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健

苏健0

入选理由 他是一名机车车辆管道工,一份工作,坚持做了37年,从一个学徒逐渐成长为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领军技能人才。他独创“高速动车组数控弯管角度回弹补偿数据库”,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成功实现了高速动车组制动管路国产化。2023年,他荣获第十六届“中华技能大奖”。

人物印象 他叫苏健,是来自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简称“唐山机车”)的一名制造高速动车组技术工人。一份工作,苏健做了37年,从一个机车车辆管道学徒工逐渐成长为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领军技能人才。

从唐山市最美敬业人、唐山市人大代表到河北省金牌工人、河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再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他获得多项荣誉,同时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1985年,16岁的苏健初中毕业进入唐山机车工作,学习管工手艺,为绿皮车制作和安装各种管路系统。当时的图纸比较粗,只有技术要求内容,具体的尺寸、型号和布局都要靠自己去摸索。此外,管工工作涉及面广,苏健除了需要掌握管工技能外,还得掌握电工、木工等工作技能和设计结构。“一定要从入门汉到了如指掌”,苏健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当时,苏健将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研究专业资料,在实践中摸索和掌握做给水和卫生系统管路的细节,经过勤学苦练,他逐渐成为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2007年,公司开始向动车、高铁生产靠拢。动车组全列共有管路1100根,3600多米长,95%以上是三维立体弯管。根据制动要求,刹车管会弯成不同的形状,最薄管材只有1毫米。动车组高速运行,高频共振,一旦产生应力,薄薄的管壁极易破裂,后果不堪设想。“不像传统的铁路客车弯管可以手工制作,动车组弯管的制作需要依赖数控弯管机。金属材料有回弹性,需要在使用数控机进行弯管时,人工输入补偿数据。”苏健说,“这些管路组成了动车组重要的‘神经系统’,但纯靠经验调总是有偏差。”

苏健想来想去,只有一个“笨办法”:他带着几名技术骨干,吃住在厂区,针对14类不同直径、22种不同弯曲半径的原料管,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利用生产之外的时间,经过近4500次试验,最终采集了12000多个数据,使弯管角度误差控制在0.1度,长度误差控制在1毫米,同时实现了互换性装配和批量生产。这种管路精确回弹补偿技术,攻破了高速动车组制动管路安装质量控制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

在高速动车组生产过程中,IC车3个制动模块属于单独组装,在动车组装配时需要将3个模块整体连接,装配时无法消除各种累积误差。为保证装车准确性,苏健通过工装改造和工艺优化,实现了模块装配的零调整、零误差、物料的零损耗,大大提高了工效。为了解决司机室空调冷凝管的焊点泄漏和空调系统抽真空保压试验时间过于漫长的问题,他对空调冷凝管进行了优化,改进抽真空保压工装,改造后,每列动车组节约成本6.5万元,共节约成本2834万元,生产效率提高2倍,并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创新之路永远不会停止,在一线工作中成长与进步,用努力和付出助力技能中国建设,这才是每一个技能人才的真实写照。”苏健说。

2012年,苏健金蓝领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经获得创新成果14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7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总结了优秀操作法120项,创造效益3600多万元,先后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15名,组织高技能人才编制标准作业指导书753项,建立了标准化的操作技术体系。

苏健表示:“中国高铁工人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奉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力量,更让世界认识了新时代飞速发展的中国。”

上一篇: 李姗姗
下一篇: 杨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