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作者: 柏虹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0

[摘           要]  借用功能语言学的主位和主位推进理论,从语境因素以及意识程度两个方面进一步探析主位结构选择顺应性特征是如何形成的,这为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将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研究的本体,又具体选择了记者的提问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根据分析结果,发现电视新闻采访中既存在一定的形式选择,也存在具体策略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应性。最后得出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策略本质是在主位和主位推进层面上存在顺应且动态的过程。

[关    键   词]  主位选择;顺应;电视新闻采访;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2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60-03

进入21世纪,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各种新闻层出不穷,现场新闻采访需要达到及时、准确的效果。于是,如何找出大众关心的新闻热点、焦点成为探索当今时代的一种很好的途径。电视新闻采访迅速、及时和广泛的适用性使得它成为各式各样电视节目竞相追捧的对象,及时的采访激发了各类电视节目和受众的沟通渠道。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访问中获取采访对象信息也是通过分析记者语言的方式得到的。

将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研究重点,进一步选择记者的提问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1)电视采访一般来说可分为电视新闻类节目、访谈类节目、脱口秀类节目、电视纪录片类的采访。相对于其他类的采访,新闻类节目采访中记者的话语现象比较集中,便于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2)新闻采访通常总是通过访谈、询问等活动,向采访对象了解事实材料,提问无疑是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方式。实际采访中要怎么开始提问,要提前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让受访者清晰地讲述出整个事件的重点,这也决定了此报道的主题是不是能够成功兑现。美国的新闻学家阿伦森认为,提问的艺术可以看成采访者运用一定的策略让受访者说出能够形成一篇完整新闻报道的艺术。关注提问的同时也是提升整个电视新闻节目的品质。电视新闻的采访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与新闻信息传播的质量,甚至与整个新闻取材的质量和采访的成败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电视新闻记者在提问的时候,语言的使用和组织在提问策略的选择上就凸显出其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把电视新闻采访里的提问策略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研究的理论依据

电视新闻采访通常情况下都是有提前预设的情景,受众能够观察到被采访者回答提问时细小的情绪以及各种反应,而受访者的观点、想法和情绪变化可以通过采访者所使用语言侧面展现出来。从国内电视新闻采访失败的案例来看,根本原因是因为记者的提问缺乏从科学的角度把握。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从新闻记者的修养、职业道德、采访作风、采访准备、采访方式、采访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还没有从语言学层面深入细致地对新闻记者采访提问的语用策略进行研究。本文尝试运用主位理论和主位推进理论对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策略进行语用分析。

(一)主位理论的概念

主位结构也可以称为主述位结构,它分别由主位和述位的组合而成的,这种结构在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韩礼德和Geoff Thompson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主位结构,进一步切分了话语中的语义,并按照其分布情况对主位进行解析,而不是从其功能的角度定义。韩礼德(1994)连同Thompson(1996)都发现如果各个语句从交流层面分析的话,主位与述位是可以清楚划分出来的。一个自然句子表达信息始于主位的成分,小句的构成也需要它。韩礼德(1994)指出“主位总是在述位前面出现,这是由主位的起点功能所决定的”。一般来说,主位表达的内容可以说是人们已经了解的信息,这些是他们熟知的内容,述位表达了一些人们陌生的内容,是一种新的信息。

要通过主述位理论来分析的话,各个句子还是能够清楚辨别出其自身含有的主位与述位。在某一个句子独自存在的条件下,其主位和述位就是固定的,没有变化的。由于不存在特定的上下文,句子的主位和述位就成为独立的状态,也不会有什么进展。当阅读语篇的时候,可以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能组成大多数语篇。在这种情形下,相邻句子中的主位和述位也会相应产生一定的变化。主位与述位以及两者之间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朱永生把这样的联系和改变看作是一种推进方式(Progression),对于主位推进的分类方法,众多语言学家提出不同的方法。语言学家丹尼斯(1974)总结出“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类型:简单线性主位发展型、连续性主位发展型、派生主位发展型、分裂述位发展型和跳跃主位发展型。”徐盛桓(1996)就主位结构的发展构建出四种模式,并给出了具体解释。黄国文(1988)总结出六种类型:“平行型(主位同一型)、延续型(Z字型)、集中型(述位同一型)、交叉型、并列型、派生型(多重主位型)”。胡壮麟(1994)提出了3种推进模式。朱永生(2000)在以上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总结出了主位推进的四种一般模式,也就是“述位同一型(集中型)、直线延续型、主位同一型(平行型)和交叉接应型”。本文认为朱永生划分方式是可取的,句与句之间是如何关联的也因此得到了明确的解释,其他的模式都可以从中衍生出来。研究表明,遵循某一种发展模式的语篇即使有,但也不多,大部分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都很复杂。事实上,在具体的语篇中会有几种模式在上下文中交替出现。然而,主位推进这个模式不能让语言使用者深层了解某个具体语篇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此理论仅仅限制在语篇的层面上,只可以详细地解释语篇具体生成方式,但是并没有清楚地说明意义的产生过程。

