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链融通”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价值判断、理论内核与实践路径
作者: 崔巍 姜健
摘 要 构建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产教融合内涵和层次的需要。目前,职业本科院校内部保证体系存在缺失性、科学性、层次性等现实困境。鉴于此,通过进一步明确职教本科教育内涵特征,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构建了“五链融通”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通过厘清“四大目标”为引领的“目标链”、制定“三大标准”为主干的“标准链”、畅通“管评改”三大维度的“组织链”、规范“政校行企”四大层面的“制度链”、培育以“质量文化”为特色的“文化链”,以更好地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需要。
关键词 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链融通”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76-05
职业本科院校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一环,是现有职业教育办学实践的最高层次,既具有“职业性”,又具有“高等性”,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体。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本科院校在战略定位、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办学各领域,均有不同的定位、特征和含义。如何确保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提高职业本科院校的技术适应性?如何高效推进深层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梯次服务行业、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如何彰显职业本科院校在办学各领域环节中的“最高层次”是职业本科院校亟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促进组织科学、规范、高效、可持续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职业本科院校办学尚处于探索阶段,职业本科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也正处于实践阶段,尚未形成制度化、结构化、系统化、融合化的成熟体系,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较少。因此,与时俱进地探索构建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势在必行。
一、价值判断
(一)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价值审视
1.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职业本科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主要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已有50余所学校成功升级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这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具有职业本科特色、科学、专业的质量保证体系。因此,不能简单地沿用原来的中高职质量保证体系,而建立一个适应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势在必行,这是本科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1]。
2.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形成闭环的需要
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完善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完善适应本科职业教育体系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弥补了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层次性缺失。结构化、系统化的本科职业教育层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闭环、机制闭环、体系闭环,真正实现将“闭环思维”应用到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和质量治理中去。
3.职业本科院校提升产教融合内涵和层次的需要
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不能局限于职业本科院校自身。要实现职业本科院校的跨越性发展,不仅要着眼当前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更应着眼行业转型升级、低碳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等产业态势和发展布局。通过建设并完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本科职业教育层次质量保证体系,能进一步引领职业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的深度和高度,进一步保障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
(二)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现实困境
1.缺失性困境
我国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目前关于职业本科院校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和实训等层面,而作为育人质量的定心丸——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尚未出现可供借鉴、复制、推广应用的成熟经验和模式,缺乏职业本科院校发展的质量保障基础。
2.科学性困境
培养高质量职教本科人才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以人为本,遵循职业发展规律。职教本科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特点和要求,原有的中高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未体现出其针对性和人才培养的科学性、规律性,不能科学、精准、动态地对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挥应有的质量保障作用。
3.层次性困境
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应体现其自身的特点,有不同的目标和使命。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要求与中高职教育截然不同,职业本科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要有区别于中高职教育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引领性,能够动态融合地对职教本科育人质量实施诊断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此举也能不断丰富本科职业教育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是丰富职业本科办学理论基础的重要一环。
二、理论内核
(一)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概念定义
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指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以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涵盖组织机构、目标体系、标准框架和运行机制等关键要素,通过多元评价主体融合促进机制,实现育人质量的自我可持续改进,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质量保证体系[2]。
(二)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特征
1.主体性:质量观下的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观是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教育质量观是指对教育工作及学生质量的基本看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一个具备多样性、层次性、复杂性的概念体系。因此,需要树立更加健康、全面、科学、可持续的质量观[3]。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需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不断推动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丰富多元评价主体,用好现代教育教学新技术,突破传统的质量观。努力构建一个关注学生持续成长、技能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涵盖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实验实训、双师队伍、产教融合等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2.系统性:系统观下的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系统观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主要任务是以系统为对象,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行为和动态,以把握系统整体,达到最优目标。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在符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运用系统思维、系统观念,构建一个具有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这是保证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办学的必然要求。
3.自主性:内生观下的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内生观起源于社会学理论,是指行为主体按自己意愿行事的动机、能力或特性,从内部挖掘驱动因素,推进事物积极发展。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也分为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是根据质量行为主体和行为实施范围不同,在理论上进行的简单划分,二者间并非是对立关系。其中,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强调“内部”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内驱力、增强自觉性、树立自信心、大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积极建构自主评价体系[4]。高水平职业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职业本科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全面提高自主培养质量的重大意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来提升职教本科育人质量。
4.约束性:管理观下的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传统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是单要素发展观的产物,随着“质量”内涵的拓展,使得质量管理的主体和内容发生了改变,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全面性决定了要以全面管理观为指导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因此,应将全面管理理念应用在职业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上,职业本科院校要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等有关部门同心协力,全面组织、协调、统筹,建立起全过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约束并管理影响职教本科层次育人质量的各个要素,从而逐步形成新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观,以指导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走好本科层次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自主培养之路。
5.长效性:人文观下的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不是对教学质量的简单监控,也不是生硬的被动监督,新时代的教育质量理念需要契合地域文化、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彰显人文关怀,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是一项长期事业,也是一项文化工程。职业本科院校要不断坚定高水平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自信心,职业本科院校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身心健康。职业本科院校要把育人和育德相结合,培养学生团结、诚信、敬业等职业素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注入精神动力。
(三)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相通别异
1.超越“被动制”逻辑:从“外部质量保障”到“内部质量保证”
“外部质量保障”是指依据法规、条例、管理办法等客观制度规定,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管理,一般是自上而下的,具有领导的权威性和执行过程中的被动性。“内部质量保证”是为了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全员自发参与的质量提升系统工程,凸显主动性和发展性,强调自主管控和自主保证。只有真正落实职业本科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才能真正促进职教本科层次育人质量的提升,掌握高水平职业人才队伍发展的主导权。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能够运用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理念、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激发和调动每个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创造力。
2.超越“问责制”逻辑:从“质量问责”到“质量诊改”
普遍意义上的教育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依据规章制度,落实责任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出现问题进行追责和整改。而教育质量的提升重点并非是“问责”而是“改进”,职业本科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突破奖惩性评价的藩篱,重点聚焦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强调在反思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创新,将创新和求真相结合,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升育人质量。
3.超越“分离制”逻辑:从“管办评分离”到“管办评合力”
高等教育领域推行管办评分离改革已有多年,“管办评分离”的核心是让政府、学校和第三方机构在教育评价领域相对独立,希冀得到更客观的评价结果。但由于各主体间关系、资源、信息的不对等,其仍存在评价主体间参与度差异较大、人才培养的个人价值相对弱化、评价标准中学生主体性地位不够明确、评价程序的民主性与公开性不足、评价结果的高利害化等问题。在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各主体间应打破信息壁垒,调动各个评价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实现“管办评合力”推进育人质量提升。
4.超越“学校制”逻辑:从“学校主导”到“多元融合”
职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规模、质量应始终与国家产业升级对技能人才需求发展的步调相一致,这并非是学校单方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应从“测量判断时代”过渡到“共同构建时代”,职业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必须摆脱原有的“学校主导”模式,改变原来学校的“一头热”,推行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多元融合主导,共同从产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出发,创新“多元融合”的质量保证体系。
5.超越“管理制”逻辑:从“管理需求为主”到“育人需求为主”
职教本科教育的发展对“管理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职业本科院校要重新明晰定位,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和监督机制,重要的是“管理”要服务于“育人”,“管理”要侧重于满足育人质量提升需求、满足人才技术升级需求、满足融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满足提升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需求等。相应地,管理方式需要转变,管理模式需要升级,使管理成为服务育人需求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三、实践路径
(一)模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