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表征与评价标准
作者: 陈寿根 许明 尚阳阳
摘 要 探究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和表征,进一步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对于引领、调节、诊断和改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建立在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治理机制、治理文化、治理平台和治理效能现代化等六大要素之上。分析六大要素的内在意蕴,可以揭示其显著的外部特征和标志,并据此设计包含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64个观察点的治理现代化评价标准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内涵;表征;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2-0023-05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入党章;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19年3月,“提升学校治理水平”成为《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之一;2020年7月,“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同年9月,“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列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十大重点任务。
然而,本文面向全国26个省(市)、1600多位高职院校领导、中层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建设不论是过程还是成效都差强人意,其主要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内涵把握不够精准,治理现代化的本质属性没有完全抓住;二是外延认识有失偏颇,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的建设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投入足够精力。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表征,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引领、调节、诊断和改进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来,治理现代化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热门话题,但对什么是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至今仍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是推进治理理念现代化、主体多元化、制度体系化、方式民主化、手段数字化和环境协作化的过程[1]。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是推动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治理信息透明对称,决策、执行和监督者职权清晰,决策、执行和监督活动规则合理化[2]。有学者认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主要应当体现在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内外主体关系融洽、多重网络单层次作用机制和治理体系有序运转等方面[3]。不难发现,前两种观点将治理现代化看作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后一种见解则将治理现代化认定为过程发展的结果状态。但不管是以“过程”还是“结果”认识治理现代化,学者们都主张,应当将先进治理理念确立、利益相关者作用有效发挥、治理规则科学合理、治理信息真实公开、治理环境协调和谐和治理手段智能化,作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程度的基本考量。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应当是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治理机制、治理文化、治理平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治理效能的现代化。
治理理念是人们对治理活动的理性认识,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理念比任何设施、组织和人员都更重要[4],治理水平的高低之分,本质上是治理理念及其贯彻落实的优劣之别,治理现代化首先要确立彰显现代性的治理理念。
治理体制是决策、执行和监督活动的组织体系,治理活动的秩序和成效依赖于科学的组织建构,唯有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职权明确、担当作为和密切配合,治理才有坚实的组织基础,治理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治理机制即人们俗称的管理制度,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和混乱[5],治理机制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作用,将科学机制确立为治理现代化的要素是题中应有之义。
治理文化是治理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追求、态度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6]。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治理效能与治理文化之间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治理文化如果遭到破坏,治理主体之间缺乏共识、沟通、聆听和包容,治理机构将无法有效运行,治理机制将难以有效执行,治理最终必定走向失败。
治理平台指集成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支撑治理活动高效运转的信息平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示: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教师学生遍布于校内校外、教学场所分布在学校企业,信息交流纷繁复杂、数据整理盘根错节,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治理现代化。
治理效能是治理活动产生的效率、效果和效益,综合反映治理理念、体制、机制、文化和平台建设的质量,是检验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尺,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理念、体制、机制、文化和平台建设都是手段,唯有效能提升才是目的。没有办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没有良好效能产生的治理,无论如何不能认为是现代化治理,效能提升既是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治理现代化的落脚点。
二、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表征
在逻辑学的范畴内,概念的结构分为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对象的特有属性,外延是概念对象的数量或者范围,正确认识概念不仅要把握内涵,还要厘清外延。因此,围绕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内涵,阐明内涵要素外在的范围、征象和形态,是准确认识和理解治理现代化的应然之举,也是全面、准确和清晰阐述治理现代化标准的诉求。
(一)治理理念现代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要确立共同治理、依法依规、理性民主、担当作为、效率效益的思想[7]。共同治理指将内外利益相关者纳入到学校的治理体系中,激发热情、开发潜能,组织他们为学校发展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依法依规指树立法治思想,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完善组织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建设法治学校。理性民主指把握高职教育类型特点和办学基础,科学定位发展目标、任务和方略;决策、执行和监督乐于听取不同意见,善于平衡利益相关者价值、权力和利益诉求。担当作为指广大师生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恪尽职守、严谨治学,志存高远、追求卓越;教师教书、育人和管理,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能力发展讲究方法。效率效益则指决策、执行和监督活动轻车熟路、有条不紊、事半功倍;学校人财物资源、制度与文化供给不断优化,履行办学使命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高。
