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事件的舆情分析引导大学生数据素养研究

作者: 任红娟 丁菲 杨俊杰 殷君威

微博事件的舆情分析引导大学生数据素养研究0

[摘           要]  大数据背景下微博平台凭借准入门槛低、网民交流开放式等特点,使得大学生通过微博平台关注社会热点和进行信息传播,但由于高校学生面对网络舆情有较差的辨别能力和难以自我疏导情绪的能力,造成网络事件转变为舆情。在面对突发的网络事件转变成舆情的现象时,既与我国的网络信息管理有关,又与大学生的数据素养有关。有效识别不实数据信息、有用数据信息有助于大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消除恐慌情绪和增强学校管理的信心。因此,通过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对微博平台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舆情分析,提出引导大学生数据素养教育策略,对科学高效地做好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微博;高校舆情;数据素养培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5-0163-03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面部署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工作,促进我国向数据强国发展。数据素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解决学生在面对丰富的数据时,有正确的辨别能力,降低突发事件转变为舆情事件的可能性[1]。微博凭借着平台准入门槛低、网民交流开放式等特点,每月使用人数高达5.15亿,成为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媒体平台。近年来,高校发生的新闻事件频频借助微博平台的转发、评论等功能达到各种思想短时间内持续互动、聚集、影响,产生“回声室效应”和“蝴蝶效应”,推动高校网络舆情的爆发。据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舆情报告》显示,年度十大热点高校舆情事件中有60%的话题来自社交媒体的爆料[2],这影响着众多高校和学生。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实施的承载者,承担着培养社会中坚力量的重任。

刘杨[3]曾指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与信源、信道、信宿、噪音四个方面有关,要从信息和数据这两个重要元素进行研究和提出策略。李彪[4]曾结合大数据对社会舆情研究的影响,分析了当代社会舆情研究与数据收集、数据储存、数据处理和呈现几个方面有关。潘大庆[5]曾设计一种互联网的舆情监测系统,监测微博上面的数据,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从大量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而预测舆情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对于数据素养和网络舆情发展结合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大都侧重中外对比、概念等方面[6]。因此,本文以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阶段为切入点,在了解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特征、演变过程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聘遭拒的具体事例,把舆情分为酝酿期、形成期、爆发期、回落期和波动期,采用爬虫爬取各阶段的数据,对不同阶段网络谣言的数量特征、内容特征和情感特征进行分析,挖掘舆情发展各阶段传播的原因和网民的反应,进而分析微博下网络舆情对高校大学生数据素养教育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发现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爆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究,最终有针对性提出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力求进一步提高其舆情应对能力并积极响应国家推动向数据强国发展的任务,助力完善网络舆情和数据素养融合发展的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通过新浪微博数据,找到了引发此次非全日制舆情的源头是,在2020年7月30日,某研究生通过在人民网领导板留言自己身为2017级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参加教师招聘时,第一次和第二次都被“学历不符,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理由拒绝;8月7日,多部门领导回复留言确实是存在组织人员由于不了解2020年出台的有关政策,导致审核失败;8月30日,当事人找媒体曝出此次事件,媒体利用多个事件与非全日制的联系,引起了“非全日制”舆情事件的形成,民众广泛谈论;9月4日,此舆论事件成功登上微博热点话题,引出了社会上存在“学历偏见”和“唯文凭论”等问题,舆情爆发;9月6日,官网进行了回复,民众情绪稳定,随着新热点事件出现,此事件关注度慢慢回落。

从微博舆情分析平台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不公/歧视”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平台检索2020年8月26日到2020年9月8日网民微博评论、点赞和转发情况的文本信息,去除掉重复和无效数据,利用网络爬虫软件进行抓取,共筛选出1357条。

通过网络爬虫分析的数据,研究得到网络舆情传播的生命周期。

(二)舆情研究成因发现

对于舆情传播的生命周期,不同学者对传播阶段特性做出的定义不同。本文将“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聘遭拒”事件舆情传播阶段分为:酝酿期、形成期、爆发期、回落期和波动期。具体如表1所示:

(三)舆情形成期——媒体指导性的引导和数据素养的缺失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应用无形中主导了民众的思想,形成了可掌控中的社会舆情[7]。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博轻易实现话语自由,而大学生作为活跃在微博中的一部分,当发生的事件与自身有关联系或有亲身感受,那就会进行评论和转发,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这种共鸣就是不同网民之间的情绪桥梁,在评论、转发中负面、正面和中立情绪就造成了舆情的发生。首先当事人找到媒体,希望他们可以为自己发声,找到解决学历不符的办法,而媒体为了提高自己的观看率,以“非全日制研究生”为爆点引发公众热议,促使相关舆情形成。一方面此事件具有与大学生利益相关的点,使得它很容易进入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从而进行大规模的讨论,而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自由切换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生不能偏离对自身身份的认识和判断,经常会从“于己有利”的角度采纳信息,经常会造成观点一边倒的情况,就如此次事件大学生就会站在自己利益面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发热烈讨论;最后,社会人员、新闻媒体的介入,使得高校网络舆情通过影响力更大的平台进行传播和扩散,而有些不良人员和媒体为了获得更高的影响力和关注度,会在报道过程中出现大量的不实数据等问题。如何有效识别、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就要对数据素养能力进行培养。

