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视导的主要内涵、产生逻辑及实践路向

作者: 刘芳 吉标

作者简介

刘芳(1996- ),女,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济南,250014);吉标(1976- ),男,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 课程视导是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旨在对学校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课程运行环节的全方位视察、评估和指导,从而推动学校课程持续发展。课程视导是涵盖课程系统的全面性视导、面向课程建设的过程性视导、指向课程改进的发展性视导、优化课程治理的民主化视导。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课程视导的理念构想与实践探索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吁求和全新路向。为健全学校自我督导体系、增强课程体系适应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开展课程视导。对此,高职院校需要秉承“自主发展、循证治理”的视导理念,构筑“产教融合、动态循环”的视导机制,建立“政校行企、多元共治”的视导组织,以此推动学校教育治理改革创新,回应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治理诉求。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课程视导;教育督导;教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8-0028-06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向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支撑,也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擘画了新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作为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途径,课程视导是确保高职院校课程顺利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举。科学有效的课程视导可以及时诊断学校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导学校课程建设朝着理想方向前进,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创新。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育督导多以教学督导为重点,主要聚焦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质量,缺乏对教学实施环节之外的课程运行环节的整体关注。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教育督导的重心应从教学督导走向课程视导,这不仅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全新路向。尽管目前课程视导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尚未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但作为一个新的课程议题值得深入探究,以此不断推动学校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视导的意涵

课程视导是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是由学校自主开展的围绕课程运行全过程的内部督导工作。其中,“视”即视察,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深入视察学校课程的整体运行,掌握学校课程发展的实际状况;“导”即指导,是根据视察的结果,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精确诊断课程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的科学指导以推动课程发展。一般而言,课程视导是指对学校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整体运行环节的全方位视察、评估和指导,从而发现学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学校课程发展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课程视导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涵盖课程系统、面向课程建设、指向课程改进和优化课程治理的现代化视导。

(一)高职院校课程视导是涵盖课程系统的全面性视导

课程系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课程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系统具有不可控制性,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者所预想的方向有条不紊地运行,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因而需要对课程系统进行调整和控制[1]。

课程视导是调整和控制课程系统的有效手段,可以全面视导课程系统运行的诸要素,实现对课程系统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就高职院校复杂的课程系统而言,课程视导是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教材管理办法,采取合理的视导手段对学校课程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重要方面展开视察、评估和指导。当前,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较为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往往将课程视导窄化为教学督导,偏向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和指导,缺乏对课程系统中其他运行要素的视导。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来看,课程是目的,教学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课程一经实施,也就进入了教学领域[2];教学是以课程为基本依据而展开的,“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3]。因此,教学督导实质上仅涉及课程视导中课程实施环节的访视和指导,而课程系统中其他环节处于无监控状态。相较于教学督导,课程视导不仅关注教学实施环节,更注重全面视察、评估和指导课程系统的整体运行概况,打破了将视导关注点囿于单一教学环节的局面。可以说,课程视导是对传统教学督导的延伸与优化。

(二)高职院校课程视导是面向课程建设的过程性视导

课程建设是协同多元主体力量,整合多方课程资源,统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是课程建设[4],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课程视导是面向课程建设的过程性视导,能够对课程建设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省察,在育人目标引领下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性、现实性、科学性、伦理性与延展性[5]。

在课程视导过程中,视导人员以课堂观察、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课程建设诸环节进行过程性视察、评估和指导。这种过程性视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课程规划环节,视导人员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学校育人目标对课程方案、专业建设和教材编写等进行合理性视导,视察其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一环节的视导目的在于以视导团队的专业力量引导课程管理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策,科学规划课程方案和专业建设,合理选用专业教材,为顺利推进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课程实施环节,视导者通过考察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否规范、课程目标是否达成、课程内容是否合理等,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访视和指导,从而消减课程理想和课程现实之间的课程落差[6]。三是在课程评价环节,视导者主要视察课程评价是否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以及贴合市场需求,确保课程以就业为导向,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三)高职院校课程视导是指向课程改进的发展性视导