(二)治理体制现代化
高职院校组织体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明确决策、执行和监督工作的机构怎么设、职责怎么划、权力怎么配和关系怎么顺[8]。为此,治理现代化建设首先要建立现代化的决策体制,依法建立党委、院长、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决策机构,实现成员合理、职权清晰、沟通顺畅,保证决策工作彻底消除缺位、错位和越位现象,尽显慧眼别具、高明远识。其次要建立现代化的执行体制,把持高职院校“底盘沉重”学术组织性质,组织架构和运行遵循小机关大学院,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职责边界明确、权力配置得当、上下互动顺畅,行政部门工作服从和服务教学单位工作的准则。最后是建立现代化的监督体制,准确理解纪委、教代会、质量管理办公室和审计处等监督机构工作重点,落实责任、各司其职、相互补充;整合监督内容和队伍,和衷共济、珠联璧合推进监督;强化改进意识,以问题发现为手段,问题整改为目的,致力改进和消除工作中的缺陷。
(三)治理机制现代化
人们普遍认同,高职现代化治理机制应当突显层次分明、内容完整,理念清晰、规则合理,程序公正、执行严肃、评估规范、不断完善的特征[9]。层次分明、内容完整指学校基础制度(《章程》)、基本管理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上下衔接、一脉相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理念清晰、规则合理指《章程》确立的办学理念渗透在制度的字里行间;制度规则合法合理合情,上下机制思想融通、理念一致,平行机制相互呼应、彼此协调;规则结构严密、逻辑清晰,表达质朴、措词精准。程序公正、执行严肃指建立制度制定(修订)程序规范,以严密过程、公正程序保证规则科学性;对涉及面广、逻辑性强和过程相对复杂的机制建有执行程序,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评估规范、不断完善指定期开展制度效能评估,发现制度体系、基本管理制度、具体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中的问题,持续推动“废改立释”,增强制度科学性,保证制度生命力。
(四)治理文化现代化
美国学者伯恩鲍姆(Birnbaum)、卡普兰(Kaplan)和蒂尔尼(Tierney)等研究表明,共同价值观、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是现代化治理文化的核心构成[10]。现代化治理文化应当表现为学校上下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拥有普遍认同的检验教育、教学、管理和学习行为是非、对错、好坏和美丑的标准。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专业带头人、课程团队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等领导者具有以身作则、共启愿景、挑战现状和激励人心的心理品质,感召同事、学生追随自己实现组织或团队的目标的个性品格。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及其成员之间自由平等、信任尊重,理解包容、沟通协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致力于学校事业的发展和辉煌。
(五)治理平台现代化
信息平台四通八达、广泛连接,为共同治理开辟渠道;界定职责、再造流程,为落实责任、规范用权奠定基础;集成数据、集约呈现,为科学决策、精准督导提供帮助;快捷流转、实时沟通,为提高执行效率提供保证;全程留痕、公开透明,为弘扬民主、增强信任伸出援手,现代化治理平台无疑将极大提高治理效率和效益。本文认为,现代化治理平台应当表现为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完备,领导机构、协调部门和技术研发中心齐全,各组织职权明确、关系和谐;工作制度科学规范、运行有序,工作成效显著。平台建设基于并服务于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型,信息采集基于事实,信息编辑唯一主体和唯一源头,数据表达通俗易懂,方便决策、执行和监督者等不同人群理解。广大师生具有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素养,掌握岗位工作必备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
(六)治理效能现代化
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办学质量,质量概念千姿百态,其中ISO9000的定义最受推崇,即质量是学校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程度。因此,现代化治理效能首先表现为利益相关者对决策、执行和监督工作认可,投身学校事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涨;其次表现为人财物等资源的品质不断优化,制度和文化供给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和学校高质量发展诉求;再次表现为学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办学使命的能力提升,体现履职能力的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在各级政府质量工程建设、绩效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在第三方教育评估、专业认证、科研和服务社会排行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办学成果等得到利益相关者普遍称道;最后表现为生源数量充分、质量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发展渠道畅通,升入本科院校深造学生比例在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利益相关者最根本的愿望得到实现。
三、高职院校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标准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宗明义: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评价标准是工作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就有什么样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49次提到“标准”,说明标准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
现代评价理论强调,评价标准开发必须遵循“五个统一原则”:一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要厘清评估的目的,围绕目的设计、评价和完善标准体系,增强标准的科学性、保证目的达成的支持度;要把握高职院校学术机构与行政机构形成的矩形组织性质,学校治理及其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敬畏和遵从组织性质与内在规律。二是合理与合情统一,要以理性思维开发评价标准,防止将复杂的治理简单化、表面化和僵死化,丢失治理应有的功效和灵性;要合乎人性、伦理和人道,尊重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和权益诉求,奠定标准执行的坚实基础。三是全面性和重要性统一,要理清影响治理质量的要素,标准设计中避免要素缺失,影响实践效能;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将重点淹没在冗长的内容中。四是准确性与简易性统一,标准文本要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措词精准,没有任何模棱两可的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阅读、理解和执行。五是刚性与弹性统一,要把握治理现代化要素的特点,对党和政府文件具有明确要求的工作事项,以政策要求作出刚性规定,保证政策不折不扣落实;要杜绝标准“内卷”、无限具体化,以给标准执行者留下创新的空间和余地,一方面使标准具有普遍适应性,另一方面推动学校形成更加切合实际的治理特色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