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样态与策略选择
作者: 秦程现 任永波
摘 要 在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五金”建设成为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五金”建设中,专业是基本单元,课程是核心要素,师资是根本保障,基地是实践平台,教材是主要载体。以“目标定位—组织实施—运行机制”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五金”建设存在定位不清、组织实施乏力、运行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加快“五金”建设应从如下方面推进:明确定位、强化资源供给和优化绩效管理打造“金专业”;科学设计、加强组织实施与建设制度保障打造“金课程”;强化信念、夯实知识能力和加大激励机制打造“金教师”;科学规划、实现转型发展和优化运营管理打造“金基地”;对接标准、加大资源供给和评价体系支撑打造“金教材”。
关键词 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五金建设”;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37-08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将建设教育强国摆在首要位置,赋予教育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从教育与国家的关系来看,教育已成为一国战略必争和决定兴衰存亡的关键要素;从教育规模来看,我国教育体量大但不均衡,亟须补短板锻长板;从教育体系自身构建来看,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机制性重建势在必行。从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和民生属性来看,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类教育的生命线,亟须将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和人才的需求,内嵌转化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与内容,通过建设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在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上连“龙头”高等教育,下接“基点”基础教育,是教育中间的“腰”,只有腰直才能抬头挺胸站稳。“金专业、金课程、金教师、金基地、金教材”(以下简称“五金”)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基建[2]。职业院校唯有加强“五金”建设,夯实基础,苦练内功,才能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像“铜腰”一样的中坚力量,实现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基本动因
职业教育是一种复杂的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以技能为中心来培育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教育,具有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特征。从职业性特征来看,职业教育旨在通过服务产业发展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从社会性特征来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求必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从实践性特征来看,职业教育要以高质量发展来促进教育功能实现。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彰显类型教育定位、学校高质量发展等因素,为开展“五金”建设提供了驱动力。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倒逼职业教育深化“五金”建设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的要素,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任何新的生产能力,只要不是已知传统生产力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3]。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在引发劳动力市场分工的同时,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职业教育作为技术创新、知识技能传递与推广应用的社会活动,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一是新质生产力通过重塑劳动力市场的分工,倒逼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育人体系、教学方式与内容、治理体系等方面发生变革;二是职业教育通过系统性变革促进劳动力再生产、知识再生产和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要素支撑[4]。因此,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度,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开展“五金”建设的外在驱动力。
(二)彰显类型教育定位需要职业教育深化“五金”建设
从类型学视角来看,任何事物的类型最先都是社会的类型,凝结着复杂的社会关系[5]。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任何其他教育类型所不能替代的;类型特征彰显了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要求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分析可知,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升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五金”建设是关键举措,即以区域产业布局对接学校专业设置打造“金专业”,以职业标准对接课程内容打造“金课程”,以企业生产对接教师实践打造“金教师”,以真实工作场景对接学校实习实训打造“金基地”,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能力要求对接教材建设打造“金教材”,从而提升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三)学校高质量发展亟须职业教育深化“五金”建设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可知,社会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类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加大生产规模等形式来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技术革新、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来实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向提质培优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提升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能力来促进教育功能的实现。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类型教育属性出发,依据行业产业发展规律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多措并举将学校打造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赛道[6]。“五金”建设是打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基建”,无论是专业建设,还是课程、基地、教师、教材建设,均关涉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成效。可见,深化“五金”建设改革,已成为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
专业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学科分类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开设的,以特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基本教育组织形式,体现了类型教育的内在价值。“金专业”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一是服务水平高。契合区域产业布局和市场需求,在服务学生全面发展、高质量就业创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持续发力。二是示范引领作用强。结合实践对外输出专业建设理念、典型案例、理论与模式,能为专业改革提供智慧与方案。三是教学名师云集。专职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高造诣,由身怀绝技绝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担任兼职教师,“双师”团队可胜任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工作。四是专业建设成果丰硕。在各类技能竞赛中成绩显著,在实践中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成果转化率高且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五是社会评价好。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资水平、工作满意度等指标较好,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金课程: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
