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驱动要素、构建逻辑和实施路径
作者: 曹登华摘 要 作为一种全科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一种自主赋权的班级管理模式,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调动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坚持“分类组班、充分选择”、“责任明确、权责统一”、“岗课赛证”融通、“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包得彻底、管理简化”的构建逻辑,实施路径为:深化校企合作,构建课程体系,科学进行组班,明确班级范畴,打造“全能型”教师,组建管理团队,实施“串行式”课堂教学,深化评价改革。
关键词 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驱动要素;育人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28-0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育人方式改革。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作为育人方式的一种,“包班制”是指由一个专业教学团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实行全部或部分教学和管理包班,从而完成育人工作。“包班制”育人既是一种全科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又是一种自主赋权的班级管理模式[1]。对于职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领域可否采用“包班制”,如果可以,“包班制”育人能够解决职业教育的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是亟待理清的课题。基于此,本文从驱动要素、构建逻辑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对“包班制”育人进行深入研究。
一、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的驱动要素
所谓驱动要素是指使主体做出某种选择或采取某种行为的原因、动机。需要坚持的原则、理念,承担的使命、职责,完成的目标、任务以及解决的问题等都能成为主体选择和采取行为的驱动要素。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驱动要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学习
在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实行“包班制”教学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选择[2]。并且实践证明,采取小班化包班制度有利于发现小学生优势心理特点,有利于巩固、发展初中生核心素养[3],在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上成效显著[4]。德智体全面发展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的培育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学习借鉴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双立体育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等都是在借鉴吸收国外已有经验基础上探索形成的。因此,借鉴基础教育阶段的“包班制”育人,进行职业教育育人方式的探索与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助于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应是职业教育坚持的教育理念。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实施“包班制”育人,因学生差异进行分班,设计不同教学内容、方式,采用分层次目标教学,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此外,因需设班、因需施教,可以满足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在岗职工等不同生源的需求[6]。
(三)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当前职业教育普遍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但却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落实到“专业负责人”或“专业”这一主体上,由于缺少中间环节难以落实到具体直接实施课程教学的教师身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未得到充分激发。实行“包班制”育人,打破上层积极、基层平淡和缺乏好载体的现状,实施以班级为单位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考核,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责任主体由专业下移到班级和教师,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整体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四)推动育人模式创新
“大力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不仅体现了改革的紧迫性,而且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思想。当前倡导的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是“分”的思想,即一门课程分成多个模块,由多名教师承担教学,而“包班制”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合”的教学思想,即班级主要或全部专业课由几名教师承担。教师责任心强,教学组织简化,方便管理和考核,学生学习目标明确,班级学习风气好,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满意度提升明显[7]。此外,“包班制”育人“利用教师的多领域综合技能强的优势,很好地解决了师资短缺和课程多样性等问题,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8]。
二、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的构建逻辑
构建逻辑是指为实现事物或系统特有功能,在组成结构的设计和搭建时需坚持的基本思想、原则、理念、规律、目标、要求等。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的构建逻辑,既需要从含义、概念和特点上确定,也需要从内涵、目标、功能上确定,具体如下。
(一)坚持“分类组班、充分选择”
“包班制”育人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也体现了“因需设班、因需施教”的办班思想,因此,在班级组建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基础、兴趣爱好、特长优势,要充分考虑行业企业的具体需求,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路径,充分实现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形成“包班制”育人“充分选择、分类组班”的特色构建逻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满意度。
(二)坚持“责任明确、权责统一”
