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布局·破局:中职生升学问题刍议

作者: 李娟

困局·布局·破局:中职生升学问题刍议0

摘 要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中职生升学政策经历了严格限制、小幅提高、适度放开和快速增长四个阶段;当前中职生存在升学路径狭窄、本科录取率低、报考受限等困局,解决中职生升学困局要通过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使命、确立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并重”培养目标和“三融”培养路径来规划布局,各级政府要强化政策支持,量身打造中职生职教高考制度、统筹确定中职生招生计划、构建多样中职生录取制度等;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研究型大学等本科院校要勇于担当,为中职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中职学校要练好内功来破解中职生升学问题。

关键词 中职生升学;教育公平;职教高考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2-0038-07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虽然我国区域之间发展条件有差异,但在机会公平上不能有差别,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1],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和理想目标[2]。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来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生)的教育公平问题。中职生与普通高中学生(以下简称普高生)是中等教育阶段同等重要的两类群体,但中职生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保障其公平地享受高等教育权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生升学政策发展历程

关于中职生的升学政策,零散地出现在我国教育政策中。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中职生升学政策大致经历了严格限制、小幅提高、适度放开和快速增长四个阶段。

(一)严格限制阶段(1985-1995年)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明确高职院校的三类招生对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但在1987年3月24日,国家教委在《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中指出,采取“对口升学、单考单招”的升学政策,并限制升学人数为毕业生总人数的1%。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国家虽然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却严格限制中职生的升学比例,并不鼓励中职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而是鼓励直接就业,再次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

(二)小幅提高阶段(1996-2010年)

1996年5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其第十二条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的提出为中职生升学提供了政策法律支持,不再严格限制中职生升学。但这一阶段,中职生的升学比例也仅是小幅提高。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指出: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步伐,探索多种招生方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中有一定比例(3%左右)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2006年1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关于编报2006年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指出:规范现行的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工作,各地安排高职院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的规模不得超过当年本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的5%。2007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各类招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各类招生计划安排。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计划不超过当年应届中职毕业生的5%,并纳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规模。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中职生的招生比例由原来的1%以内提高到3%左右,再到5%以内。

(三)适度放开阶段(2010-2018年)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纲要》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2013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2016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统筹应往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职人员、接受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初中毕业生等各类生源入学需要,合理安排各种考试招生形式的普通高职(专科)招生计划,全部纳入统一管理。到2017年,使分类考试录取成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的主渠道,并适度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

(四)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提高生源质量,为中职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为贯彻落实高职扩招精神,同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通知指出:“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允许符合高考报名条件的往届中职毕业生参加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这意味着,中职生的升学大门被完全打开了,中职生升学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

二、中职生升学困局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成败的解释不外乎四个因素,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前两者被视作个人内部因素,后两者被视作外部环境因素[3]。升学空间的大小、升学质量的高低和升学途径的多少对中职生来说是升学的外部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生的发展前景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中职生而言,顺畅的高层次入学通道不但可以促进中职生的个性发展,为中职生提供核心竞争力,还能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持。目前,中职生与普高生在升学空间、质量和途径上却有天壤之别。

(一)升学路径狭窄,限制了中职生高质量发展

由于普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正统”地位,普高生的上升空间广阔通畅,途径已臻完善。资料显示,普高生升入大学除了普通高考,还有单独招生。就普通高考来说,其招生方式多样,如三大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保送生、军校生、公安院校招生、航海类专业招生、民航招飞、公费(免费)师范生等十几种入学方式。以河南省为例,2023年河南省三大专项计划录取人数突破万人,但这些具有高度社会认可度的升学路径均与中职生无关。

目前,中职生的升学路径主要有对口升学、高职单招和技能选拔人才免试招生,虽有途径,却相当狭窄。如技能选拔人才免试招生主要招收获得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奖项的中职生,因免试条件高,符合免试要求的人数非常少。据统计,2018年至2023年,河南省每年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的中职学生不足200人①,且免试入学的学校都是专科学校,剥夺了这些优秀的中职生通过免试进入本科高校的机会,限制了中职生的高质量发展。

(二)本科录取受限,降低了中职生学习积极性

前景理论告诉人们在面对潜在收益和损失时,是如何决策的;个体在面对收益时表现出风险回避的倾向,在面对损失时显示出风险追求的倾向[4]。中职生未来有升入高职专科和本科高校的前景,但是,中职生升入本科高校需要付出较大的学习成本,当这种成本与将来的收益还不相匹配的时候,中职生就选择较低的目标去考取高职专科,以回避考不上本科高校付出较大成本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学习预期和积极性。

