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作者: 梅辉 王建梁

新时代我国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0

作者简介

梅辉(1986- ),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武汉,430000);王建梁(1970- ),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比较教育,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2021GA091),主持人:万建国

摘 要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公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以民办高职升格为主、地域分布较广、规模稳步提升、类别设置多样是其呈现的主要特点;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招生需求旺盛、专业建设不断优化、产教融合形式多样、就业优势明显是其取得的主要成就;校内制度不完善、对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建设存在短板、科学研究水平不高、财政投入有待加强是其存在的主要困境。新时代我国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为:完善校内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学科建设范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加强科学研究、加大办学投入。

关键词 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主要困境;路径突破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8-0012-06

一、问题提出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本科教育。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早在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及“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目标作出进一步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并明确提出进一步打通“中职升入高职乃至本科职业教育”的通道。为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对本科层次学校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教学实施、学位授予等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12月30日,我国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已增加至35所,见表1。自试点以来,这些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探索,对于推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增强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已成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突破点和增长点[1]。但是,职业本科教育如何区别于职业专科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如何保持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基本属性,如何体现本科的基本内涵,如何彰显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特色,如何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等一系列问题,仍还未找到明确答案。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可以发现,与职业本科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多,但对于职业本科教育的定位、体系、标准、内涵、办学主体、发展路径等研究不深入[2][3][4],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现有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宏大叙事”的视角,从理论层面对职业本科教育发展的历程[5]、政策的演进[6]、概念的阐述[7]、内涵的厘清[8]、实践的进展[9]、模式的探索[10]等进行总结分析;第二,即使有微观的视角,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从师资队伍建设[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2]、科研服务与转化[13]等单一视角进行研究,且研究缺乏学理性和系统性,研究不深入。

基于此,本文以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为例,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情况进行研究,找到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推动我国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取得更大的改革成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自2014年国家正式启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先后有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成立,包括综合、工科、艺术、语言、财经等不同类型的高校,代表性较强,因此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样本。这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先后发布了本校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年)》(简称《年报》),对自身办学的发展概况进行整体呈现,可以作为研究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办学情况的切入点,因此《年报》提供了本研究的主要数据。《年报》检索来源为各学校官方网站。

(二)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试图以经验理论来界定分类的范畴和分析的单元,通过对词语、句子、段落进行内容解码,以分析文本内容所要表达的政策意义和政策时空转换[14][15],得出具有社会科学意义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一方面对《年报》中的定性信息进行识别归纳,并对其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另一方面,对《年报》中的定量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归类,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三、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建设特点

(一)以民办高职升格为主

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民办院校为22所,公办院校为13所,民办院校数量约为公办院校的1.7倍。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来源路径主要有3条:一是由高职(专科)院校经教育部批准直接“升格”为职业本科院校,此种模式最多,合计24所,其中民办21所,公办3所;二是由普通本科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与公办高职(专科)学校合并后转设为职业本科院校,共有9所;三是由独立学院直接转设为职业本科院校,有2所,见表1。

(二)地域分布较广

全国已有21个省份(占比67.6%)建有职业本科院校,其中,江西、山东、河北和广东各省分别建有3所。尽管黑龙江、安徽、北京、天津、内蒙古、湖北、云南、西藏、青海、宁夏10个省份还未建有职业本科院校,但通过查阅各省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可以发现上述省份也在积极筹备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工作。此外,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有超过40%的学校位于地市级城市,超过20%的学校位于县域地区,整体上看,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分布覆盖全国七大地区,分布较为合理。

(三)规模稳步提升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按照“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总基调和总要求,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条件及程序,要求对照设置标准、围绕学校特色,成熟一个设置一个,避免“大而全”,坚决防止“一哄而上”。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2019年教育部批复成立了15所,2020年批复成立6所,2021年批复成立11所,2023年批复成立3所。从教育部批复成立的速度来看,与“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总基调和总要求相符合,体现了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决心。

(四)类别设置多样

建设职业本科院校既是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结构优化的需要,也是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愿望的客观需求,从这一点上看,必然要求职业本科院校设置类别多样。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中,综合类院校有9所,艺术类、医药类各2所,语言类、农林类、财经类学校各1所,基本涵盖理工、综合、艺术、医药、农林、财经、语言等全部学校和专业类别。从试点学校专业设置来看,职业本科19个专业大类中已开展试点的专业大类有16个;90个职业本科专业类中已开展试点的专业类有38个,占职业本科专业类总数的42.22%。

四、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建设进展

(一)制度体系逐步形成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是职业本科试点开局起步的第一份指导性文件。《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明确了职业本科学校设置的基本条件和量化评估指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细化了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条件、要求、流程、监督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将职业本科专业分为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和247个专业,推动了职业本科专业设置目录的完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对职业本科招生规模进行了量化。《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正式将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体系。综上,我国职业本科制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为职业本科试点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招生需求旺盛

职业教育之所以成为与普通教育并轨的类型教育,招生是其根本体现。从招生情况来看,2022年职业本科院校招生7.63万人,比2021年多招了3.49万人,增长了84.39%[16];2023年职业本科院校招生8.99万人,比上年增长17.82%[17]。此外,从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录取分数来看,基本在各省本科批录取控制线上下。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2022年该校本科招生人数首次突破5000人,录取分数线超过了江苏省内所有民办本科高校;同时,该校实现了首次在省外招收本科生,招生人数为816人,侧面验证了职业本科招生需求旺盛。

(三)专业建设不断优化

由《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2年)可知,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273个专业。由《年报》可以看出,各试点院校皆能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优化本科专业。2022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设置职教本科专业14个,2023年新增7个,目前已经形成以装备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为主干,以制造装备设计、管理服务、贸易流通为支撑的一系列专业群。2023年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首次新增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2024年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新设数控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6个职业本科专业,皆说明职业本科院校高度重视自身专业设置的优化。

(四)产教融合形式多样

通过分析《年报》可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各职业本科院校开展试点的重要内容和主攻方向,皆将其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职业本科院校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模式,不断加强制度保障和完善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以“城市—行业—企业—学校”为纽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格局。例如,广东科技职业技术大学实施“三个一工程”,即每个专业群建设1个校企共建的高水平产业学院,每个专业深耕1个以上产教融合项目,每门专业核心课程有“1+N”个校企合作内容;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集聚和整合重庆及周边地区职业教育和产业资源,构建职业教育集团,统筹资源,推进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形成产教融合新业态。

(五)就业优势明显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参照。从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毕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就业质量较高,就业优势明显。2022年6月,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9220人获颁职业本科学士学位,平均就业率为87.07%,高出全国本科学校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该校2022年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率为90.25%,人均收到2个企业录取通知,且平均年薪超过9万元,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五、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建设困境

(一)校内制度不完善

学校制度建设是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加强制度建设也是保障学校建设规范化、自主性发展的需要。全国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皆是以独立学院、高职(专科)学校为基础升格、合并或转设而来,但其办学定位与独立学院、高职(专科)学校大不相同,这决定着这些学校需要对已有的校内各项制度进行改革,以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和要求。纵观3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的制度建设,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校依然沿袭原有的制度设计,与职教本科建设相关的规划方案、管理机构、体系架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皆需要进一步明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