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经验获取”的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建构与价值追求
作者: 朱孝平 卢晓宁
摘 要 中职语文课程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习者的“经验获取”,通过“专题+情境+综合实践”的方式整体建构知识学习经验、言语实践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按照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新版统编语文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统整,内容组织呈现出主题-单元式、螺旋镶嵌式、功能增强式等结构特征。深刻领悟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经验意蕴,全面理解内容结构的组织意图,才能准确把握中职语文改革的方向:回归“语文即生活”的认知;突出经验性知识的建构;实现“文以载道”的价值。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新版中职语文教材;内容结构;经验知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25-07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学生与家长对于升学愿望的持续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阶段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地位,进一步重视文化基础教育,更多地承担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生源的任务。二是突出类型特征,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形成人才连续培养通道,助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这一背景,中等职业教育的文化课程需要做出适应性改革,改革的逻辑是“课程标准引领、规划教材统整、院校开展实践”。
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各类人才成长奠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2020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职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要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以帮助学习者实现“经验获取”[1]。按照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国家对中职语文教材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为中职语文教学奠定了结构性的基础。本文基于语文教学实践,以“经验获取”为视角解读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教育意蕴,并以新版中职语文教材为蓝本分析教学内容的组织特征,据此提出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一、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经验”意蕴
与以往的课程标准不同,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经验”一词频繁出现(共计21次),主要为“言语经验”“生活经验”“活动经验”等,这些与“经验”相关的表述同时出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质量评价等板块,清晰表明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意图,即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的建构要指向学习者“经验的形成”。
(一)布局典型专题,建构知识学习经验
知识学习经验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建构语文学习经验,能帮助学生摆脱对教师与教材的依赖,提高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从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来看,以专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是中职语文新课程的主要特色[2]。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共设有15个专题,皆以“名词+动词”的结构来命名。将其中必修与必选的10个专题名称按主语与谓语列表,主语指向语文学习的内容,谓语指向语文学习的要求与方法,通过内容与方法的匹配来促进知识学习经验的形成,见表1。
从学习方法来看,“阅读”是众多专题学习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为更简洁地诠释其中蕴含的知识学习经验,将以“阅读”为主要方式的8个专题按作品的属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可称之为美文;另一类是实用文,指除美文之外的其他文章[3]。
文学作品向来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相关的任务群。中职语文的学习经验与之相承续,围绕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体常识、文学写作、文学评论五个方面发展[4]。阅读文学作品,一方面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与众多的作家、文学形象、文学思想建立联结,发展运用文学视角观察社会和感受生活的思维能力,逐步掌握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并在文学体验的过程中积累、丰富文学作品的欣赏经验。
实用文通常是一种以传递实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用于处理公、私事务的文章[5]。就实用文的阅读与交流要求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经验主要指向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使用[6]。中职阶段提高了这一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表现为思维的提升,除了甄别之外,还要综合各方信息分析其价值取向,并得出分析结果。在信息使用处理方面,表现为各种表达方式的学习,如用简洁鲜明的语言,说明复杂的事物或事理;厘清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阐释自己的观点等。总的来说,就是通过筛选、整合各种信息,恰当运用实用性表达方式,解决自己在社会生活或将来职业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不难看出,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的专题设计采用了双线并进的方式:一方面按文章的属性设计专题,如古诗文选读、中外文学作品选读等;另一方面按人文线设计专题,如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等,充分体现出文以载道的语文学科特点。这些专题以某种精神文化为统领,以美文和实用文为载体,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内容的时代性、文化精神的传承性,并指向实际场景下的迁移与运用。
(二)设置情境活动,积累言语活动经验
“情境”一词在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35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关键词之一。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素养是通过真实、多样的语言运用情境反映出来的。情境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发展与表现的载体。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情境的作用,是因为学校课程高度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离现实生活太遥远[7],无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若只从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学语文,语文只能成为语文课上的语文。例如,单纯背诵古诗词的格律和修辞手法,而不去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学生就无法真正体会诗词的美感和价值,无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要让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而有意义,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具体情境中还原知识本来的样子[8]。因为情境是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相互交织所形成的具体场景或环境,它具有贴近生活实际、提供直观背景、促进知识关联、激发情感共鸣等效用。
