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黄艳霞

【摘要】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研究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目标,探讨了在“双减”时代背景下的有效策略。本研究总结了深度融合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培养、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自主学习与实践等三大关键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适应新的教育背景,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双减”政策  小学语文教育  信息化教学  教学能力  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040-0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双减”政策成为当前中国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在这一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更好地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必须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关键环节,需要教师更深层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支持。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如何在“双减”政策的压力下,科学、合理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综合分析,本文将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教育资源支持和团队协作等策略,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信息化教学取得更为积极的成果。通过此研究,我们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双减”政策下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教学的需求提供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建议。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和家长过重的学业负担,要求学校适度减少作业和考试安排,推动教育质量和公平发展。在这个新的教育环境下,信息化教学成为促进小学语文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的能力。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等工具,教师可以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这有助于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创造更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其次,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具备有效的在线教学和远程教育技能。在“双减”政策下,课堂时间减少,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在线平台进行作业布置、学科拓展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校外也能系统、有效地学习。最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数据的分析和利用。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数据支持。这有助于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利用视频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导入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利用视频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导入是一项有效的策略。

首先,通过视频的引入,教师能够为学生呈现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内容。以课例《绿》为例,教师可以播放《只此青绿》视频,将一幅幅画卷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春晚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只此青绿》这部舞剧的艺术魅力,激发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其次,通过视频导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播放视频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艾青笔下的《绿》蕴含着怎样的画、怎样的情。通过对舞剧的细节分析和艾青的创作背景介绍,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此外,视频导入还能够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学习的氛围。通过视频的生动展示,教师能够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使其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这种引入方式有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综合而言,利用视频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导入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教师能够在“双减”政策下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促使其更主动地参与学科学习,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使用八桂教学通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之一是使用八桂教学通,通过创造性的课例设计,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以下通过对课例《绿》的展开来探讨这一策略的实施。

八桂教学通的运用首先体现在课堂开篇,通过播放视频《只此青绿》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生动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视频中的细节,展示了舞剧《只此青绿》的艺术魅力。这样的引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而且通过多媒体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进一步,教师巧妙地运用想象画面的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中产生更为生动的联想。通过与学生互动,以“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墨水瓶倒翻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教学手段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加深了学生对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在课例中,教师通过对《绿》诗歌中的词语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绿色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课程中拓宽了词汇量,提高了语文素养。同时,通过对标点符号的变换,教师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寻找更多的绿色,锻炼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使用八桂教学通,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还能够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互动交流,实现对学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顺应了“双减”政策,使教育更加贴合学生需求,也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教学路径。

(三)结合学习任务单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结合学习任务单开展教学,以诗歌《绿》为例,运用八桂教学通,通过多媒体和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信息化与互动性提升。

首先,教师在引言中以诗歌《绿》为例,通过学习任务单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预设学习任务单,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选择喜欢的小节,从中找出奇特之处。这样的任务设计既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又能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独特之处,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在预设的第三节中,教师通过图示和互动,引导学生感受风、雨、水、阳光都被诗人描绘成绿色,展示了大自然中独特而奇妙的绿意。通过学习任务单,学生可以通过补充拓展的形式,理解更多与绿色相关的元素,深入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然后,教师通过预设的第四节和第五节,引导学生以图像的形式感受大自然中绿色的动态和飘动。通过视频的播放,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所有的绿”整齐地按照节拍飘动在一起,加深了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这样的信息化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感受语文之美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对图像和多媒体信息的理解能力。在补充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享艾青的资料,了解到诗人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样的拓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还培养了他们对诗人和文学作品的综合性认知。最后,在串读全文和对比阅读的环节,教师通过呈现宗璞笔下的“绿”,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从而体验不同诗人对“绿”描绘的独特趣味。这种对比阅读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诗歌之美,激发了他们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综上所述,通过结合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了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这一策略既满足了学生对多样化教学形式的需求,又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语文作品,实现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多样化教学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情境,提升学习体验。通过巧妙地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以诗歌《绿》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具体的绿色画面、春姑娘的舞蹈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独特感受。同时,多媒体还能够提供更具互动性的学习环境。借助平板电脑、电子白板等设备,学生可以通过触摸、点击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进行更为灵活的操作和反馈。例如,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中,可以设置多媒体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拖拽、答题等方式积极参与,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多媒体还可以创设虚拟情境,将学生带入到虚拟的场景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真实感。对于《绿》中的想象画面,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或者动画制作,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八桂教学通和学习任务单,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信息检索、学科拓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通过设计具体的任务单,指导学生在多媒体的支持下展开学习,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五)利用数字教材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

将八桂教学通数字教材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数字教材这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相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在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例如,在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的整体感知部分,学生需要朗读自然段落,并绘制描述葫芦人“想”和“说”的内容。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后能够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可采用数字化工具对文章进行分段处理,然后根据不同段落特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串,使其符合课文要求。教师也可以利用数字教材中的“画笔”功能,用两种颜色的线分别画出描述葫芦想说的句子,这样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并学会做课堂笔记的方法;还可借助“放大镜”,帮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运用“聚光灯”这一功能,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地突出新词和关键句子,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于关键信息的课堂交流,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结论

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通过对教学策略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助力学科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需要更好地融合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知识传授,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工具,如八桂教学通等,可以更灵活地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激发学生学科兴趣,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其次,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在信息化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多媒体资源,教师能够生动地呈现抽象的文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科热情。同时,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和多媒体互动环节,可以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科理解和应用能力。另外,强调教师自主学习和勇于实践是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路径。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了解并灵活运用新的教学工具。同时,通过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的信息化教学策略。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深度融合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培养、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自主学习和实践等多方面的策略。这样的努力不仅有助于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水平与核心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未来的知识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宝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2023(4):62-65.

[2]连小红.微课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59-60.

[3]蒋梅华.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0(7):98.

[4]柴俊珠.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9):145-148.

[5]刘丽超.“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6):93-95.

[6]汤平平.“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减负提质增效的策略[J].学园,2024(2):34-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