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机遇与战略路径

作者: 胡陆生 彭与格

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机遇与战略路径0

摘 要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的教育类型,对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近年来,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利好政策密集出台、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面对上述机遇,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等应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首要任务,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育人体系,创新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持续深化“三教”改革进程。在战略实施层面,要以落实职业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为“先手棋”,放大数字化技术溢出效应;以加快推进制度保障机制建设为“关键棋”,厚植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根基;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为“制胜棋”,创建开放互融式职教生态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0027-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重大论断反映出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202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如何全力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职业教育肩负着培育复合型技能人才、孕育大国工匠、促进创业就业等重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奠定了坚实基础,对发挥职业教育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极具现实意义。然而,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相比,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制度标准尚未健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诸多掣肘因素[1]。针对此,本文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机遇、行动框架和战略路径,以期为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参照。

一、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机遇

(一)修订《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法律基础

迈入新发展阶段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内涵特色质量发展道路,培育更多扎根一线、融入实体经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人才活水。然而长久以来,“唯学历论”“鄙薄技能”等传统观念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掣肘因素。对此,如何从法律层面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已然成为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议题和先决条件。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下称新《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为促使职业教育由“层次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夯实了法律基础,有助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一方面,新《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可进一步塑造社会共识。新《职业教育法》第三条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该法第五十三条指出,“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上述规定从立法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对打破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固有成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另一方面,新《职业教育法》能够推动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适应性。新《职业教育法》从国家完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各级政府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发,提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各项保障措施,进一步明晰了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等主体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要求和目标任务,全面调动各方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推动形成多元共治新格局,为职业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引导并支持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多种形式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以上规定有益于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激发产教融合在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新动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密集出台利好政策,为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政策基础

从价值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提高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满足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目标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通过厚植实体经济根基来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迎来一系列利好政策,对加速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最大限度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培育造就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此指引下,教育部和人社部等部门于2014年6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制度保障、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该政策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制度性安排,为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建立人才与技术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2019年1月,国务院下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明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同时,指明要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这一政策不仅明确了我国“一体两翼”的现代教育体系,还创新性提出1+X证书制度,有利于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此后,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发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政策,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绘制“施工图”和“路线图”。2021年1月,教育部相继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旨在有效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上述政策支持下,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的“快车道”,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4月,我国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13万所,在校生规模达3088万人,累计开设10余万个专业点、超过1300个专业[2]。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显示,近十年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的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总数为6100万人。并且,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制造业等产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职业院校毕业生所占比例达70%以上[3]。整体而言,专项政策的出台有助于探索出一条固根基、补短板、扬优势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新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三)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打好技术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已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待解决[4]。为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摒弃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作为与经济发展具有紧密联系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在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可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含金量”,搭建人才供需桥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尤其是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进,肇始于美国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远程开放在线课程(MOOCs)日益向职业教育领域拓展,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5]。在此背景下,将现代信息技术嵌入职业教育,能够推动教学和治理层面深度变革,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院校治理效能,为职业教育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新动能。

就教学层面而言,数字化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推力。在5G技术支持下,职业院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学习过程情景化和机械零件结构可视化,将知识学习置于更加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帮助学生开展结构原理探索[6]。如部分职业院校为满足未来智能汽车维修的人才需求,利用VR的交互性、沉浸式等技术特性,为学生展现智能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实训场景。这能够代替部分理论与实操讲解,实现学习过程具象化、可感知,便于学习者快速直观地了解相对复杂的汽车机械结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兴趣和技能水平。职业院校凭借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等优势,强化对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全流程管理,营造人与技术高度协同的泛在化、个性化学习空间,为创新学习模式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就治理层面而言,数字化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部分职业院校聚焦课堂教学、校园安全、教育评价等方面,借助5G、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校园生态,构建全数据交互、全师生覆盖的管理系统。这有助于促进数据共享和数字共治,消除信息孤岛与数据壁垒,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无效成本,提升组织管理效率和治理效能,为职业教育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总体来看,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愈加精准的管理服务、日益开放的学习环境,培育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根基。

二、职业教育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框架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应紧抓发展机遇,从建立中高本纵向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持续深化“三教”改革三方面发力,为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具体行动框架见图1。

(一)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育人体系,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在于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人才。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动力引擎,有助于加快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三链”融合,有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各级政府应持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下称中高本)纵向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引领作用。

1.以促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为主线,建立健全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机制

政府部门有必要将加快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战略要点,从更高的历史站位出发,出台政策文件、配套措施,全面规范中高本职业教育衔接的范围和形式。在坚持类型教育定位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组织专家学者、职业院校、企业骨干等相关方,围绕中高本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方面的衔接进行统筹规划,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一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强基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力度,整合吸引力不足、办学质量欠佳的中职学校,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中职学校,强化优质中职学校、优质专业建设,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合格文化基础、扎实技术技能基础的生源。二是深入推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提质”行动,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各地需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根本遵循,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精确把握办学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加快高水平高职学校与专业建设进程。同时,应健全管理监测体制机制,对“双高计划”建设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的监测和质量评价,客观公正地考核相关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完成质量。三是实施职业本科教育“引领”计划,助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为更好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我国应以高标准促进职业本科院校与专业建设,发挥职业本科教育“领头雁”作用,培育一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2.以持续推动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为重点,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以职业教育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从纵向上打造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体系,还应从横向上融通不同教育类型。一是从机制建设层面鼓励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合作接轨,积极推动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搭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由国家统筹编制劳动技能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教材,逐步将劳动实践内容融入到中小学有关课程中。在高中阶段策划组织中学生技能大赛,促使知识与技能渗透融通。二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通过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培训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换机制,鼓励广大学习者和在校生在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的基础上,积累更多技能财富和学习成果。三是建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职教高考”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在铺平中职学生升学路的同时,助力高职院校获取相对稳定、质量更高的生源。“职教高考”制度有助于彰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为国家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选拔培育一批技术技能型人才[7]。因此,国家应基于公平公正、效率优先等原则推行“职教高考”制度,研究制定统一的考试框架,促进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贯通衔接。地方则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及法规框架内,因地制宜制定凸显区域特色的“职教高考”实施细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