(二)顺应理论

语用学家维索尔伦(1999)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行为进行综观”。这里可以反映出他是从语用学层面来研究语言的使用。语言的选择过程是动态的顺应过程,其中涉及具体的语言使用背景、语言的架构以及不同的心理意识改变过程。当然这种变化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语言的各种层面和使用形式上也存在一定的选择,这种语言的选择存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如语音、语调、词汇、句式、语体以及语篇里。交际双方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因为心理意识的改变,他们所使用的语言策略和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语言的顺应性就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其可选择的某个范围内,机动灵活地变换协商性语言,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语言选择的这几种特性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它们是语言使用过程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顺应性是可变性的结果,协商性却是顺应性变为可能的方式,语言使用者根据具体交际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语言选择,使得交流成功地进行下去。

语言的运用也可以说是语言选择的一个过程,维索尔伦(1999)剖析了他提出的顺应理论,为语言使用者清楚了解语言运用过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的顺应理论从四个维度阐释了交际过程:(1)语境关系的顺应。(2)语言结构顺应。(3)顺应的动态性。(4)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

语境关系的顺应可以理解为语境顺应要符合语言选择运用的策略,语境分为两种:语言语境、交际语境。话语的发出者以及话语的接受者组成了语言运用的主体,话语中缺少了这两者,那么顺应选择理论也就无效了。语言使用者通过他们在物理、社交和心理世界的认知行为来理解其中的语境,来使用语言的交际功能。心理世界包括语言发出者和语言接受者的自身认知和情感因素,比如个性、情感、愿望、意图等。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语言发出者和和接收者自主地顺理世界的方式。

顺应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动态性。维索尔伦揭示了语用研究的本质,即用灵活变通的视角来探究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语境和一定话语使用互相适应的过程。其中,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决定了认知的水平,主要体现在感知、表征、记忆等层面。

二、主位选择顺应性理论在电视新闻采访提问策略中的使用

如果仅仅从语篇的类型层面来研究电视新闻采访的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话,那也只能对语言的表象进行研究,从而忽视了整个语篇生成的模式和具体过程。对于新闻采访中提问策略的主位选择是无法从语篇形式上得到清楚的阐释。顺应理论把交际者语言的运用看作是一种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语言运用的过程受到多种来自个人、群体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语言使用和运用背景是相互适应平衡的过程。在对电视新闻采访的语料分析后,我认为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在主位和主位推进的层次上,反映了在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下,语言结构客体与语境因素动态的相互顺应,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

主位选择和主位推进模式选择的顺应性理论,总体来说是从两个层次来展开的,分别是对主位选择和主位推进模式选择的顺应。维索尔伦指出话语的使用实质上就是语言使用者如何选择语言的过程。语言的选择是如何运用语言并且做出选择的过程。然而动态顺应则是语言使用者把其所处具体语境与结构客体的每个层面顺应、恰当地联系起来,以便动态、灵活地诠释交际者选择对于语言顺应选择的过程。

从上图反映出,这个图主要试图表达出主位模式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主位推进的选择有一定的顺应性。它说明了意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语境,语言语境与其运用的语境都受其影响,借以阐明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意义的生成过程。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意识程度参与整个过程。本文主要的重点是探索一定语境下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有哪些方式,所以对于语言对象的选择大致界定在电视新闻记者的提问上,被采访者的回答偶尔会涉及。

上图也可以表明,电视新闻采访提问多多少少会存在着一定意识程度层面的分歧,所以访谈提问的语言使用者把话语中结构选择转化成一种推进的过程,并且能够积极地结合具体语境因素,将整个话语变成一个动态且顺应的过程。其中,动态性选择顺应是顺利交流的基础。语言的使用过程需要说话人和听话人针对有些表征要有一种有意识选择顺应的意识,要进一步探析语境的因素和相应的语言要素。语言的具体运用背景的顺应性在新闻访谈节目中是要重点关注的,从而达到一定的采访目的。此研究可以提供新闻采访中正确运用语言规则的不同方法。

三、结语

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是口语化的,而且提问要简练、明了。目的是在短时间内的一问一答,要让被采访者(或观众)听明白,同时通过采访又能揭示新闻事件的深层事实。因此,这就关系到新闻记者是如何进行主位选择的。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电视新闻采访提问在主位选择上的策略。基于韩礼德的主位理论和维索尔伦的顺应论,本文重新构建了新的理论模式,也就是根据具体语境依靠主观意识水平来进行主位选择和达到一定顺应的模式。电视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时,选择的不只是形式,还有策略。在选择过程中应动态地选择语言,且这一选择是有意识的策略选择。我们从语境因素和意识程度来分析主位结构选择的顺应性特征。电视新闻采访提问在策略的使用上应该是一个动态顺应过程。

参考文献:

[1]Danes,F.Papers in Functional Perspective[M].Prague:Academia,1974.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Arnold,1994.

[3]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Pragmatics[M].London:Arnold,1999.

[4]曾玲.新闻采访与策划意识[J].新闻爱好者,2001(11):38-39.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4.

[7]徐盛桓.语用问题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8]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编辑 鲁翠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