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体育在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探索

作者: 张伦华

【摘要】新课标对初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在新任务、新目标下,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革新是一线体育教师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围绕“新课标背景下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可行方法”这一中心问题进行探索,对初中体育在新课标下教学方法革新的方向进行分析,通过开展“学、练、赛”一体化教学、进行合作学习、完善教学评价和进行跨学科学习四方面探讨了有效开展体育教学的方法,为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落脚点,切实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初中体育  新课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3-0169-03

一、引言

自国务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后,新课标便逐渐走进义务教育课堂中,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在新课标的推动下不断进行。青少年承载着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期望,其身心健康关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体育作为培养学生体魄、保障学生健康的重要课程,肩负着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时代使命。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发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革新,进一步突显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初中体育在新课标下教学方法革新的方向

新课标为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指明了方向,规划了体育学科未来的发展格局。相较于其他文化课程,体育课程在现行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边缘化”的现象,使初中生的体质水平及健康情况难以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调整了体育课程的结构占比,在初中课程课时比例中占10%~11%,成为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学科。要准确把握体育教学方法的革新方向,就需要教师对新课标的内涵及教学活动的原则进行分析。

(一)新课标的内涵

新课标是基于时代与教育的全新发展趋势而制定的教学改革政策,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新课标集中解决了现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和学生开创全新未来。新课标体现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方针,如课程理念中“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均强调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发挥,引导体育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方法改革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下开展体育教学的原则

(1)以“健康第一”为宗旨的原则。坚持健康第一不仅是教育理念,还是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前提和基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健康第一既是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承担的职责,更是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以“目标引领内容”的原则。以目标引领内容的原则强调教师根据体育知识或技能的形成规律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时教师应将实际学情作为主要参考内容,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体质状况、运动基础和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内容。如根据学生的不同综合情况,设计不同维度的教学内容。对于综合体育能力偏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夯实学生基础运动技能为主。对于综合体育能力中等或优秀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发展学生专长和培养学生兴趣为主,以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能锻炼为主要教学内容,由此使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此外,教师还需要重视视力保护、卫生习惯、体育安全意识、营养膳食、合理作息等健康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与安全的认知、意识和行为。

(3)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原则。核心素养不仅体现了时代对育人的要求,还体现了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前瞻远瞩。核心素养并非指针对特定领域或专长的培养,同样不是某项能力的代表,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累和沉淀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质。核心素养中包含运动能力、体育品德和健康行为三方面主要内涵。运动能力素养指学生的综合体能状况、在比赛或活动中对于体育运动技能的选择及运用、对于体育运动的认知水平三个维度,集中体现了学生对于体育知识或技能的认知和运用水平。健康行为指学生发展和保持身心健康与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其中包含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运用、环境适应、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情绪调控四个维度,体现在学生能够以健康、卫生的习惯进行用眼、饮食、作息和锻炼。体育品德指学生能够在各种体育活动中遵守体育道德、规范和伦理,以及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体育品德素养中包含体育道德、体育品格和体育精神三个维度,有助于学生自尊自信、不畏艰难、尊重秩序等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间有着相互促进,协同育人的重要   关系。

(4)以“学、练、赛”为抓手的原则。在新课标下,教师应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积极构建学习、练习和比赛一体的教学体系,践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摒弃“无战术、无比赛、无运动量”的体育课,从源头处改善学生“并未通过体育学习掌握一项运动技能”的普遍现象。初中体育脱离了基本运动技能的相关教学,将教学侧重点着重投入在对学生向高层次体育学习迁移的铺垫上,教师应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开展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练、赛”中养成乐学善学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参与和享受体育。

(5)以创新改革为方向。设置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中重点强调的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使体育课程有了更广泛的育人范围,推动体育学科向多学科融合的方向转变。跨学科主题教育将体育与其他“四育”进行有机结合,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思维。教师应设置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智育和国防教育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主题,如“劳动最光荣、人与自然和谐美、钢铁战士、身心共成长”等,由此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新课标下初中体育的教学策略

(一)开展“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体能或专项技能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练习,在巩固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后,投入比赛或展示中进行运用。在“学、练、赛”中使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感悟体育的意义。“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健康运动习惯的养成,是落实“健康第一”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七年级足球的教学中,教师可着手进行“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七年级足球在起始阶段的教学内容为踢球和接球两项基本足球技术,教师可将踢球与接球两项技术进行结合,设计比赛活动。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列队热身活动,缓慢伸拉身体的关节与肌肉组织,确保在安全环境下开展教学。热身完毕后,教师应为学生讲解踢球和接球的技巧,在讲解的同时用慢动作向学生示范,在讲解与示范的结合下完成教学。随后,教师应将课堂引入练习环节,此时教师可将每两人分为一组,两人互相配合进行十分钟的传球和接球练习,在练习开始前教师可告知每个小组练习结束后需进行传接球比赛。初中生往往具备着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在比赛的驱使下学生更容易全身心投入到练习中。十分钟的练习结束后,教师可按照每5组一轮的形式开展传接球比赛,每个小组需完成6次传球与接球,用时最短的且无失误的3个小组获胜,可自由进行足球练习。未完成小组则进入“复活赛”,在比赛场地外继续进行练习,后续重新进行比赛。该方式既保障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够使传接球技能掌握不牢的小组进行充分练习。在“学、练、赛”一体化教学中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协作能力