包班是指专业课教学期间的建设、教学和管理包班,以班级为基础组建教学团队,班级成员和任课教师固定,承担从第三学期开始的全部专业课程。教学等各类资源划归班级,班级教学团队依据国家要求,负责教学资源开发、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安排、教学条件改善等,真正做到了责任明确、权责统一。此外,将学生获奖率、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作为团队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极大激发了教师履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坚持“岗课赛证”融通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技能大赛为检验平台,以职业证书为学习成果认证,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竞赛活动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包班制”育人是一种从教学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的育人方式,它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方式并不矛盾,可以是岗课赛证融通下的“包班制”育人模式,也可以是“包班制”下的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
(四)坚持“任务驱动、行动导向”
“包班制”下的班级教学与职业教育普通班级或其他特色班级教学一样,需对接岗位能力素质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提升职业素质为目标,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围绕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现有实践教学条件,开发任务工单和新型活页式教材,及时融入前沿技术,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学练考设计教学等,建立学校、企业、专业、学生和教学团队参与的质量评价考核和监控体系,发现问题及时诊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坚持“包得彻底、管理简化”
“包得彻底,管理简化”强调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要做到全面负责、彻底覆盖,同时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以前,教学场所管理相对分散,教学团队没有固定办公室,排课时往往产生班级、课程、教师、时间、场地相互牵扯的难题。“包得彻底,管理简化”理念下,坚持“谁用、谁建、谁管”,班级教学场所固定,团队成员固定,教学设施设备统一归教学团队管理,提高了课程间的衔接性,降低了多名教师授课时的沟通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
三、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的实施路径
实施路径是指主体为落实、执行某一方案、方法、策略在时间或空间上的行动步骤、流程、过程等,职业教育“包班制”育人的实施路径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深化校企合作
尽管“包班制”育人是从职业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的角度定义的一种育人模式,但其目的也是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合作依然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层面、专业群层面要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和机制,积极主导与参与区域性产教联盟、职教集团等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实施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育人模式改革,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为课程资源开发、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奠定基础,推动企业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构建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1+X/Y”模块化、柔性课程体系[9],其中,1为专业公共课程模块,X为各专向班课程模块,如汽车检修类专业的汽车维修、公估、钣喷等专向班模块,Y为各订单班课程模块,如汽车检修类专业的丰田、宝马、东风等品牌汽车订单班模块,X、Y为变量,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设置,学生可进行X或Y内各专向班和订单班选择。此外,X、Y对应相应的职业资格证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生学完这些模块课程,考核合格,即可获得证书,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三)科学进行组班
为确保就业对口率和稳定性,增强专业适应性,按照“企业实践+推荐函”模式进行组班[10]。在专向班/订单班组班前,学生先到企业尤其是当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锻炼结束后,企业出具实践鉴定和进入某一个班级的推荐函,学生不需再经过考核可直接进入推荐班级学习,学生学习结束,考试合格,可直接回到开具推荐函的企业工作。这一方面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另一方面还促进了学生在当地就业。
(四)明确班级范畴
“包班制”育人从以下五个方面对班级进行了界定和规定:包班教学的课程为职业技术课(含顶岗实习),即“X/Y”课程模块;包班教学时间为第2、3学年,教学分别安排在专业群教学大楼和各订单班/专向班合作企业;包班教学的教师为双师型教师,愿意并有能力长期钻研包班课程和教学改革;包班的班级规模相对固定,一般保持在30人左右;包班教学场所固定,面积、设备类型因班而异。各订单班/专向班的任课教师、教学场所、学生人数、教学设备等要素基本固定,教学场所、设备等资源归各班级使用,日常管理由各班级教学团队负责。
(五)打造“全能型”教师
实施“岗课赛证”育师,要求教师在职业生涯内,必须至少参与学校一个校企合作项目或联系一家实践企业,并且要定期到合作企业或实践企业开展岗位实践锻炼。每个学年内,教师要参与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资源建设,至少参与一次校级以上的教学能力大赛。除教师资格证外,教师每年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三年内要获取行业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每年要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或创新创业比赛,三年内要有参加省级教师教学比赛经历。将上述要求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六)组建管理团队
各订单班/专向班选拔3名“全能型”教师组建教学团队,3人各有分工,分别负责班级基本建设、班级日常管理、班级教学活动,具体包括与合作企业联系沟通,校内衔接沟通,订单班/专向班组班,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师资、条件、教材等建设,教学组织,顶岗实习管理,班级日常管理,第二课堂职业活动设计、组织,教学诊改,教学常规预算等。通过实行“三包”,责权对等、分工明确、人员精简,激发了教师积极性,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率。
(七)实施“串行式”课堂教学
为解决一学期多门课“同时开始,同时结束”的“并行式”教学组织模式带来的平均到每门课的周学时少且固定的问题,借鉴通信领域中串行概念,实施每学期每个班多门课按照“上完一门考一门”前后衔接的“串行式”模式组织教学,保证各职业技术课程项目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连续实施,且不受课程项目大小、固定周学时等限制。此外,设计职业技能大赛、机械创新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合作企业行、消防演习、校园专业服务活动、班级野炊、演讲比赛、电脑制作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竞争、服务和团队意识,全面提升学生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