领域的践行,开辟了广阔路径。因此,教师在开展中职劳动教育策略与途径研究时,应切实加强对劳动教育之于学生发展、教学开展的价值与意义解析,并以新形势下的中职学生认知现状、中职学校教学实情为依托,积极探寻有效措施、科学途径、多元手段,在确保其与理论教学、技能实践等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就劳动教育的外延予以无限延伸、适度拓展,使其逐步迁移至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劳动教育的浸润与感召下,获得认知夙愿释放,寻求认知需要满足,实现全面健康发展。将新时代的每一位中职学子,培养为具有高技能、高素养的未来社会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翁昊年.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实施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1(6):82-87.
[2]张俊渊.中等职业学校劳动课程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48):20-21.
[3]时敏.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现代职业教育,2021(44):134-135.
[4]刘萌.工匠精神视域下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44):186-18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