新课标中提出了“‘以知识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的要求。这一要求倡导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中以学生发展为一切之根本,以学生能够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方法为目标,通过多种集体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人学练与集体学练达成有机统一。因此,教师可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在合作中促使学生产生独特见解,进而增强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掌握。例如,教师在进行投掷运动的教学时,可将每4名学生分为一组进行合作学习。学生需要合作探讨投掷实心球的最佳方式和技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够对投掷实心球的动作技巧产生独特见解,如在投掷时全身要自然发力,虽然投掷需要依托上肢力量完成,但下肢力量的传导同样重要,倘若下肢僵硬,上肢发力同样会受阻;实心球出手时要确保出手速度较快;要竭尽全力投出;等。教师应为合作学习规定时间,在时间结束后每个小组演示合作学习得出的投掷技巧。在各个小组演示完毕后,教师可借助实心球向学生演示双手头上投掷和原地侧向推两种投掷方式,并在演示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将实心球投掷得更远的技巧。随后,教师可开展“实心球接力赛”,各个小组的4名成员需依次投掷实心球,第一位学生投掷后由第二名学生在落点处继续投掷,最终将每个小组实心球的投掷距离总和进行排名。在宣布比赛规则后,教师可给每个小组5分钟布置战术的时间,各小组可根据人员配比选择每个成员的投掷方法,并提前进行练习,由此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使学生掌握投掷技巧并具有一定心得。

(三)完善教学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中提出“重视学习评价的激励和反馈功能”,激励功能指教师通过评价反馈给学生一定的积极引导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反馈功能指教学评价应给予学生反馈的空间,通过评价增强教师对实际学情的了解,为优化教学提供重要依据。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应建立具有过程性与整体性的评价,为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借鉴依据。

例如,教师在进行《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的教学时,可建立“三维”的评价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要求和方法。②了解擦伤等开放性损伤的处理方法。③了解关节扭伤等闭合性损伤的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能够以自身方式表述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②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正确处理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形成爱护身体的观念,养成面对损伤时冷静处理的      品质。

在评价目标制定完毕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如某位学生能够了解开放性损伤的处理方法,但在情境练习中却手忙脚乱。这一现象可能由两部分原因导致,第一是学生只是以“记忆”的方式记下了操作步骤,但并未对处理方式产生自身理解,第二是学生在情境练习中过于慌乱,不能冷静面对问题。基于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逐步理解各个处理步骤,并将相应处理步骤的意义进行加工,以学生便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如根据“先消毒后止血”的原理,对消毒操作和止血操作分别进行学习,并反复强调处理时要保持冷静,由此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埋下冷静的意识。此外,教师也需注重评价语言的艺术性。如:“虽然你在练习中存在不足,但老师能够看到你认真学习了,希望你今后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除了促进学生发展外,教学评价同样可用于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如教师在完成教学后,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预防和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但学生对爱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普遍认知不足,教师此时则需要考虑教学方法是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并在后续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调整。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

新课标强调体育课程要融合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课程内容的延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促成体育课程与其他教育内容的融合,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在体操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将每5~6名学生分为一组,组内成员需共同编创与劳动相关的体操。为确保学生能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完成实践活动,教师可适当降低实践内容的难度。根据学段适当调节编创体操的时长,避免难度过高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根据实践内容,教师可设定一个星期的综合实践时间,在一星期过后各小组需在课堂中演示编创的体操,教师和其余小组共同为该小组的体操创意打分。由此有效融合体育课程与劳动教育,进一步扩大体育课程的育人范围。

三、结束语

新课标为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遵循新课标中对课程提出的要求,全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在体育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还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正确认知新课标及体育课程的育人本质,在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蔡红军.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2(6):103-104.

[2]王洪凯.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孩子天地,2020(9):276-277.

[3]安治民.新课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策略探索[J].考试周刊,2021(28):125-126.

[4]高艳.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为体育教学增添精彩和魅力——对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探索[J].新智慧,2020(25):2.

[5]戴晓红.新课标下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体育意识[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4):631-632.

作者简介:

张伦华(1978年8月—),男,汉族,贵州瓮安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体育教学工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