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贯通培养的突破点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长学制技术技能人培养。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提出,“支持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培养”。作
人才贯通培养专题 | 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摘 要 中高职贯通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历经多年传承和演进,职业教育贯通培养已形成中高职贯通模式、中本贯通模式和高本贯通模式等多元样态,在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人才贯通培养专题 | 一般系统论视域下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要素特征、问题检视与实践路径 摘 要 基于一般系统论,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包括管理层、协同层、执行层与评估等子系统,呈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及目的性等基本特征。当前职业教育贯通人才培养中存在贯通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性不强、贯通人才
人才贯通培养专题 |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价值、困境与路径 摘 要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表现出培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推
办学与管理 |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 深化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着力点。以共生理论为分析框架,剖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为校企作为共生单元的两类主体之间能量交互不匹配、产教融合政策对企业的支持力和
办学与管理 | 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驱动要素、构建逻辑和实施路径 摘 要 作为一种全科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一种自主赋权的班级管理模式,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调动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坚持
办学与管理 | 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软实力,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的表现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新一轮
课程与教学 | 职业教育“五金”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样态与策略选择 摘 要 在实现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五金”建设成为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举措。“五金”建设中,专业是基本单元,课程是核心要素,师资是根本保障,基地是实践平台,教材是主要载体。以“目标定位—组织实
课程与教学 |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摘 要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落实国家有关要求的需要,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需要,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能够解决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并为深化改革提供新机遇。教育数字化
课程与教学 | 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发展方向 摘 要 以历次课程改革中相关课程设置方案的颁布时间为节点,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经历了四次改革,即1993年的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2008年的课程改革、2020年的课程改革。通过梳理历次课程
文化与心理 |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需求的表达与创生 摘 要 学业评价是保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学业评价的关键在于对高职学生学习需求的把握。选取长三角地区10所高职院校的19名在校学生,基于扎根理论的编码范式,呈现学生学习需求的真实图景:有
文化与心理 | 论中职学生文化的异化与矫治 摘 要 中职学生文化是中职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中职学校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中职学校仍存在刻意博取认同、被动循规蹈矩、价值认同不准、矮化自身定位等中职学生文化
平台与资源 | 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路径研究 摘 要 针对当前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存在的建设理念创新性不够、校企嵌入式合作不够、师资队伍匹配性不够、校企文化融合不够、“生态性”持续发展不够等问题,引入共轭理论,阐释其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
平台与资源 | 共生理论视域下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 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任务。基于共生理论及其观点,从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共生界面四个维度界定了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