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实证研究
作者: 邓小华 付传
摘 要 新形态教材开发和使用是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引入价值感知、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三个变量,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运用SPSS软件和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开发和使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职学校教师的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程度较高,使用意愿较强烈,但使用行为不及预期;价值感知对新形态教材的使用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使用意愿能推动新形态教材的使用行为。应加快新形态教材开发标准的研制,发挥专业领军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新形态教材开发的经费、政策、团队组建和业务培训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支持,从而提升教师新形态教材使用意愿与行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中职教师;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使用意愿;使用行为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5-0048-07
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新形态教材是国家职业教育教材改革的重要抓手,亦是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202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要“将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纳入职业学校教材,并可以通过活页式教材等多种方式进行动态更新”。已有研究主要探讨新形态教材的价值、内涵和编写策略,而对新形态教材使用和开发的主体——职业学校教师关注较少。他们对新形态教材的价值认知如何,使用新形态教材的意愿是否强烈,使用行为是否普遍,存在哪些障碍?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本研究首先选择了6名中职学校高级教师(均为专业带头人)和3名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个别访谈,内容涉及新形态教材特点、作用、教师开发与使用新形态教材的意愿、需求和障碍等,目的是了解本文提出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并为问卷编制提供参考信息。其次,研读新形态教材相关政策和文献,根据访谈结果,编制《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修正问卷结构和内容。
正式调查问卷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学变量调查,包括年龄、教龄以及是否为“双师型”教师等;第二部分为单选题,主要调查教师对于新形态教材的价值感知、使用意愿及使用行为。价值感知是指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基本认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感知急迫性进行权衡后,对新形态教材的效用进行的总体性评价;使用意愿是指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使用及开发意向和愿望;使用行为主要包括教师开发和使用新形态教材两个方面。第三部分为排序的多选题,旨在调查教师开发新形态教材的主要障碍和培训需求。单选题为避免选项的集中趋势,变量选项采取李克特5级量表,1~5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
(二)抽样调查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调查对象是广西中职学校名师培养工程班、广西中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新入职教师国培班的学员。测试问卷于2021年11月24日发放,共回收50份,经分析后调整问卷语言表述、删除或增加部分题项。正式问卷于2021年11月30日-12月10日发放,共收回26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计253份,有效率达96.6%。调查样本主要特征见表1。
从性别看,男女比例大体相当;从年龄看,31~49岁教师居多,占62.85%;从教龄看,5年及以下者占25.69%;6年及以上者占74.31%人;从学历看,本科占86.96%,硕士占7.91%;从职称看,初级及以下占36.75%,中级占34.78%,副高级及以上占28.46%。另外,“双师型”教师占60.47%,企业工作经历1年及以下者达60.47%。调查显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结构均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双师型”教师比例高,但教师的企业经历不足。
(三)数据分析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首先使用SPSS 26.0对问卷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问卷总体克伦巴赫系数为0.918,信度良好,其中除了基本认知维度、感知易用性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值分别为0.787、0.773(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其他各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值均在0.8以上,说明量表的信度较高。问卷的KMO值为0.899,Bartlett球形检验系数近似卡方为3410.257,显著性水平小于0.000,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适合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使用AMOS软件探索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使用意愿以及使用行为等维度之间的作用关系。
(四)研究假设
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AM)是解释影响个体对新技术或系统接受意向和行为的经典模型[1],它认为用户使用行为是由使用意愿决定的,而个体使用意愿又会受到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新形态教材属于新生事物,具有“体系新、内容新、载体新、模式新”[2]等显著特征,教师在感知教材有用与易用之前应对新形态教材有一个基本认知,因此,在TAM模型上增加基本认知维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由于中职学校教师在访谈过程中普遍反映“当前急需在课堂中使用和开发新形态教材”,所以需要增加新形态教材使用的急迫性维度。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如下的新形态教材技术接受模型,见图1。
1.使用意愿对新形态教材使用行为的影响
许多学者将使用意愿解释为一种使用行为的倾向性或对于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在教育学领域的许多研究中已经证实个体的使用意愿对于使用行为会产生显著积极影响[3]。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提出研究假设:
H1:中职学校教师对于新形态教材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产生正向影响。
2.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和急迫性对新形态教材使用意愿的影响
