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N”功能定位的“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建设研究

作者: 刘丹 张森 刘澍

基于“1+N”功能定位的“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建设研究0

作者简介

刘丹(1988- ),女,河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博士研究生,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职业教育(石家庄,050024);张森(1962- ),男,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二语教学与实践,翻译教学;刘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22年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课题“‘中文+职业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国际中文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JRSJY-2022-1081),主持人:刘澍

摘 要 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增强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的重要举措,也是国际中文教育突破发展瓶颈的创新路径,更是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功能定位是基地实践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1+N”功能定位是指基地应以培养“中文+”国际职业人才为核心功能,兼具语言与文化传播、国际化职教资源开发、国际化职教师资培育以及国际化职业汉语能力考核与职业等级鉴定等功能。“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组织架构也要遵循“1+N”的模式特点,以人才培养部门为核心,同时建设国际化职教资源开发部门、国际化职教师资培育部门、国际化职业汉语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等级鉴定部门等。

关键词 “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功能定位;建设架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5-0064-07

“十四五”时期,国家进入产业升级、技术迭代的关键发展期,新型经济形态纷纷涌现,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显著提升。为持续推进建设职业教育高质量体系,国家强调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使其既能适应国内经济建设的需求,更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尽管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国际影响力仍有待提升。加强国内外职业院校与技术企业的产教融合,是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但语言不通、文化冲突等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走出国门、融入当地的主要因素。为此,国家提出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建设,以语言为桥梁,连通职业教育的国际化道路。“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的开展要依托具体平台,国际推广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2020年11月5日,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同建立全国首个“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实现融合创新和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增强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的重要举措

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要逐步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但现阶段,职业教育国际化存在重“引进”轻“输出”、国际化优质职教资源集聚度较低以及国际职教标准开发滞后等问题,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2]。而语言不通、文化冲突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脚步。为此,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业院校积极开展“中文+职业技能”项目,“引导职业学校与国(境)外优秀职业教育机构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标准研制、师生交流等合作项目,促进国内职业教育优秀成果海外推介”[3]。职业院校开始探索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创新“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拓展办学内涵,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提高院校自身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等。因此,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增强职业教育全球适应性的重要举措。

(二)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国际中文教育是由“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发展而来。从1950年清华大学成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开始,汉语教学与推广事业已走过70余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统计,全球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开展了中文教育项目,7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大学设立中文专业、院系,7.5万多所中小学校、华文学校、培训机构等开设中文课程[4]。但自2020年以来,受疫情及国际局势的影响,中文教学与推广面临着生源减少、部分孔子学院关停、线上教学效果不佳、海外师资缺口扩大、文化冲突加剧等诸多挑战,亟需寻求创新路径,突破发展瓶颈。而“中文+职业技能”的提出为国际中文教育走出困境提供了突破口。国家鼓励国内职业院校、教育机构、中资企业等参与语言推广事业,促进职业技能与国际中文教育“走出去”融合发展。通过技能学习和技术培训吸引更多的国外人才学习中文、了解中国,进而为国际中文教育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建设创造契机。因此,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三)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的重要倡议,而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是该倡议实施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也应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3%,但创造的经济总量仅占29%,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总体水平不高,不足以支撑中外企业合作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5]。2020年10月26日,语言中心主任马箭飞在“展翼丝路——‘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合作研讨会”上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践,一方面,沿线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好中国机遇,既想学习中文,又想掌握职业技能;另一方面,沿线中资企业普遍面临当地雇员中文能力不足、跨文化交际受限等难题[6],由此催生了构建“中文+职业技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迫切需求。所以,建设“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国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

二、“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内涵与特征

(一)“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内涵

目前,“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实践探索刚刚起步,政策文件和学界论述都尚未对基地的内涵与特征予以界定,这使得很多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名实不符、方向不明、定位不清、成效不佳等问题。而厘清基地内涵首先要明确何谓“汉语+”或“中文+”。

