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分类大典》完成第二次修订

入选理由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职业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职业分类大典》是职业分类的成果形式和载体,修订《职业分类大典》对于开展劳动力需求预测和规划、统计分析就业人口结构和趋势、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等工作具有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

事件回放 1995年,原劳动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统计局牵头启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编制工作,于1999年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工作的空白,标志着适应我国国情的国家职业分类体系基本建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职业构成和内涵发生较大变化,2010年底,国家启动职业分类大典第一次修订工作,历时5年,颁布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为了适应当前职业领域的新变化,更好的满足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需要,2021年4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第二次修订。2022年9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网上新闻发布会。

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化,一是对分类体系进行了修订,经过调整之后,与2015版大典相比,在保持八大类不变的情况下,净增了158个新的职业,现在职业数达到1639个。二是对相关职业信息描述做了修订。对两个大类职业的名称和定义做了调整,对30个中类、100余个小类名称、定义做了调整;对700多个职业的信息描述做了调整。三是对数字职业和绿色职业进行了标注。这次共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同时,延续2015年版大典对绿色职业标注的做法,标注了134个绿色职业,占职业总数的8%。其中既是数字职业也是绿色职业的共有23个,反映出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带来的职业变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