(四)舆情爆发期——大学生对自我数据素养的盲目自信

首先,作为高校舆情主体中的大学生,大都思维独特、精力充沛,但自控能力相当有限,一旦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发现和自身相关的各项资讯都保持一定的敏感,像之前发生的奖学金名单事件等都掀起校园热议,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排行榜。每个大学生都能不受地点、时间的控制把自身看法与见解暴露在网络上,在经过反复的摩擦、争论后,形成一种与其他学生产生共鸣的热门观点。

其次,大学生作为最关注这一事件的庞大群体,一方面会优先关注那些界面信息,并根据界面性信息形成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印象或态度,产生情感的强烈共鸣,在情感极度张扬的状态下蔓延的情绪、形成的看法和简单过滤后产生的观点都会迅速成为强大的舆论,造成网络舆情的爆发;另一方面大学生很容易形成一种特殊的对周遭环境的认知需求,这种需求会促使高校学生关注并参与此次事件,因为对职业需求、未来规划等社会问题关注,希望可以通过评论、转发、抗议等言行来保护自身权益。

显然,当具有自我保护意识却缺乏数据素养时,就会在大量的真假数据中难以分辨真伪,在大多数意见的主导下形成一定的某种风向,就会覆盖其他不同的声音,让网络舆情朝着失控的方向靠拢。如果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回应和应对措施,那么学生的情绪就会彻底被舆情所笼罩,无法维持安宁,变得焦躁不安[7]。这将很容易扩大网络的舆论面,甚至将其转化为网络危机,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二、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数据素养培育路径

大学生数据素养的培育对控制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数据素养是一种适应信息社会的基本能力,而数据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数据素养内涵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研究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数据素养的能力。

(一)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加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对“互联网+”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利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好大学在线等平台,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融合,开设计算思维训练等系列网络课程,从而解决传统课堂学习主动性差、参与度低等问题;同时,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合作,邀请各学科专家、学者进行网络讲座[8]。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线上教学方式(如钉钉平台、QQ、腾讯课堂等),对于不同专家教学方法和思想的多元化,对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是很好的方法;对实践操作性强的课例进行分析,并适当加入思维导图/概念图相关软件(如Mind Manager、Inspiration等)来促进大学生思维认知的发展,有效挖掘大学生的无限潜能;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让他们学会利用智能学习平台、多媒体,获取和构建知识体系,体验从感知、分析、假设、创新的全过程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在实践和感悟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学生的可计算性,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使他们能够运用计算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9]。

(二)开展用户画像技术嵌入式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思维

数据素养与科技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科技会让数据素养教育更上一步楼,通过科技可以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思维。用户画像技术近些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它可以全面分析和预测用户诉求,实时进行精准的信息服务,将此技术应用于数据素养教育,将会为学生提供精准化和差异化教育。每名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点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浏览、查询记录和学生成绩等数据,建立个人数据档案,更好地进行数据素养教育,比如毕业季的学生可能对就业和求职方面的诉求更大,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方案,对毕业季的学生开展职业培训的课程,推送有关的课件和资源,助力学生求职就业,其他学生我们可以根据所在年级、专业和他感兴趣的地方,对其推送相关的数据素养教育资料。最后要对个人数据档案进行长期、持续的追逐与研究分析,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更新学生标签,动态地调整数据素养教育,为用户推送针对性强的数据素养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使用体验。

(三)推动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强化信息创新能力

高校要把数据素养能力领域教师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重视高级教师和学术管理人员的培养,重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创新;在师资专业能力方面,要从数据素养教育人才的专业能力出发,加强数据素养专业教师的培养,鼓励国际和校际教师间的信息交流,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及时捕捉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信息行为的特点,仔细研究和评估数据素养教育的需求,为提供学生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要不断丰富课程设置,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数据素养教育能力。通过不同老师之间迸发的不同观点间的碰撞和竞争,使得一些新见解和发现产生;在团队培养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设立出一位领导者,具体负责指示性课程开发、师资改革、质量控制等大方向工作,其余教师进行配合,为学生信息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结语

教育是国计民生的基础,民众非常关注教育。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媒体平台成为获取信息、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通道。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微博突发事件非全日制研究生应聘遭拒,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新浪微博的相关数据,通过得到的数据结果加以分析,可以从大学生数据素养教育得到解决,因此研究数据素养培养的有效路径,通过创新“互联网+”教育模式,进行技术嵌入式教学,利用用户画像技术进行精准化教育,创建专业的师资团队等策略,提高大学生的数据素养,当面对舆情的发生,能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分析和传播,对于网络环境的发展和高校稳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立军,郭爽,侯日冉.基于SIRS模型的微博社区舆情传播与预警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2):137-145.

[2]人民网.舆情频道《2020年互联网舆情形式分析与展望》[EB/OL]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20/0917/c429609-31865663.html.[2020-09-17].

[3]刘杨.移动互联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世界,2021(7):89-92.

[4]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40-45.

[5]覃宝珍,潘大庆,李燮慧.互联网微博热点话题追踪系统设计与研究[J].大众科技,2021,23(6):5-7.

[6]张敏,王朋娇,孟祥宇.智能时代大学生如何破解“信息茧房”: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19-25.

[7]姚福生,王磊.舆情核心要素与大学生舆情演化的关联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9,32(6):197-200.

[8]方付建,王国华,徐晓林.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片面化呈现”的形成机理:基于网民的视角[J].情报杂志,2010,29(4):26-30.

[9]李纲,陈璟浩.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2014(2):111-119.

编辑 鲁翠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