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困境与出路

作者: 翟俊卿 王蔷

后疫情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困境与出路0

摘 要 新冠疫情暴发使全球教育系统遭遇重大挑战。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严重萎缩,面临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在疫情和后疫情期间“双元制”培训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中小微企业参与培训热情进一步降低、“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主体地位受到学校职业教育的挑战以及就业市场对于高学历人才需求增加。面对疫情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带来的冲击,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数字化项目和促进政策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奠定了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基础。主要举措包括: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增强经费保障;扩大宣传,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调动中小企业积极性,激发培训市场活力;改革课程体系;实现培训供需匹配;提升数字化水平,拓宽学生出路。

关键词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后疫情时代;培训市场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6-0072-07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一直以高质量著称,也被德国政府视为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原因。然而,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其培训市场大幅萎缩。根据《2021年德国职业教育报告》(Berufsbildungsbericht 2021),2020年新签订的职业教育培训合同数量降至50万份以下,跌至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晴雨表,其萎缩说明“双元制”职业教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企业作为“双元制”教育体系中最主要的“一元”,对培训市场的兴衰具有重要影响。为重振“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德国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本研究围绕疫情暴发以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萎缩的现象,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究德国联邦政府的应对策略。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现状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热度下降

2020年以来,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萎缩,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双元制”培训热度下降。首先,新签订的“双元制”培训合同数量大幅下降。根据《2021年德国职业教育报告》(Berufsbildungsbericht 2021)中的数据,新签订的“双元制”培训合同仅有46.75万份,数量下降了11.0%[2],刷新了近30年来的最低值。其次,“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注册申请人和注册培训名额也出现了几乎平行下降的情况。与前一年相比,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名额减少了8.8%[3],与此同时,新参加职业培训的人数也减少了40700人,下降了5.6%[4]。“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合同数量下降的同时,“双元制”以外的职业学校教育和取得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人数却有所增长,从负面证明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的萎缩。据统计,几乎所有的“双元制”职业领域都出现了人数减少现象,工业和商业(-13.9%)以及家政服务(-10.4%)受影响尤其严重,只有农业领域(+0.9%)有小幅的增长[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参加以卫生、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为代表的职业学校培训的人数却有所增加,同时“获得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人数也呈增长趋势[6]。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名额供需不匹配加剧

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萎缩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双元制”培训名额供需不匹配加剧。除了新签订的“双元制”培训合同数量大幅减少外,“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中现有的培训名额供需不匹配问题也日益严重。截至2021年9月底,“双元制”培训市场上还有63177个空缺培训名额,但同时也有67818名申请人没有找到合适的培训机会[7]。2021年9月底完成的培训名额占企业提供的培训名额比例以及仍在寻求培训名额的申请人占总申请人数量的比例都有所增加。这表明,企业所提供的培训岗位与申请人想要参加的培训岗位不匹配问题不断恶化。具体而言,培训名额供需不匹配问题在职业种类和地域上尤其突出。

在职业差异上,高薪高技术含量的培训岗位更受欢迎。例如,有大量申请人选择参加媒体部门和商业部门的培训,培训名额供不应求;而相比之下,饮食业、清洁业和食品业等行业领域的培训名额却供大于求。据“2020年年轻男性最愿意从事的25个职业”的调查显示,前三名最受欢迎的职业分别是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员、IT工程师和电子专家[8];而企业提供的培训名额空缺率最高的是屠夫、食品贸易销售员、邮政快递员等[9]。职业岗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申请者的区域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但是年轻人的流动意愿普遍较低,而且即使年轻人愿意流动,也往往是为了追寻更好的培训机会和未来就业前景更好的职业,而不是填补那些没有人申请的岗位培训[10]。因此,培训名额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在未来有可能会进一步恶化。除“双元制”培训名额出现职业供需不匹配差异外,地区之间的供需不平衡差异也愈加明显。经济欠发达的德国东北部地区和鲁尔区等越来越多地出现供需不匹配问题,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南部巴伐利亚州和巴登符腾堡州则较少受到影响[11]。

2008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12],保证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是后疫情时代谋求经济复苏的关键。

二、后疫情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困境

从培训市场内部主体出发,可以发现个人和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兴趣降低是导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萎缩的直接原因。而从“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的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由“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学校职业教育两部分构成,两者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最终指向就业,但是疫情让整个就业市场进入寒冬,同时也加速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还没有做好应对准备,其培养的人才普遍存在数字化技能短缺、无法适应新兴高科技产业的问题。

(一)个人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前景感到担忧

从个人层面看,“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萎缩的原因是学生对于参与“双元制”培训的前途感到担忧。由于“双元制”培训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让学生在工厂中接受实训,这对于培训场所有较高要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的调查显示,疫情加剧了申请人在寻找培训场所时的不安全感。据统计,约有一半(46%)的申请人报告担心因为疫情而找不到合适的培训场所[13]。

