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路径探究
作者: 张显斌【摘要】衡量小学生数学素养和创新应用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就是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由于,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思考、分析且具有正确的思维逻辑,所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将所学知识运用到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对此,本文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展开路径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现状 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181-03
数学本身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数学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开展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而现在很多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只会背数学公式,不理解数学概念,看到问题不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联系,不能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下面对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展开思考探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理解程度
创设情境教学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直观、更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推理和分析,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情境主要有三种创设形式,一是创设生活化情境,顾名思义,即是将教学知识与生活问题结合,与生活建立联系,以此来使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含义,并将其应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二年级“平移和旋转”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推拉窗的平移现象和时针转动的旋转现象,并借此对其两者的概念进行了讲解,然后对学生说:“通过刚才对‘平移’和‘旋转’概念的理解,大家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平移的现象?有哪些旋转的现象?”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推拉抽屉是平移,风车转动是旋转。”还有学生回答:“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是平移,用手拧螺丝,螺丝转动是旋转。”教师将平移和旋转与生活现象联系,使学生能够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并能够区分两者的不同。二是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即是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口算乘法”这节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个算式“98×17=”,并对学生们说:“大家能不能将这个式子口算出来?”同学们皱皱眉头,教师见状便脱口而出:“1666,大家想不想知道我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接着教师提示道:“给大家一个思路,凑整。”学生们思考了一会儿后,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将98看作100-2,就可以得出100×17再减两个十七。”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相比于将口算技巧直接传授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
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解决数学问题仅靠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隐含的内容需要学生自行记录,而这些数学知识点具有琐碎、细小、繁多的特点,记忆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也很容易遗漏和遗忘,对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这些烦琐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既能起到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的作用,也能使学生更系统地学习数学,将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有效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在小学阶段很多同类型的知识点会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情分阶段展开教学,比如,对于平面几何这部分内容,会让学生在一年级学习“认识图形”,在三年级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四年级学习“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三角形”,在这部分学习过程中相隔较大的时间差,学生很容易遗忘,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将有关几何的知识汇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三角形”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将之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别将其特征、面积计算等展现出来,使其知识点更清晰,有利于帮助学生快速梳理,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实践活动,提升数学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而这只靠数学课堂听讲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也能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对学生们说:“大家小组合作讨论一下长方体如何制作,并用纸制作一个长方体。”待学生们制作出长方体后,教师又对学生们说道:“现在我们要给制作出来的长方体做装饰,要把它表面用彩色纸包装起来,下面大家动手做一做。”等学生们包装完成后,教师又对学生们说:“大家在包装过程中发现长方体这六个面有什么特征?”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上下两面相等,左右两面相等,前后两面相等。”“大家发现了这一点,下面小组内再讨论一下如何求你所用的彩纸的面积?”其中一个小组学生回答道:“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计算出底面、侧面和前面的面积和,然后乘以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了。”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制作长方体,理解长方体六个面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四、重视审题教学,提高学生审题能力
经研究表明,小学生应用题做不对的原因大致有不理解题意、找不出数量关系、计算错误三种,除计算错误外,前两个原因都是由学生读不懂题所造成的。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够从题目中获取有效信息,再将有效信息进行梳理,建立信息间的联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审题教学,使学生能够利用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找到突破口,从而掌握解题的关键。有的应用题题目较长,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其内容,对此,教师在审题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找到解题的关键语句,而所谓关键性语句即是涉及数量变化的词句。例如,在对人教版二年级“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解决教学时,教师对学生们说:“大家告诉我,题目问的是什么?”一名学生说:“问的是剩下多少张。”教师继续说道:“要想算出剩下多少,我们是不是要先知道一共有多少张,还得知道用了多少张呀,题目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学生回答:“告诉了用掉的蜡光纸,没有告诉一共有多少张。”“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一共有多少张,但是题目中的信息是不是可以求出来一共有多少张呢?再读一遍题目,告诉我什么信息能求腊光纸的总数目?”其中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班级有22张,又买了27张。”“好,那总数怎么求?”学生回答道:“本来有的加上买来的就是蜡光纸总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语句,帮助学生掌握审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理解题目内涵。
