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发展方向

作者: 杨鸣

摘 要 以历次课程改革中相关课程设置方案的颁布时间为节点,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经历了四次改革,即1993年的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2008年的课程改革、2020年的课程改革。通过梳理历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背景、内容安排、突出特点、重要意义,呈现出历次课程改革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脉络:党和国家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力,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愈加明确、凸显,以及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日益鲜明。未来改革的方向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及时充分反映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新要求;做好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再到教学的转化;进一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50-07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推进会的召开,为学校思政课建设,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栽培,思政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怎样的演进逻辑?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本研究旨在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思考课程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从而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拓展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丰富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提质增效,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一、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不断推进、深化,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以历次课程改革中相关课程设置方案的颁布时间为节点,四次课程改革分别为:1993年的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2008年的课程改革、2020年的课程改革。

(一)1993年课程改革——初步探索

1.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自己的德育课课程体系,“三类学校(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基本是参照普通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设置相关课程的”。在这三类学校中,“中专学校的政治课一般同普通高校的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相同,基本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压缩”[2]。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中专学校开设的课程有5门,即“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共产主义道德概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基本是参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开设政治课的,并加开职业道德课。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历史时期。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教育战线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的具体行动纲领,其中包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明确要求[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德育课程设置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1991年,国家教委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座谈会;1993年,国家教委在原职业技术教育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德育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当时称政治课)课程改革。

2.课程设置方案的基本情况

1993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1996年2月,又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财经、政法类专业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设置方案。本次课程设置方案根据学制、招生对象、专业类别设置相应课程,共设置有“经济·政治”“世界观·人生观”“法律”“国情”“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常识”“哲学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9门课程。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建设史上的一大突破,构建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小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奠定了基础”[4]。

3.课程方案的实施

根据本次课程设置意见的安排,国家教委负责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1994-1995学年开始,按新的政治课课程设置开课,并使用国家教委组织编写并审定的新教材。

(二)2001年课程改革——系统建构

1.改革背景

世纪之交,党和国家对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事业高度重视。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明确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职业教育要“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德育课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会议和《决定》“深刻地阐述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指明了方向”[5]。

2.课程设置方案的基本情况

2001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同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四门必修课程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自1993年以来又一次新的飞跃。

本次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第一,更改课程名称。根据2000年12月14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突出德育育人的特点。第二,精简课程门数。将过去分散的9门必修课整合、调整为统一的4门必修课,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更加符合中职教学实际。第三,突出职教特色。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充实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内容,注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第四,增强了适应性。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给学校教学提供一定的自主权。

3.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

2001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教育部职成教司在课程设置方案确定后,组织开展了“国家规划教材”的立项审定工作,采取一纲两本的形式,共有8本新教材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国家规划教材,并于2001年秋季学期进入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正式开始执行。同时,自2002年开始,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2002年)、《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04年)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充实、完善、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德育教学工作,2006年9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设5个分支机构:德育教学研究会、心理健康研究会、校园文化研究会、班主任工作研究会、美育研究会,职业教育系统的广大德育工作者自此有了自己的全国性专业社团组织。自成立以来,德育工作委员会包括其分支机构持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全国性活动和研究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包括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后的第三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正是依托德育工作委员会开展完成的,第四轮课程改革的前期调研工作主要也是由德育工作委员会完成。

(三)2008年课程改革——大力发展

1.改革背景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党和政府空前重视。从2002年到2005年,国务院或经国务院批准,连续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两个职业教育的专门决定,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其次,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最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面的“两个加强”,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6]。

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了新变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同时,德育课课程改革自身也需要新推进,前两轮改革也为进一步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都促使了课程改革新方案的出台。

2.课程设置方案的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职成司的领导部署下,依托德育工作委员会,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讨工作,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启动了第三轮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

本次课程改革是对2001年课程改革的继承和深化发展,在德育课的性质和定位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从多个方面对课程设置实施了调整。第一,调整了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必修课课程名称由过去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相应的课程内容也进行了较大调整。第二,选修课内容增加,明确将“心理健康”列为选修课,同时将“时事政策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增列为选修课内容。

课程名称的变化体现的是对德育课程的重新审视,对德育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重新定位。德育课程教学不再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目的,而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力求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还“丰富了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由过去的‘认知、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更好地体现德育的性质”[7]。

3.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建设仍然采取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的方式,经立项、审定,一纲两本,共10本教材成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并于2009年秋季学期进入学校使用。

第三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9年,教育部、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2015年7月,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职业教育基本原则,提出了“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推动着德育课程改革工作,同时德育课程改革也不断吸收、体现、落实着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为例,自2009年出版以来,至2020年,共修订了五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