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绿色创业能力评估模型构建研究
作者: 曹颖 孙钰涵 尚晓雯
摘 要 绿色创业能力是生态文明时代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绿色创业能力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根据对1244名本专科学生和93名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构建应用型人才绿色创业能力评估模型,衡量模型拟合效果的各项指标均良好。根据模型提示,学校应从生态劳动意识和环境关心方面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世界观和历史认知,着力引导学生顺应绿色发展的历史趋势,支持学生从事绿色创业活动,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奋斗在绿色创业一线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绿色创业能力;生态世界观;生态劳动;环境关心水平;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1-0066-07
正确评估人才的创业能力是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前提。2022年7月,联合国发布了《2022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报告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首要目标,生态系统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1]。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创业实践不能始终停留在粗放式的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必须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迈进。因此,对人才创业能力的评估也要相应升级,站在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评估人才的绿色创业能力,在绿色发展中形成培养绿色创业者的时代共识。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一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一项”;将“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的“一战”;将“美丽中国”作为本世纪中叶强国目标的“一个”,充分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全局、事关历史、事关未来的高度重要性[2]。有关报告指出,为实现“十四五”环境治理目标和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目标,预计中国每年需3~4万亿元的绿色投资[3]。面对如此庞大的发展和投资需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伟大事业全局着眼,思考如何评估和提高各类本专科学生的绿色创业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厘清基本创业能力和绿色创业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引入影响绿色创业能力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其内在影响关系,构建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绿色创业能力评估模型。
一、基本概念与研究假设
(一)基本创业能力(BE)
基本创业能力也是传统创业能力,是绿色创业能力的基础。它并非是指某些所谓成功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也不是与创业活动无关的抽象性格特点或是某种主观意志。创业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它具有高度的先进性、竞争性和开拓性,在当前历史阶段代表着进步。从总体上看,基本创业能力主要包括战略判断能力(SJ)[4]、价值识别能力(VR)[5]、终身学习能力(LL)[6]、商业交往能力(BC)[7]等四个部分。这四个方面实际上体现了创业的四种性质:战略性、经济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在创业活动中,人的主观意愿实际上更多的是在战略层面发挥作用,体现为一种高度的前瞻性、创新性。此外,创业也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响应,它意味着创业者试图推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新联系的建立,促进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
(二)绿色创业能力(AGE)
在较新的研究中,绿色创业能力(Ability of Green Entrepreneurship,缩写为AGE)被定义为绿色创业者拥有一种能够通过关注生产、运营和创新概念的演变,来生产新产品或新产出的产品,并通过行业重组和技术设施的使用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8]。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绿色创业能力是指创业者为从事绿色创业活动,不断提高绿色创业企业的生产能力,不断开拓绿色产品市场,实现长效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增长双赢而应具备的一种综合创业能力。绿色创业能力的前提是创业者具备生态世界观和人类对历史趋势的正确认知。绿色创业能力的能动性体现在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对环境的普遍关心。绿色创业能力的基础是传统理论所揭示的基本创业能力,这是工业经济的历史范畴所决定的。绿色创业能力的本质是对生态劳动的富集与占有,它体现为生态原则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全面贯彻与执行。
(三)生态世界观(EW)
生态世界观是一种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关照未来人类命运的新世界观,它将生态原则的动态性、系统性和自然性作为理解世界的核心标准,强调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9],包括创业在内的人类一切活动都应服从自然法则和文明法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将会使生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一种真正的历史可能,而绿色创业者的全部使命就是顺应和推动这一历史过程,在创业中摆脱创业的窠臼,打破旧的组织生产形态,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共同繁荣进步。
(四)历史认知(HR)
历史主要是一种过程性的资料,而创业则是一种面向现实世界的、直接的结构性改造,两者相互对立,辩证统一。正确、全面的历史认知有助于创业者合理掌握创业方向和节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长期视角看,创业活动必须顺应历史规律。从短期视角看,历史资料也是一种高度丰富的信息供给。它多见于一些创业故事的细节之中,但却往往被创业者所忽略,成为创业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绿色创业者的历史认知是一项重要能力,它是科学创业的保证,也是绿色创业信念的根本源泉。绿色创业需要创业者持之以恒地投入生态环境改善的历史事业之中。
(五)环境关心水平(EC)
环境关心水平影响着创业者为何选择从事绿色创业活动[10]。一些创业者会将绿色创业视为一种信号,制造和利用这种信号,能够使创业者更容易获得来自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此时,绿色是手段,逐利是目的。但是这显然违背了绿色创业的初衷,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强调环境关心水平对绿色创业导向的影响,就是要将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置于创业目标的首位,而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成功[11],这是绿色创业的根本特色,也体现了绿色创业能力的深刻内涵。
