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
作者: 廖海 沈阳 曹哲摘 要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在: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利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不完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职业教育发展潜力挖掘不够等问题。对此,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构建优质公平的职业教育体系新格局;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纵深改革,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 职业教育;教育强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6-0021-07
一、问题提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并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1]。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并提出2035年建成的战略目标。建设教育强国具有丰富内涵,其主要形式包括建设一个具有强大人才培养能力和教育综合能力的国家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即实现内在的“教育强”[2];另一种则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即通过内在的“教育强”推动外在的“国强”,乃至“世界强”[3]。教育强国是指教育制度体系、教育基础条件、教育培养质量、教育综合实力、教育服务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均突出的国家。建设教育强国的实质是通过教育现代化促进国家能力的跃升,使国家跻身世界强国。基于教育强国建设对于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求以及国外教育强国的建设经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总结了教育强国的评价维度,主要包含教育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四个方面[4]。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各级各类教育需要齐协力、共发展,尤其是作为教育类型短板的职业教育,更要积极响应、主动担当。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7085所,在校生1298.46万人;高职(专科)学校1547所,招生555.07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招生8.99万人[5]。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赋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6],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繁荣,与教育强国建设在逻辑上具有内在耦合性。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以优化整体教育质量水平,发展职业教育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激发教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试根据上述维度剖析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的价值意蕴,分析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对策建议。
二、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价值意蕴
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我国职业教育肩负重任、大有可为。
(一)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是根本途径和基本前提。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提出未来的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7]的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生产者通过生产而改造自身,形成新的观念和交往方式,从而炼出新的品格,这种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式,并且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同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细化了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认识,他提出:“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成为需要而作准备的历史”[8],这种“准备”则是培养人对于社会和自然界全面且科学的认知,这种认知包含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而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塑造和培育受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对象目标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每一个人。因此,获得受教育的均等机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即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并不是每个人接受相同类型、相同时长、相同层次的教育,而是在教育资源、教育机会、教育政策上获得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职业教育作用重大、意义非凡。相较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正义性[9]。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其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背景没有过多的严格要求,是一种无差别的教育,具有更强的包容性,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如对于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的人群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基本教育保障;对于没有或较少接受学校教育的人群而言,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技术培训等形式为其提供知识和技能。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群都能够在职业教育中接受教育,尤其是身体残疾或智力障碍者、生活条件困难者或生长在落后偏远地区的社会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对他们而言不是普通的补偿教育,更是让他们公平地接受教育、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重要机会。2022年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全国职业学校农村户籍人数占比70%以上,千万家庭通过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此外,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唯学历”的社会认识,形成多元化学习的社会形态,培养德技兼备的劳动者,真正是一种“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教育。
(二)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优化教育结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活力因素。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条提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各级职业院校1.12万所,在校生数约3000万人。2023年,全国3074所高等学校中,职业院校(含本科)共1607所,占比52.3%,院校数量规模超过普通本科。就教育内涵而言,高质量教育体系强调的是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是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着力点,亟需大量优质技能人力资本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专业支持,同时我国参与国际竞争需要依靠完备的产业链,而完备的产业链离不开各级各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支持,通过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以建设技能型社会能够从根源上解决将劳动力存量置换为优质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10]。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拓宽职普融通渠道、优化教育结构、补齐教育强国短板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1]全面均衡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一个合理、优质的教育结构可以推动教育质量整体发展。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性人才都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所急需的人才类型。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起点和特征的职普融通能够深度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向互动和有序流动,既能使普通教育的知识优势和科学特征辐射到职业教育,又能让职业教育的技术专长和技能亮点融入普通教育,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局面,对于提高教育灵活度、适应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力具有长足影响。
(三)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核心在“富裕”,要想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强,解决增量问题,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人民群众对于物质产品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品质化、生态化等新样态,需求侧变化决定着供给侧变化,只有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悄然发生,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转向东南亚、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和国家,这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持续保持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间的比较优势。
产业链与教育链之间的需求整合, 是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社会价值[12]。过去,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虽然长居高位,但增长模式大多呈粗放式、不可持续特征。要实现高质量、精细化、可持续的增长离不开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升。全要素指影响经济增长的所有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知识、技术、制度、人力等要素,职业教育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尤其是人力资本具有关键驱动作用。首先,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者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者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22年,职业教育共设置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其次,职业教育能够通过向再就业人员、复员军人等特殊群体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培训,降低其因技能不足而导致的就业降级和失业问题。同时,发展职业教育能够大力促进农民的收入。共同富裕的重点、难点、堵点就在农村,据统计,职业院校70%以上的生源来自于农村[13]。农村聚集着中国大部分低收入群体,职业院校通过技能培训能够培养大批职业农民,扩宽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消除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绝对数量,扩大中产群体规模和构建“橄榄形”的健康收入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再次,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已经表现为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对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庞大,职业教育能够结合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需求,进行技能创新和服务团队的培养,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高效链接人才链和产业链,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产业高质量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三、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现实困境
距离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11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从职业院校发展实际来看,目前职业教育在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方面还面临一系列困境。
(一)以类型教育为根本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尚有缺陷
一是职业教育吸引力较低。我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的传统等级观念在民众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仍占据民众的心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常常依据学历学位、职称等级来选拔人才,导致许多技术工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这种一味追求高学历的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导致技术工人在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的情况下,得到的劳动报酬少、社会地位低,从事技术工种便成为人们“走投无路”的选择,导致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二是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差异化现象严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公办强民办弱”的态势。以部分地区为例,东部地区的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2020年度中等职业学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经费分别为71693.45元、62184.53元、20377.74元,较上一年增长0.95%、2.77%、2.54%;中西部地区的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的经费分别是9937.74元、10722.40元、9053.86元,较上一年分别提高-2.89%、-6.32%、2.35%[14]。东部地区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在区域间存在着巨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