语言是人类社会劳动过程的产物。语言只有在具体场景中方能发挥其原本的价值。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依据中职学生当下及未来生活的需要,将情境分为4种类型,即职业生活情境、个人生活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并将这些情境落实在各专题当中。如“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专题,指向在职场情境中开展写作实践,形成具体的写作能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专题,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应用情境中学习职业生活常用的文本”。
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情境教学理念在中职语文新教材中得以体现。如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思考与实践”的最后一题“选择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通过观察、采访、调研等多种形式,了解其事迹,向同学、朋友、家人讲述其故事”,就是依托社会生活情境,通过学习者熟悉的载体,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在这类情境性活动当中,学生获得的是具象的、有意义的言语活动经验,如有目的地观察生活,有主题地提取信息,有条理地组织语言,进而针对不同的对象生动形象地讲述并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情境活动的设置具有广泛的覆盖性,每一课的“提示与练习”和每个单元的“思考与实践”中最后一道题目几乎都设计了具体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讨论、交流、分享、展示等形式开展言语实践,意在让学生在鲜活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言语实践经验,形成语言能力。
(三)依托综合实践,生成社会生活经验
情境活动使语文学习回归到具体生动的场景,使言语实践有了场域感和对象感,言语实践的意义在于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如为某一商品写一则广告词,为小区的垃圾分类作一次宣讲等。情境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往往相对单一、缺乏关联性。综合实践活动是情境活动的升级版,它强调围绕一个主题,设计若干相互关联的具体任务,最终形成系列活动成果。以新版中职语文教材中“走进传统节日,探寻文化根脉”为例,分析综合实践对学生“经验习得”的原理。见表2。
除常见的传统节日外,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节日,如钱江观潮节、湖州含山蚕花节、绍兴黄酒节等。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一就是让学生广泛搜集家乡传统节日及习俗,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演讲文稿并进行介绍。常见的传统节日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可是熟悉并不等于有全面而深刻的认知。比如端午赛龙舟、吃粽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许多学生只知道“纪念屈原说”,但实际上端午节的起源还有“龙图腾祭祀说”“辟邪说”等。不同地域的端午节习俗也同中有异。如浙江有吃“五黄六白”的习俗,寓意辟邪祈福。而北京端午节正午,妇女会摘下佩戴的红绒花扔掉,寓意扔掉晦气,称为“扔灾”。综合实践活动任务二就是让学生聚焦一个节日,通过深度调查、挖掘证据,形成“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认知。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围绕着既定主题,既要搜集、甄别、整理资料,又要采访、咨询与沟通,还要制作演示文稿讲述交流,对传统节日的传承提出思考和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训练,语文知识与能力实现自主建构,核心素养培育任务得到落地。
实质上,综合实践活动类似于项目化课程,在内容上,整体建构任务,通过具体任务组织学习内容;在方法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行动来推进;最后产出资源、作品等学习成果。新版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留得住、带得走、可再生”的社会生活经验[9]。从教学目标来看,已经超越了语言能力本身,指向的是“人的社会化”,以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文化基础课的学习也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二、中职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结构
学界认为,新时期的语文课程内容应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10],以符号性知识为载体组织的课程结构无法体现这些特点,只有以经验为载体组织的课程内容才能实现三大特点的有机融合。新版中职语文教材在“经验获取”视角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结构化统整,从组织特征上看,中职语文课程内容呈现出主题—单元式结构、螺旋镶嵌式结构和功能增强式结构三种样态。
(一)主题—单元式结构
主题—单元式结构是中职语文新教材最为显著的特征。2019年版中职语文教材[倪文锦、于黔勋,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以单一文体组织单元,大多以人文主题为单元立意组织单元。以2019年版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3单元和2023年版中职语文教材[常森、张立新,语文(基础模块)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基础模块下册第6单元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两个单元选文及文体见表3,从经验获取的视角看,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区别。
其一,学习获得的经验不同。2019年版中职语文教材第3单元选文都是小说。第1篇小说的阅读方法与经验可以在后几篇小说的阅读中得到运用与调整,通过四篇小说的接续学习,学生“同中求异”,获得的是小说的阅读方法与经验,侧重发展的是分析、比较和批判性思维。2023年版中职语文教材第6单元的人文立意是“美丽的中国”,四篇文章分别采用四种文体,学习者需要用求同思维寻找不同文章间相互联系的意义点。《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挖掘屠呦呦团队的拼搏、探索之美,《青纱帐——甘蔗林》歌颂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之美,《晨昏诺日朗》展现的是祖国山水的神奇、雄浑之美,《哦,香雪》彰显香雪们的人性之美。他们都是“美国的中国”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异中求同”,学生获得了以不同视角思考问题的经验,侧重发展综合、归纳和抽象思维。
其二,底层学习逻辑不同。2019年版中职语文教材第3单元的学习重点在于通过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而品味四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哦,香雪》的语言清新优美,给人以纯净之感;《项链》的语言细腻生动,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荷花淀》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宁静而美丽的画面;《棋王》的语言朴实且幽默含蓄,让人在平凡中发现智慧与趣味。这种学习逻辑主要指向辞章学知识的范畴,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相比之下,2023年版中职语文教材第6单元强调通过感受中国自然之美、精神之美和创造之美,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共鸣,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信心和动力。虽然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赏析不同文体文章的风格和特色,但2023年版中职语文教材更注重引导学生从内心出发,去体验和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与精神力量。这种学习逻辑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成长,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