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价值、困境与路径
作者: 武辉摘 要 建设技能型社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表现出培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价值取向。然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模糊、教育资源横纵衔接局限和专业教学评价标准贫乏等问题凸显,成为制约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核心症结。对此,应紧扣教育类型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加强院校交流协作,完善教育资源横纵衔接渠道;建立联合管理机制,打造专业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以切实保障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顺利开展,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 技能型社会;“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17-05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2022年5月,我国新修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愿景。在上述法律和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加速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中国高技能人才已超过60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30%,促使人才活力持续释放,为加快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1]。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技能型人才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滞后、市场适应性羸弱等现象长久存在,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滞缓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在此形势下,将人才培养摆在核心位置,着力培育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已迫在眉睫。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加强职业技能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助于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在类型教育背景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有机衔接中职、高职和本科职业教育,构建多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可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2]。因此,本文立足技能型社会视域,深入剖析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价值取向和困境表征,以提出相关路径选择。
一、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价值取向
(一)育人价值:培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意见》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职业院校通过建立“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体系,一体化设计教学内容,能够培育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技能型社会增添人才活力。
一方面,职业院校紧紧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理念,采用政校企合作模式,打造“中高本一体化”办学模式。以深圳为例,深圳市教育局秉承“专业设置邻近、办学特色相似、地理位置相邻”原则,选定市属、区属中职学校与和合作企业作为成员单位,创立东部、西部职业教育集团,不断探索、构建“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通过一体化设计“中高本”不同职业教育层次专业,建立专业贯通试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例如,上海浦东新区7所中职学校以全面推进重点发展专业群建设为重点,设立中本、中高职贯通专业36个,不断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全方位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此外,职业院校以“岗课赛证融合”为着力点,构建“中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设立职业技能培训标准,量化技能考核指标,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3]。例如,浙江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精准对接职业标准,以岗课赛证融通为切入点,构建“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培育出一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二)发展价值: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4]。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是提升全民技能素养、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路向。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注重教育内部多层次衔接,畅通技能型人才成长渠道,保障职业教育“递进式”发展,是构建终身职业技术培训体系、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然趋向。
其一,丰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职业院校依托“职教高考”制度,将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职业本科教育有机衔接,贯彻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考试制度,拓宽职业教育社会覆盖面,丰富职业技能培训途径和形式,构建“人人学习技能、终身学习技能”的技能型社会。职业院校有机衔接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建立“中高本衔接”一体化专业体系,探索“3+3”“3+4”长学制贯通式人才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样化成长,扩大技术培训规模,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其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教学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通过构建“基本素质→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多层次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培育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还能高效整合职教资源,强化教学资源建设,筑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5]。例如,贵州清镇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高本一体化”办学模式,不仅畅通了“初中—中职”、“中职—普高”之间的办学壁垒,而且有效整合当地职教资源,持续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
(三)社会价值: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1年6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指出,“瞄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围绕急需紧缺领域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推动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尊重和保护技能创新成果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根本要求[6]。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通过构建多层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可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培育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外部保障。
一方面,合理衔接课程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职业院校以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一体化设计不同层次专业,构建涵盖基础理论知识、德育教育、专业教育和能力教育四个维度的“中高本衔接”课程体系,明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逻辑[7]。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职业能力、胜任岗位任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创造良好外部保障。近年来,甘肃集中力量整合教育资源,搭建适应发展需求的“中高本衔接”现代职业课程体系,不断探索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添砖加瓦。另一方面,科学衔接人才培养规格,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职业院校从实际生源情况出发,纵向贯通“中高本衔接”学历层次,差异化设定技能考核标准,有利于保障人才培养规格的层次性和连贯性[8]。这在极大程度上会提升学生技术操作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更充分就业,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促使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成果认证、积累逐渐趋于标准化,有利于构建职业资历框架,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困境表征
(一)认知困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模糊
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以课程融通为着力点,一体化整合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可有效缓解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对接困境,培育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9]。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课程目标层次不明晰、技能培训定位不明确等现实问题存在。
其一,课程目标层次不明晰。就现实情况来看,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和职业本科院校尚未厘清三阶段人才培养规格、能力层级的递进关系,在课程划定目标方面存有重叠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发展空间,阻滞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落地。研究数据显示,湖南中、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复率超过30%[10]。这使得学生难以有效对接中职、高职到职业本科教育的升学过程中的专业学习,限制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实施。其二,技能培训定位不明确。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旨在培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在于界定同一科学专业在不同教育阶段的技能层次区别。然而,目前各层次职业院校均开展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尚未划定技能培训层级。这就导致技能培训内容出现交叉、雷同现象,降低了技能培训效率,限制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有效连接。
(二)贯通梗阻:教育资源横纵衔接局限
当前,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已得到初步落实,但在实践办学过程中仍面临教材资源衔接不足、师资资源衔接不敷等现实桎梏,不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一方面,教材资源衔接不足。由于各层次职业院校尚未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的教材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整合,以至于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在不同教育阶段的专业建设方法和教学模式截然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教学内容脱轨断层,难以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注入动能。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长学制专业相应课程教材建设,促进中高职衔接教材、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衔接教材建设”。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不同层次职业院校所选用教材内容存在重复现象,尚未从根本上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上升性。另一方面,师资资源衔接不当。就纵向衔接而言,由于办学定位差异,各层次职业院校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层面缺乏深度沟通。就横向衔接而言,同一层次职业院校教师教学侧重点有所差异,未能及时互相反馈教学案例,难以有效察觉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上述问题不利于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模式的落地实施,成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瓶颈制约[11]。
(三)机制壁垒:专业教学评价标准贫乏
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目标,要想扎实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横纵融通,就必须构建合理、科学的课程教学标准和学习成果认证机制[12]。但就实际情况而言,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正面临专业教学标准匮乏、质量评价机制欠缺等现实困顿。
一方面,专业教学标准匮乏。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涵盖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三个层次,要求建立独具教育类型特色专业教学标准,以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科学、可行的专业教学标准尚未形成,导致课程教学无据可循、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一,难以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已经设立学校层面专业教学标准,但并未针对“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设定标准,容易导致专业教学内容脱节、断层。另一方面,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欠缺。各层次职业院校尚未系统探索、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评价方法,以至于“中高本衔接”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有所欠缺,极大程度影响人才贯通培养质量[13]。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已开展内部保障性评价,但尚未建立合理、科学的专业教学评价板块,导致“中高本”专业教学评价停滞在总结性评价和鉴定性评价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工作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降低了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质量。
三、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路径选择
面向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将中职、高职和职业本科教育视为独立核心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完善横纵教育体系衔接渠道,打造专业教学评价标准体系,锚定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风向标。
(一)定点:紧扣教育类型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定位
科学合理、层级分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各阶段人才培养所采取的行为策略。针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融通衔接,《意见》强调,“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要求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人才贯通培养必须充分凸显不同职业教育层次特征,合理、科学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各层次职业院校应在坚持自身办学特色基础上,制订“层次化”课程目标,确立“递进式”技能培训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