此外,对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前景持悲观态度的原因还包括线上培训学生的满意度较低。疫情暴发后,大部分培训需要在线上进行,而“双元制”实践部分的内容很难通过线上教学使学生完全掌握。因此,疫情期间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满意度并不是很高。此外,设备和网络等硬件设施问题也是导致学员对参与“双元制”培训不满意的原因。虽然几乎每个学员都有智能手机,但是1/5的学员没有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还有1/5的受训者缺乏足够的移动数据流量。总之,近1/3的学员担心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他们将无法按计划完成培训[14]。

除担心线上“双元制”培训的形式影响培训效果外,年轻人还担心“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不能给自己带来想要的职业前途。因此,当前德国许多学生放弃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转而选择继续深造学习。调查显示,在2020年报告的53137个剩余培训名额中,超过一半的“双元制”培训岗位仅需要参加培训的人获得初中毕业证书即可,只有3917个培训名额(7.4%)需要申请人获得大学录取资格,但在申请者中,有19829名(26.9%)具有高等教育入学资格的人仍在寻找合适的培训机会[15]。也就是说,申请人的教育背景明显超过了企业对其教育背景的最低期望。就申请人而言,拥有较高学历也意味着对培训企业的预期更高,当“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无法为其提供想要的培训岗位时,一部分申请人会选择进入应用科技大学或是综合性大学学习。尤其是考虑到疫情对于就业市场的冲击,年轻人往往会选择继续深造,这样既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又可以暂时逃离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想要留在普通教育系统中,而不是过早地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系统。

(二)中小微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能力与热情不足

从企业层面看,“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萎缩的原因是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参与热情降低。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一元”,其中,中小微企业数量众多,但是由于其本身抗风险能力低、受疫情影响大,因此,很多中小微企业不再愿意投入到“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中。

合同中止率的显著上升可以反映出疫情冲击下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热情正在降低。合同中止率是指在培训期间学员与企业中止合同的数量占总体双元制培训合同数量的比例。疫情期间,合同中止率明显高于往年。为此,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开展了关于“双元制”培训合同中止原因的相关调查,其结果见表1。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中止合同是出于自身意愿或双方协商,但在企业单方面中止合同中,93%的培训企业认为新冠疫情导致的不确定性促使其不得不退出培训。2020年4月至9月,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对技术行业、工业和贸易、公共服务和酒店业等领域的1300多家培训企业进行了新冠疫情暴发对企业参与培训影响的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疫情导致原先计划提供培训的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及培训场地和人员不足等问题[16]。在德国进行第二轮封锁之前就有16%的企业表示他们可能无法接收已完成培训的学员[17]。可见,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的意愿显著降低。

在受到疫情冲击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的热情下降最为明显。2020年提供培训的企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提供培训的微型企业数量的减少(减少了2.5%)[18]。中小微企业参与“双元制”培训热情下降的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如大型企业,因此受疫情冲击更大。德国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研究所(IAB)在2021年4月的调查显示,受疫情影响,有1/3的企业几乎完全停止营业,12%的企业认为其生存受到了很大影响,其中,拥有50名以下员工的小型企业表示受到疫情的影响尤其严重[19]。其次,并非每家企业都有权提供培训。德国劳动力市场和职业研究所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仅有超过一半(54%)的企业有权提供培训[20]。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被赋予更多自主培训的权利,因而企业也更有意愿和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较长周期的培训并投入较高的生均培训成本,同时也更有自信吸引学生为企业发展服务。而小微企业往往囿于自身能力不足,在疫情影响下能投入的培训成本和能提供的培训岗位有限,无法吸引到学生;同时小微企业还因无法持续承担高昂的培训费用,制订并执行长期稳定的培训计划,使得其在参与“双元制”培训过程中处于劣势。

提供培训的小微型企业数量减少将造成两个严重后果:一方面,提供培训的小微型企业数量下降可能会减少低学历毕业的年轻人获得培训名额的机会,因为最小的手工艺行业往往是吸纳初高中毕业生的最重要培训部门;另一方面,小微型企业参与培训力度下降,将导致这些企业技术工人的进一步短缺。因此,参与“双元制”培训的企业数量减少会导致企业和申请者两败俱伤,这对疫情下维持经济稳定极其不利。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带来冲击

从外部环境来看,“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萎缩是由于受到学校职业教育的挑战。按照实施主体来分,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可以分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学校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参加“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学生数量和比例一直处于一个绝对优势位置,然而近几年却出现“双元制”初学者数量不断减少,而参加“双元制”以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人数不断增加的现象。2020年,医疗保健职业培训学校新招收学生98952人,比上年增加8.8%[21],社会教育领域培训学校的学生增加了4.5%[22],学校职业培训逐渐成为德国职业培训的第二支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