吴应辉、刘帅奇从三个层面对“汉语+”进行了界定:一是孔子学院在汉语教学之外,适当增设技术技能课程;二是类似国外留学的语言预科,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之前,先学习汉语,以汉语为工具掌握专业技能;三是将“汉语+”作为一种理念,鼓励孔子学院以汉语教学为基点,辐射当地相关行业,实现语言推广与服务经济融合式发展[7]。2019年12月9日,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长沙举行。大会首次设立“中文+职业技能”分论坛,此后,“中文+”逐渐成为更加通用的提法。但从内涵上看,“中文+”是从“大中文”的站位和国际化的视野对“汉语+”理念的丰富与拓展,二者并无矛盾之处。

结合国家文件、学术界对“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的相关论述以及“中文+”理念的内涵,本文将“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界定为:以“中文+”理念为指导,以中文教学为基础,以汉语语言与文化为纽带,辐射医药、金属、电子商务、交通、物流、计算机等多项技术技能领域,以促进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为宗旨,以培养既精通语言又熟练掌握相关技术技能的“中文+”复合型本土应用人才为核心目标,兼具语言文化教学与传播、技术技能培养、国际化职教资源开发、国际化职教师资培养以及国际化职业汉语能力考核与职业等级鉴定等多项功能的“产、学、研”一体化产教融合育人平台。

(二)“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特征

1.参与主体多元化

以往的教育教学基地或产学研合作基地,大多以某个职业院校为主导,与其他院校或企业进行一对一合作,参与主体相对单一。“中文+职业教育”国际推广基地的办学主体更加多元,主要表现在类型多元、性质多元、地域多元等方面。国内外相关政府部门、院校、培训评价组织、企业和技术研发中心等均可参与建设。职业院校负责牵头立项及基地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语合中心及相关政府部门参与指导筹建、审核项目、监管运行等;中外相关企业、行业协会、技术研发中心等参与国际化职教标准、课程体系、实践项目等的开发与更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及其他民间中文培训机构可以提供相应的中文教学资源;其他培训评价组织及第三方评估机构可参与基地的考核、监管等工作。

2.人才培养复合化

“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本质是职业院校深度参与的教育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是其核心目标。与单一的学术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不同,国际推广基地所培养的人才,首先要精通专业汉语知识,并能够熟练使用中文进行日常工作和交流,同时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是兼具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和素质素养的“中文+”复合型应用人才。

3.服务对象产业化

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机构不同,“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中文教学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生学语言是为了以中文为媒介,掌握相应的技术技能,成为能够为当地经济建设贡献力量的合格人才。在现代知识经济的语境下,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不同行业企业逐渐打破边际,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等。因此,“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虽然对接具体的合作企业,落脚于不同的行业领域,但往往辐射相关产业,由点及面,形成规模效应,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

4.发展定位国际化

“中文+职业教育”是国家为了提升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扩大国际影响力而提出的重要举措,因此,国际推广基地的发展定位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一校、一地、一国,而是面向国际。基地培养的对象以外国学生及技术人员为主,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师资培养、职业资格等级鉴定甚至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均要突破国别局限,符合国际标准,同时契合当地的人文背景、教育要求和经济发展需求等。只有站在国际化的视野上,才能保证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功能定位

“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功能反映了国家对基地的根本要求,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决定着基地能否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旨在探索推进专业标准、教学资源、国际化师资人才、职业汉语水平考试、国际化‘1+X’证书等方面创新发展,统筹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数字资源体系建设,实现海外本土化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8]。以此案例为依循,本文将“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功能定位为“1+N”模式,见图1。

(一)“1+N”之“1”:培养“中文+”复合型国际职业人才

“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的本质是一个教育平台,任何一种类型的教育,其核心功能都在于人才培养。但与其他教育组织不同,“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集跨学科性、融合性、共生性于一体的教育共同体,所培养的人才应同时具备复合型、应用型、本土型、友华型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建立在“中文+”这一底层逻辑之上。

1.复合型

“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是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跨界平台,兼具两种教育类型融合之后的新生功能,培养的人才应是突破单一技能局限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他们先要学习中文,再以中文为工具和媒介,通过基地开设的各类“中文+”课程和项目,学习相应的技术技能知识,并能熟练掌握各项技术实操技能;另一方面,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也要感知中华民族勤劳质朴、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在中国师傅的言传身教之下,成为兼具语言能力、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