学校课程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课程视导是指向课程持续改进的发展性视导,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适应性,提高课程育人质量。随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有学者指出人们希望新的教育督导能对学校教育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建议[7]。与教育督导相比,课程视导旨在通过视察和评估来诊断学校内部课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从而推动课程不断优化、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教育督导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目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由教育督导部门依法实施的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活动[8]。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督导,强调对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情况和相关教育政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和指导。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侧重“督学”而非“督政”,注重“指导”而非“检查”,重视监测的同时提出改善建议,强调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9]。与教育督导不同,课程视导突破传统的行政权威倾向,强调以促进课程改进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多元诊断、科学指导和服务改进的功能,及时诊断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专业的改进建议。基于此,高职院校课程视导不是传统教育督导中的“鉴定性评估”,也不是对其共同标准和规范的简单否定或一味摒弃,而是基于基本的督导规范对现有教育督导内容的完善,是一种指向学校课程改进的“诊断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是高职院校自主改进课程的助推器,能够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促进课程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对学校督导评价的目的上,要从‘验证’‘选拔’‘分等’转变为更注重‘改进’‘推动’,从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干预学校转变为更注重参与学校发展”[10]。

(四)高职院校课程视导是优化课程治理的民主化视导

课程治理是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全面优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课程视导是优化课程治理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整合政校行企多方课程资源,凝聚多元主体育人合力,提高学校课程治理水平。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注重课程管理,而非课程治理;强调课程督导,而非课程视导,导致学校课程治理水平不高。课程督导与课程视导相互关联,但也各有侧重:课程督导注重自上而下的监督与指导,侧重对学校课程行政管理情况的考察、评估和指导;课程视导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和视导过程的民主化,重视吸纳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课程专家、学校课程管理团队和一线教师等多元力量,开展协商对话和课程审议,提高视导实效[11]。

相比较而言,课程视导是新时代优化课程治理的重要方式,侧重对学校课程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民主化视察和指导,倡导服务改进的视导理念、多元共治的视导主体、民主平等的视导氛围,彰显了协同共治和民主善治的现代治理逻辑。这种指向优化课程治理的民主化视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课程视导通过优化课程内部治理结构,助力高职院校课程治理体系现代化。在课程视导过程中,视导者在深入了解院校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课程运行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课程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行业企业、课程专家、课程管理者、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协同育人的课程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课程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课程视导通过对课程实施的民主化视察和指导,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高职院校而言,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视导的新关注点。视导人员以专业引领赋能教师发展,通过共商课程计划、优化课程设计、协助课程实施等方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支持,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治理能力,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治理由“他治”转向“自治”,以“共治”达成“善治”。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视导的产生逻辑

(一)健全高职院校自我督导体系的现实之需

高职院校自我督导体系是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自主建立的常态化教育教学督导体系。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构建系统完善的自我督导体系是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督导体系的必然要求。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指导学校建立自我督导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12]。现阶段,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督导体系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亟待深入探索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自我督导体系,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课程视导作为职业教育督导改革深化的创新之举,是健全高职院校自我督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健全职业院校教育督导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课程视导对完善高职院校自我教育督导体系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拓展学校内部督导范围,弥补高职院校对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环节的督导不到位或缺位;二是加强学校课程质量的评估监测,持续完善课程质量的自我督导评估机制,推动课程质量督导评估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三是完善学校课程视导评估标准,确立各类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课程实施管理细则,全面夯实学校内部自我督导体系,不断助力高职院校教育督导改革创新。有鉴于此,面对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亟需建立以课程视导为核心的自我督导体系,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治理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

(二)增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适应性的应然之策

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增强课程体系适应性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迭代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需要以前瞻意识构建适应性的课程体系,以顺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然而,以往的职业教育督导中,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督导视为一种强化教育行政管理的手段,过于强调督导的监督和评估职能,弱化改进和发展职能,这导致多数学校不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只关注“有没有”课程体系,而忽略了课程体系的适应性问题。课程视导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突破方向,可以通过有效的视察、评估和指导,增强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的适应度,提升学校课程育人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