1.中职生的本科录取率低

因教育政策的严格限制,导致中职生的升学比例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虽有提高,但与普高生的升学比例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中职生升入本科就读的比例极低,大大降低了其学习预期。调研显示,中职生具有很强的升学意愿,且以本科为主要期望学历,中职生的自我学历期望中,本科占比达到47.96%,其次分别为大专(29.07%)、研究生(17.10%)和中专(5.87%);有54.73%和54.60%的父亲和母亲希望自己的子女未来能够获得本科学历,这与中职生的自我学历期望一致[5]。由此推断,接近2/3的中职生有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期望,相对而言,中职生升入本科高校的比例极低。据统计,2022年,河南省普通高考报考人数约960000人,中职对口高考报考人数约20000人,而普通高考本科录取320382人,中职对口高考本科计划录取3045人,经粗略计算,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约是中职对口高考录取率的20倍②。

2.中职生报考本科受限

人们普遍认为中职生不是“学习那块料”,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对中职生存在较大偏见,在升学报考本科的学校、专业、地域上,对中职生有更多限制。

第一,中职生报考学校有限制。中职生升学质量的高低、升学积极性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可报考学校社会声望的高低。一般来说,本科学校的社会声望较高。单独招生的招生主体是由省教育厅审核确定,涵盖本省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和极少数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对口招生分为本科对口招生和专科对口招生两个层次,专科对口招生涵盖省内所有高职高专院校和少量本科高校。据统计,河南省2019-2023年具有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均为57所,而参与本科对口招生的本科高校在12~15所之间徘徊,约占本科高校总数的1/4,且参与招生的高校中约1/2为民办本科学校,见图1。众所周知,民办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投入等方面不及公办学校,而且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看似为了选拔优秀的中职生进入本科学校学习,但从招生主体的数量和办学质量上就可以看出中职生面对着升学机会的不公平。

第二,中职生报考专业有限制。关于专业,中职生并没有过多的选择机会。从进入中职学校开始,他们就已经选择了专业,进行了分流,即使升入高一级学校,也只是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的细化、原有专业大类下的再选择。参与对口招生的高校会限定专业,如河南省近几年基本确定了种植类、养殖类、计算机类和财经类等21个专业大类,根据行业特征和各招生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专业和数量上每年会有少许调整。仔细分析河南省历年给定的专业大类可以发现,很多给定的专业大类与中等职业教育的19个专业大类的重合度低。很多在中职设立的专业,在对口招生专业中无对应,致使中职生失去了参加对口高考并继续深造的机会。2019-2023年,河南省每年本科对口招生的高校所提供的专业在65个左右,专科对口招生的高校所提供的专业在175个左右。参与招生的本专科高校从给定的专业大类中结合本校实际选出一些专业对口招收中职生,因为专业大类的限制,中职生选择原攻读专业继续深造的权利被剥夺。另外,有少部分本科院校面向中职生招生,看似中职生有机会进入本科院校的本科专业学习,但实际上这些对口招生的本科高校尤其是公办本科高校,仅是个别专业,并不是所有的本科专业都招收中职生。如图2所示,2022年和2023年,中职生认可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类、财经类、医科类、汽车类等均未面向中职学校招生;而在养殖类、种植类、烹饪类、学前教育类、旅游管理类等当前中职生不太喜爱的专业上投放的招生计划较多。同时,在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中,21个专业大类,有13个专业大类招生总数还不到100人,对于河南每年约50万的中职毕业生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本科升学的吸引力极小,再加上学校招生计划的随意减少、取消,大大降低了中职生的升学积极性。

图2 河南省2022-2023年各专业大类本科对口招生计划

注: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公布2022、2023年本科对口招生计划数据整理所得。

需要说明的是,在单独招生中,中职生在专业选择上存在隐性和显性的限制。参加单独招生的院校,在本校开设专业范围内自主确定单招专业,而这些院校几乎不会拿出自己的特色优质专业去招收中职生,这是一种隐性的专业限制。还有一些政策上的显性限制。如河南省的相关政策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不允许安排医学、教育、公安、司法等国控专业以及医学美容技术、呼吸治疗技术专业入选单招专业[6]。中职生在报考专业时不仅要考虑学校因素还需要考虑专业因素,两者交叉结合才能选出心仪的专业,这大大挫伤了中职生的升学积极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