感知有用性反映教师使用新形态教材对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程度;感知易用性反映教师在使用新形态教材时是便利的,新形态教材中的教学资源是丰富的。有研究表明,个体对新技术的感知有用性及感知易用性对使用意愿产生正向影响[4],有研究者发现使用者的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使用移动学习态度产生正向影响[5]。基于上述研究的支持,提出研究假设:
H2a: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愿正相关;
H2b: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愿正相关;
H2c: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感知急迫性与使用意愿正相关。
3.感知易用性对新形态教材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有研究认为,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两个潜在变量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感知易用性会对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即当个体感知到新技术、新系统或新产品的操作容易便利,其对于感知的有用性也会提高。赵呈领等对网络学习空间使用意愿的研究[6],高峰等对教育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7]中均予以了证实。基于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4.基本认知程度对新形态教材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和急迫性的影响
李政等认为,新形态教材在政策层面提出的“活页式、手册式”以及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中学者们提出的“立体化”等概念,从字面上理解较为直观和新颖,但对于新形态教材概念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的解读上,需要首先厘清这些概念落实到教材形态中的具体表征[8]。由于新形态教材属于比较新的概念,所以只有当对新形态教材的基本认知程度较高时,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水平才越高,基于此,提出研究假设:
H4a: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基本认知对感知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H4b: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基本认知对感知易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H4C: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基本认知对感知急迫性产生正向影响。
二、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使用现状分析
本研究首先对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为更加直观地比较调查结果,将问卷中每个维度的实际得分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出达到理想状态的百分比,即实际得分与总分的比例(若题目的平均分值为“3”时,该变量达到理想状态的百分比为50)。其次,为了解哪些变量会影响新形态教材的价值感知、使用意愿及使用行为,分析人口学相关变量对价值感知、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的差异性。
(一)中职学校教师的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程度较高
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价值感知由基本认知、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急迫性四个维度构成。调查显示,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价值感知整体水平良好,其中基本认知维度题均得分最高,为3.89,达到理想状态的72.25%;感知有用性、易用性、急迫性三个维度题均得分分别为3.86、3.81、3.81,达到理想状态的百分比分别为71.5%、70.2%、70.25%,说明大部分教师对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的基本认知趋于一致,见表2。被调查教师群体普遍认为新形态教材必须要按照岗位典型工作内容编写,从而体现新形态教材的“职业性”,同时认为活页式教材必须要突出“职业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9],工作手册式教材必须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10],立体化教材要以纸质教科书为中心的多种资源呈现。在感知有用性与易用性两个维度,大部分教师认为新形态教材能够快速实现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转化并且内容的更新也很便利,有利于学生快速习得工作过程知识且能更容易独立掌握某项操作。在急迫性维度中,被调查教师群体普遍认为新形态教材开发迫切需要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且一致认为在教学中使用新形态教材迫在眉睫、开发新形态教材刻不容缓。
对人口学相关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双师型”教师、企业经历丰富教师以及参加过新形态教材开发专题培训的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价值感知更加强烈;“双师型”教师在对新形态教材基本认知、感知有用性以及感知急迫性上高于非“双师型”教师;教师的企业经历年限越高,其对新形态教材的基本认知、易用性与急迫性感知程度越高。这是由于具有企业经历的教师能直观感知到传统教材难以满足中职学校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需求,迫切需要开发和使用秉承先进教学理念,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具有形式新颖、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互动功能强、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特点的新形态教材;教师参加新形态教材开发培训次数与基本认知、感知易用性呈现显著正相关,说明培训在提高中职学校教师对新形态教材的认知程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职学校教师使用新形态教材的意愿较强烈
中职学校教师新形态教材使用意愿总体较高,题目平均值为3.81,达到理想状态的百分比为70.25%,见表3。其中,教师愿意参与新形态教材的开发题项得分最高,说明教师在新形态教材开发方面意愿强烈,78.6%以上的教师表示会主动在教学中使用新形态教材以及十分愿意向其他教师推荐新形态教材。
对使用意愿维度进行差异检验分析发现,硕士学历教师比本科学历教师在参与新形态教材开发意愿上积极性更高;“双师型”教师比非“双师型”教师使用意愿更高,这是由于双师型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和职业工作素质,精通特定专业工艺原理并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胜任教育和培训职业教育学习者任务”[11]。正因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新形态教材所具有的教学资源丰富性、内容更新及时性、任务设置工作过程导向性等特征,从而与非“双师型”教师相比使用意愿更加强烈。企业经历越丰富,教师使用新形态教材的意愿越强烈,这是因为企业经历丰富的教师更直接认识到行业产业发展的动态性,更有能力解决当前职业教材内容陈旧且更新不及时、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不相吻合等问题,从而更容易驾驭“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又能“将企业技术、规范、案例、实际问题解决方案融入教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