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的价值方位、发展方向与行动方略
作者: 曹叔亮 王悠作者简介
曹叔亮(1978- ),男,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新时代职业院校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温州,325035);王悠(1990- ),女,温州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共同富裕背景下浙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浙社科办[2022]35号);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工程专项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路径研究”(WZYBSZD2
02102),主持人:曹叔亮
摘 要 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对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是有方向的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有灵魂的高质量本科职业大学、有坐标的内涵式本科职业大学、有特色的示范性本科职业大学、有引领的标杆式本科职业大学。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应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专业建设理念,推动办学模式改革,坚定特色发展道路,完善评价标准体系。
关键词 新型本科职业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建设;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8-0006-06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建设富有中国特色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大任务。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横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牵涉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对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9年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职业本科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样态,并将成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职业本科的突破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升级,又是高等教育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深化[1]。新型本科职业大学作为职业本科教育的主要承载机构,担负着引领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历史使命,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教育原理的视角审视,新型本科职业大学的“新型”主要体现为以下核心特征:在哲学理念方面,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在奉行实用主义哲学理念的同时融入了技术哲学的内在涵义;在教育属性方面,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涵盖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跨界教育、技术技能教育与复合型教育等多种属性在内的多元教育属性;在科学边界方面,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同步开展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故而拥有科学与技术的双重边界;在知识路径方面,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同时注重职业知识、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形成“三位一体”的职业教育知识观。确立新型本科职业大学的新型本科地位,厘清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的价值方位、发展方向与行动方略,有益于加强中国特色本科职业大学的理论供给。
一、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的价值方位
(一)宏观层面的价值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层面来看,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对于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价值。第一,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自21世纪初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始终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系统性问题:纵向缺乏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横向缺乏能够融通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教育机构。高等专科教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天花板,无法实现有效的纵向贯通;高职院校难以获得普通本科高校的教育地位,横向融通存在较大难度。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既打开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向上通道,又提供了与普通高等学校融通发展的渠道,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立交桥。新型本科职业大学作为新事物、新概念,具有完善职业教育类型体系、撬动高等教育变革的功能[2]。第二,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重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分别从政策与法律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但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社会认可度方面来看,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地位还并不稳固,亟需职业教育有新的重大改革。而新型本科职业大学作为职业教育的新生代表,有益于稳固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是贯通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对完善目前的“两轨并行,三类并存”的类型化建设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3]。第三,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是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理念需要新的发展路径,新的发展路径要求教育组织产生新的变革。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应运而生,其本身具有的多元教育属性涵盖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的范畴,在科学边界与知识路径方面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组织载体,成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观层面的价值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能够推动省域职业教育改革,完善省域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省域职教高考制度,提升省域职业教育质量。第一,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是构建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领头羊”。省域职业教育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以往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代表,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将代替示范性高职院校成为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领头羊”,引领省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第二,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是建立省域职教高考制度的“风向标”。在省域层面,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职教高考制度已经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但在服务需求方面仍然缺乏明确的指向,新型本科职业大学的人才培养需求可以作为省域职教高考制度的参照标准。基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特点,加快构建体现职教特色、满足学生上升需求的职教高考制度,即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职业本科院校的需求,采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考方式,为职业本科院校招收适合的学生[4]。第三,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是推进省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二十年来,经过示范校建设、优质校建设、重点校建设等多轮改革与发展,省域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走上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在当前建设省域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将成为省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可有力推动省域职业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微观层面的价值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微观层面来看,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能够带动职业院校发展,推动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进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第一,新型本科职业大学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样本。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院校都在探索适应本校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新型本科职业大学无疑将成为所有职业院校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其办学模式与发展路径为其他职业院校提供了成功经验与实践参考,从而带动全体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而且,成为新型大学不只是职业院校地位提升的需要,更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5]。第二,新型本科职业大学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探索前进道路。高职院校为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在理论上已经取得共识,而且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但如何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没有成熟的本土模式。在总结“3+2”“专升本”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借鉴国外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我国产业发展需求的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三,新型本科职业大学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寻求突破路径。新型本科职业大学的多元教育属性要求其更新专业建设理念,突破传统专业建设路径,结合自身双重科学边界特点,以融合职业知识、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职业教育知识观为指导,寻求适应自身发展实际的路径,为建设高质量的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新型本科职业大学的发展方向
(一)建设有方向的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
教育的政治性、民族性决定了职业本科院校要高举社会主义办学旗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又红又专和通专结合的人才[6]。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内涵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的具体办学目标。从政治方向来看,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必须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来看,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研发与社会服务职能,明确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为新时期建设技能型社会贡献智慧力量;从文化方向来看,高水平本科职业大学必须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工匠文化、行业文化等紧密结合,为促进职业教育的文化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二)建设有灵魂的高质量本科职业大学
专业群是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是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方式,是凝聚办学特色的重要途径[7]。因此,高水平专业群是建设高质量本科职业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新型本科职业大学要承担起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专业群建设的任务,带动中国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8]。专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建设高质量本科职业大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专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到专业发展方向与特色、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科技研发、校企合作等一系列问题,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创新多样化教学方法、加强技术研发与转化等,是高质量本科职业大学的必备要件与发展路径。
(三)建设有坐标的内涵式本科职业大学
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第一方阵,内涵式本科职业大学面临的是世界舞台、国际坐标、全球格局,在追赶与超越、借鉴与自主、跟跑与领跑的局势中,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在世界职业教育的舞台上,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场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皆以其鲜明的特色锁定了国际坐标,在职业教育的全球格局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想在世界职业教育的舞台上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在办学模式方面夯实基础、丰富内涵、凝练特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和“中国模式”。发出职业教育的中国声音,阐释职业教育的中国逻辑,构建职业教育的中国模式,新型本科职业大学任重而道远。只有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和高质量发展道路,才能在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中明确自己的国际坐标,才能在全球格局中占据领跑者的地位。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本科职业大学特性等方面的要素,持续进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性创新,使中国特色本科职业大学体系的制度底色越发显著,并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9]。
(四)建设有特色的示范性本科职业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这要求每一所职业本科院校在办学目标、教育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和以学生培养及就业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成果等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10]。中国特色本科职业大学要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充分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区域特色、行业特色、治理特色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建立符合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体系、课程标准体系与教学标准体系等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率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做好示范。在区域特色方面,新型本科职业大学要充分发挥好区域职业教育领头羊的作用,深入挖掘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社会特色与文化特色等,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名片效应。在行业特色方面,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应联合专业发展依托的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治理特色方面,新型本科职业大学应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的框架内,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内部治理体系与现代职业大学制度,做好职业教育治理文化的传播者。
(五)建设有引领的标杆式本科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