(六)生态劳动意识(EL)
劳动凝结为价值,进而形成交换价值,并为剩余价值的产生奠定概念基础,这是贯穿全部创业活动的一条重要原则,创业活动所实现的一切价值都来源于劳动。在传统创业活动中,对于劳动的分析仅限于创业者与创业团队成员、员工之间。然而,立足于生态视角,创业与劳动之间的关系未必一定要依赖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学原则,它将沿着商业生态网络牵涉到创业活动所触及的每一个角落,捕捉一切可能被捕捉到的价值。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政府、消费者等角色将被打破,劳动的生态化、绿色化将成为经济社会意义上和方法技术意义上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整体,共同促成生态劳动概念的生成[12][13][14]。作为绿色创业者,需要与时俱进,理解劳动概念的变迁与发展,树立生态劳动意识。充分理解生态劳动的概念内涵,这有助于绿色创业者整合更多的工作资源,凝聚力量和共识,促进绿色创业活动的达成。
(七)研究假设
根据概念内涵之间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将九项概念分为三类概念。第一类为代表未来的绿色发展要求,涵盖生态世界观(EW)、历史认知(HR)、环境关心水平(EC)、生态劳动意识(EL)四项概念。第二类为基本创业能力(BC)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战略判断能力(SJ)、价值识别能力(VR)、终身学习能力(LL)、商业交往能力(BC),这四项概念可以对量化处理中的二级虚拟变量基本创业能力构成必然的测量关系,但同时其本身又可能直接受到一个或多个绿色发展要求的(组合式)影响。对于这类衍生问题,本研究不做假设,仅作为探索性分析计划。第三类为基本创业能力(BE)的概念本身,其既被基本创业能力所框构,又被绿色发展要求所影响,是一个高度动态的、虚拟的、现时发展中的次级评估要素。由此,本研究初步提出以下假设:
H1:生态世界观对基本创业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H2:生态劳动意识对基本创业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H3:环境关心水平对基本创业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H4:历史认知对基本创业能力产生正向影响。
基于对上述需进行验证性分析的影响机制和预先考虑的探索性分析计划,本研究提出研究假设模型,见图1。
二、研究设计与调查问卷
(一)研究设计
本项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基础、问卷设计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建模、结论与建议四个部分。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是问卷设计和对应用型人才绿色创业能力评估模型的建构。在根据理论提炼核心概念的基础之上,本项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来分析绿色创业能力的结构,以及各部分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生态世界观、历史认知、环境关心水平和生态劳动意识对基本创业能力的补充和完善,以及说明了四项绿色创业要求对四项基本创业能力组成部分的影响关系。通过对这种关系的量化,能够较为直观地提供一种对绿色创业能力的综合评价方程,也能够体现出生态经济时代绿色创业对传统创业的内涵超越。此外,除中国环境关心水平量表(CNEP)之外,其余量表均为自主开发。
(二)问卷设计
本项研究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基本创业能力(包括战略判断能力、价值识别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商业交往能力四个具体维度)、生态世界观、历史认知、环境关心水平和生态劳动意识的评估。第二部分是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包括性别、文化程度、年龄、生源地等)。对于第一部分量表的开发,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参考相关创业研究文献,认为应该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理解绿色创业能力[15]。创业作为一种价值开发的过程,直接受到创业者价值观的影响,但是价值观又是被世界观所决定的。因此,引入生态世界观和历史认知作为重要的评价维度。生态劳动直接决定生态经济时代的价值,有必要以生态劳动意识的形式予以考察。在具体问项设计方面,主要从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认同度、对历史的学习与感受深度、对生态劳动基本观点的理解等方面提出问项。问卷对基本创业能力四个维度的考察是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的最终结果,这部分问项设计的目的是考察创业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单位的经济行为如何在创业者身上得到反映,创业者作为创业公司的核心人物,既是资本的人化,也是组织的人化。创业者对创业公司性质和使命的理解,就是创业能力的最大体现。
(三)问卷发放与收集情况
本研究将本专科学生群体作为应用型人才的调查对象。在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方面,调查对象的生源地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对于了解我国复杂的自然资源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良好的覆盖,能够反映在不同环境成长的学生的绿色创业能力。本研究在2022年10月19日至29日利用问卷星平台线上发布问卷。本次调查总计得到有效问卷1337份,其中包括高职院校学生835份(占62.45%)、本科生409份(占30.59%)、硕士生72份(占5.39%)和博士生21份(占1.57%)。问卷分析采用SPSSAU在线平台。
三、应用型人才绿色创业能力评估模型
(一)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基于样本数据,通过分别对全部量表的全部问项进行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量表的Alpha值全部高于0.8,绝大部分高于0.9,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很高,从信度角度,没有问项需要被删除。另外,在效度分析中,所有量表的KMO值均大于0.8,说明数据可以被有效提取信息,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证明显著。因此,在信效度检验阶段,7个自主开发的量表和1个参考制定的量表均通过检验,能够应用于绿色创业能力的评估。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之前,由于理论模型的前置和维度概念的预设,有必要对全部量表的全部问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而提高建模效率和效果。首先,本项研究的有效样本量为1337份,超过分析项数量的10倍,样本量适中。其次,因子载荷系数能够体现问项和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结果,Q37、Q40、Q50和Q52这四个问项的标准载荷系数过低,难以反映其所对应维度的信息。对于Q37和Q40而言,虽然这些问项体现了被调查者可以触及的历史知识,但是这些变量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生源地和所在学校师资力量的影响,难以从动态视角展现被调查者的长期历史素养以及个人能力,无法用以评估历史认知。对于Q50和Q52而言,这两个问项直接引用于CNEP量表,通过信效度验证,这两个问项与本项研究的大部分评估目的不符。因此,在结构方程建模中将会剔除Q37、Q40、Q50和Q52四个问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