从课程论视角分析,课程是对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与设计[7],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金课”是高质量高水平课程的统称,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跨界性。坚持产科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任务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接。二是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行动能力。三是规律性。课程设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内容选择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一定实用性、前沿性和挑战性,考核评价科学有效,有利于激发学生主观能动的自我实现过程。四是创新性。聚焦企业岗位需求,及时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以下简称“四新”)引入课程之中;课程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彰显区域特色。
(三)金教师: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是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金教师”就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主要体现在四个维度:一是政治素养要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觉坚定“心中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教育站位要高。把握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秉承师德师风为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在人才培养中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三是国际视野要宽。密切关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及时引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四是“五术”要精湛。坚持知行合一,精于“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8]。
(四)金基地: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金基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定位,彰显类型特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重点面向先进制造业等人才紧缺领域,统筹多种资源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多元共建,实现产教融合。吸引多元主体共建实训基地,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实现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三是资源开放共享,注重绩效。注重校际、校企、区域之间的互惠合作,实现人才、资金、设备和技术的开放共享;人员结构合理、岗位职责明确、绩效考核规范有效,能实现资源的自我保值增值[9]。
(五)金教材: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
职业院校教材指课堂和实习实训使用的教学用书,以及与之配套的音视频资源和图册等[10],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金教材”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正确方向。贯彻党和国家意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国大地、站稳中国立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坚持类型教育特征。教材内容紧扣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技术变革趋势和社会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和岗位(群)能力标准,注重发挥行业企业和教科研机构的参与作用。三是助力人才培养质量。遵循教材建设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或典型任务为载体,体现“四新”要求,反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满足不同学习方式需求。四是内容形式与时俱进。内容编排科学合理、梯度明晰,配套资源丰富,呈现形式灵活,信息技术应用适当,技术规范符合国家要求,内容突出权威性、前沿性和原创性。
三、研究设计
从方法论视角来看,扎根理论是运用系统化程序,秉承建构主义本体论和相对主义认识论原则,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提炼,自下而上建构实质理论的定性研究方法,适合解释有关社会现象的形成机理。本文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针对职业院校“五金”建设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具体举措等问题域开展深度访谈,采用Nvivo12.0软件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通过归纳抽象出新的概念,生成“五金”建设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以此探寻“五金”建设现实样态。
(一)样本选取
研究遵循目的性随机抽样原则,选取具有教学管理或专业建设经验的教师代表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本次访谈的职业院校共14所,访谈对象选取了31人,包括6所“双高计划”院校的16名教师(教务处长1人、教务副处长4人、系主任3人、教学主任8人)、4所“非双高计划”院校的8名教师(教务副处长3人、系主任3人、教学主任2人)和4所中职学校的7名专业带头人。
(二)资料编码
首先,对访谈材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析出具有意义的子范畴或初始概念。其次,分别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进行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依次得出不同的主范畴,并划分主范畴与对应子范畴之间的关系,见表1~5。最后,邀请4名教师开展两轮专家征询,完成理论饱和度检验。
(三)模型构建
“五金”建设是众多因素影响下的复杂非线性过程,根据词频分析结果,“定位”“规划”“资源”“实施”“评价”“机制”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可以看出,“五金”建设困境因素应该体现在建设目标定位、内外部资源支撑、保障机制、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借鉴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从目标定位、组织实施、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用以剖析“五金”建设困境的背后逻辑及形成机理。其中,“目标定位”涵盖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计定位、教师职业定位、基地规划投入、教材目标要求5个主范畴;“组织实施”涵盖资源支撑、建设效能、实施效能等10个主范畴;“运行机制”涵盖评价机制、建设制度、保障机制5个主范畴。目标定位、组织实施和运行机制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三元交互关系,影响着不同主体的建设效能,具体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四、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现实样态
在“目标定位—组织实施—运行机制”分析框架基础上,聚焦“五金”建设困境编码的三个维度20个指标内容,剖析“五金”建设的现实样态,以期为“五金”建设的策略选择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