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路径研究
作者: 房洁
摘 要 针对当前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存在的建设理念创新性不够、校企嵌入式合作不够、师资队伍匹配性不够、校企文化融合不够、“生态性”持续发展不够等问题,引入共轭理论,阐释其在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上的理论适切性,探索其共轭实现机制。通过分析高校与企业的共轭关系,树立系统发展、产学合作、需求导向、互动共赢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提出建设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实训内容与职业能力相融合、实训教师与企业导师相融合、实训文化与行业价值相融合“四个融合”实训基地构建模式,为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共轭理论;实训基地;职业本科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69-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职业本科教育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稳步发展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职业本科教育的特色与使命,建设符合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和发展需求的实训基地,是转变育人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这既是产教融合的要求,也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具有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建设理念滞后、产教融合不深、师资队伍缺乏、建设内容单一、开放共享不实等,影响了实训基地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的特征与优势,建设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契合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实训基地,是职业本科院校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共轭理论,探索实训基地建设中高校与企业的共轭关系及共轭实现机制,以期为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借鉴。
一、现实之困:存在问题与成因解析
实习实训是学生获取生产实践技术、巩固理论知识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重要举措,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而言尤为重要。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发展对职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职业本科院校更加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协力同行、互促共进。实训基地是职业本科院校承担实训教学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场所,其在建设理念、合作模式、师资队伍、实训文化、“生态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一)建设理念创新性不够
根据国家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各职业本科院校均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但客观而言,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理念仍相对滞后。一方面,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力图向老牌高校看齐,沿用、照搬老牌高校建设理念,致使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很好地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没有很好体现地方发展需求,缺乏先进理念指导下的全面系统规划。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缺乏职业教育主体观念,过于强调自身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企业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育人义务。
(二)校企嵌入式合作不够
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迫切需要行业企业的全面参与,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尚不成熟、企业合作意愿相对较低,使高校与合作企业契合度不高,再加上体制机制不完善,导致校企合作交互性不足。一方面,企业主要追求利润,忽视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对解决自身技术难题、储备人才等的长效作用。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师在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社会服务等方面,难以满足企业技术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需求。此外,高校培养目标、教学标准、实践内容、实训评价等与企业衔接不够,导致高校与企业缺乏合作动力。
(三)师资队伍匹配性不够
建设专兼互补、校企融合的实习实训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的关键。客观而言,当前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师资队伍仍存在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校内实训教师被作为“教辅人员”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不能胜任理论教学的教师、低学历的人员才被安排从事实训教学工作,往往缺乏与行业企业创新合作、更好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师资虽然实践动手能力强,但多数理论功底不足,存在“只会做不会教”的现象。
(四)校企文化融合不够
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关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仅限于资金、师资、育人、技术等方面资源的合作和共享,对文化融合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形成校企文化价值共识,导致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在价值认同、制度规范、实施路径上存在文化冲突与趋同的困境[1],制约了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无论是职业本科院校还是企业,均对技术硬实力足够重视,却忽视了文化软实力的育人价值。实训基地的文化素养培育普遍存在边缘化问题,更无法在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文化育人,其文化协同育人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文化育人氛围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生态性”持续发展不够
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基地理应是“一次建设、不断完善”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有其特定的“生态性”。然而由于实训基地目标存在偏差、管理不够科学、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等客观现实,导致校企共建共享不够、服务面向单一、设备软件陈旧,建设“系统性”缺乏,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参与积极性、主动性的削弱,必然会使内外兼修的“大循环”演变成高校闭门造车的“内循环”,从而使得实训基地功能逐渐弱化,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二、解困之道:共轭理论的适切性及共轭机制分析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效果,关键看高校与企业以何种“关系”置身于实训基地建设中,归根到底是探究高校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共轭作为人文社科领域“关系”研究的新方法,基于协同性与发展性的理论基础,与其他理论方法相比,除了体现“耦合”“协同”“均衡”“灰色关联”等特征外,更加强调作用于系统方向的一致性以及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强调以发展的眼光、共赢的思维指导实际行动,形成螺旋上升、趋向更优的状态[2]。共轭理论对职业本科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而言具有理论适切性和实践创新性。
(一)理论基础及其适切性