五、采用数形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解题效率
小学生的接受知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于较为复杂、抽象的题目很难产生思路,而且小学生专注力集中时间较短,教师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枯燥地描述,不利于学生深度学习和理解。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本堂课的教学效率,还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能够快速读懂题目,理解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对小学人教版四年级进行思维题教学时,教师边在黑板上画边对学生们说:“这条线段比甲长45米,比乙长100米,甲是乙的4倍多4米,减去相同的一段,那么现在大家看这个图,图中哪个线段的长度能求出来?”一名学生举手回答道:“甲原本比乙长的那一段,可以求得,100-45=55。”“这个就是我们的突破口,而这一段是不是正好是乙的3倍多4米,那我们是不是就能求乙的长度了,乙的长度知道了,甲的长度是不是就能求了呀。”教师通过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学习数学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六、利用题型变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题型变式即是根据基础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内容,通过改变数量关系、调整问题问法等手段,变出与基础题型解题原理基本相同的题目。由题型变式的含义可知,变式训练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的概念以及公式,使学生掌握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另外,变式训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对问题的思考能够灵活变通,促进学生思维的抽象性和深刻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找到解题规律,从而提高解题效率。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加减混合”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了基础题目:“一本书共有150页,小明两天一共看了70页,还有多少页没看?”接着,又展示其变式1:“小明第一天看了40页,第二天看了10页,还有多少页没看?”然后又列出变式2:“小明第一天看了40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少看20页,还有多少页没看?”通过两个变式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此类题型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内化。
七、利用数学模型,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数学题均具有共通性,只要掌握了一个题目的解题思路,那么这一类题都能解出。但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教师讲了一遍题目后,学生依旧不会做其他同类型的题目”的现象。从根源上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认识到题目的共通性,其次就是学生脑海中没有数学解题思路。对此,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掌握同类题型的解题技巧,能够举一反三,将数学知识活学活用。数学建模即是利用数学语言和文字将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简化表达出来的过程,其能够使实际问题的核心内容展现出来,其能够将实际问题更简单更通俗地体现,从而使解题人看透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即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辩证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梳理数学信息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节的教学时,教师对学生们说:“我们上节课学习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由这个公式可以得出,要求长方体的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条件?”一名学生回答道:“长方体的长、宽和高。”接着,教师继续说道:“换句话说,我们只要知道了长、宽、高和面积中的三个条件,就可以得出另外一个未知条件。现在大家写出一个长方体的高、长、宽,分别怎么求?”一名学生说:“高=体积÷长÷宽。长=体积÷宽÷高。宽=体积÷长÷高。”然后,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一道题目,并说道:“大家利用刚刚同学总结的模型,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点了一名学生回答,学生说:“这道题目问菜窖应该挖多深,就是问这个菜窖的高是多少。题目中给出了菜窖的体积、长和宽,就用高=体积÷长÷宽这个模型,得出高=42÷6÷3.5=2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掌握关于长方体体积一系列问题的解题思路,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八、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必备能力,也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而这一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课下虚心请教,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课下耐心指导。对此,本文以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对“如何利用小学数学课堂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展开思考和研究。并从夯实数学知识基础,掌握数学解题技巧这两方面对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理解程度,利用思维导图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灵活变换题目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设计实践活动提升数学实践能力,采用数形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等几点策略展开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孙春梅.浅析深度学习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智慧,2023(33):14-16.
[2]朱艳,杜明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以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为例[J].理科爱好者,2023(5):161-163.
[3]陈雅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0):68-70.
[4]宋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面积”为例[J].新课程, 2023(18):100-102.
[5]邱珍华.深度教学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25):42-44.
[6]雷祥义.紧扣核心素养 注重“问题”内涵——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探究[A]//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二届全国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滨海学校,2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