共轭理论最初应用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后被引入人文社科领域并逐渐发展为一种描述事物之间关系的方法论。“共轭”是指按一定规律相配的一组成对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状态,是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存在,由此构成共轭系统并产生能够推动事物发展的“共轭动力”。共轭要素通过共轭关系推动整个系统结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协调、可持续的“共轭状态”[3]。共轭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强调从全局的、整体的和战略的高度来规划组织的发展,通过平衡好组织内部的各种关系与矛盾,整合与优化配置各种组织资源,把共赢作为组织发展目标,实现组织持续向好向善[4]。
基于共轭理论内涵、特征以及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基地构建特征的逻辑分析,共轭理论在协调高校和企业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适用性。
其一,理论内涵契合。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过程中,高校与企业理应存在“唇齿相依”“互动促进”“相互竞争”等多重关系,成为实训基地建设确定性的利益相关者。两者间合作与竞争并存,彼此依赖、相互促进却又存在冲突与博弈,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平行链接,没有高低层次之分,是共生并存、相互依赖的平等伙伴关系,这契合共轭理论内涵。共轭体现的是对系统发展不可或缺、既互相博弈又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内部成对要素之间的一种联系,具有合作与制衡、互惠与平等的内涵特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构成产教融合系统,其中高校和企业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按照一定规律协调对称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是一对典型的共轭要素。如图1所示,当高校与企业作为共轭要素,趋向共轭状态时,会在共轭驱动力的作用下,持续改进和提升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从而实现管理升级。
其二,理念特征共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不仅涉及高校或企业等单一主体,还具有多元性、复杂性特征,其中高校和企业作为共轭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根据市场、政策、文化、经费等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高校、行业企业、政府、教师等利益主体的要求,不断调整政策、资源配置、课程设置等。任何一个要素因为内因或外因而发生的改变,必然传递给其他要素。共轭强调从整体的、全局的高度来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倡导突破静态思维,运用动态思维审视实训基地建设中的校企关系。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的动态性、融合性特征,与共轭理论的系统性、动态性特点不谋而合。
因此,从共轭的全新视角审视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高校与企业关系,促进高校与企业两个共轭要素的整合与优化,有助于实现组织的和谐有序发展,达到职业本科实训基地建设内容与形式、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二)高校与企业的共轭实现机制
高校和企业作为共轭要素,在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是关系紧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共同作用于产教融合场域,形成结构稳定、功能协调的整体。共轭系统中,高校与企业间存在依赖、合作、冲突、竞争、制衡等多重关系,由此形成的内外驱动力,使高校与企业突破定型化、固态化的发展模式,诱发共轭的原始驱动力,从而形成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赢的状态,驱动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总体说来,在职业本科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高校与企业的共轭实现机制源于“相互依赖”“竞争冲突”“交融共生”三个事实条件,见图2。
1.共轭之基:相互依赖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职业本科院校的知识生产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市场需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更加注重企业参与并依赖企业提供的资源。实训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资源交换和信息沟通平台,具备实践教学、企业真实生产的功能,依赖企业在资源、信息、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并凭借先进的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吸引企业的合作。因此,在实训基地建设中,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不是单方面的给予,两者在产、教、学、研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合作共生关系。无论是职业本科院校还是企业,都要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和抓手,不断践行与对方的契合点,发挥自身优势,在实现各自发展壮大的同时追求产教的深度融合,这是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共轭的基础。
2.动力之源:竞争冲突
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虽然彼此依赖,但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矛盾冲突的一面。服务社会与地方是职业本科院校的本质属性。职业本科院校通过实训基地的教学、科研活动实现其育人和服务的根本目标,属于非营利性的公益组织,其经营理念与运作方式与以营利为根本目标的企业截然不同。企业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在实训基地建设的诸多事宜上,由于担心收益无法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所带来的即时利益。由于知识生产的长期性、迟效性特点,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周期性长、效果迟缓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短期内教育不仅不能立刻满足经济上的需要,而且还要占用一部分强壮劳动力,延缓一部分劳动力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5]。显然,企业的逐利性与职业本科院校的服务理念是有冲突的,企业的“短平快”追求与教育投资滞后性、迟效性的特点是矛盾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衡量,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都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冲突和博弈不可避免。但矛盾冲突并不等于对立对抗,反而激发了系统发展的生机和活力,高校与企业在冲突摩擦中关系日益紧密,这正是高校与企业共轭的动力。
3.价值之本:交融共生
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关系一直处于变化中,但无论关系如何变化,两者间的互动发展都不是无根之木,互惠互利是维系两者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交融共生最终成为两者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共同选择。职业本科院校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在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提供支持,意味着双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实训基地的功能和效率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因此,作为校企合作依托的载体和平台,实训基地体现了双方共同的利益诉求,是校企双方高度融合的“利益共同体”。职业本科院校与企业以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作为共同目标,遵循典型的“双赢”“互惠”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制度、文化等维度的交融共生寻求两者间利益的动态平衡。当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被充分考虑、利益关系被有效协调时,就能产生驱动产教融合系统良性发展的驱动力,实现系统整体的利益最大化,这是高校与企业共轭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