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任职特征及对高职院校校长选拔的启发

作者: 周雅倩 聂伟进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任职特征及对高职院校校长选拔的启发0

摘 要 为探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的任职特征和成长规律,对江苏高职院校45位校长的简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80%来自江苏省中部,初任校长的平均年龄为49.4岁,职场生涯平均为32年,90%左右的高职校长的职业生涯起点多元,但80%左右的人就任前拥有过在高校(含本科、高职院校)的工作经历,晋升来源主要是本校提任或平级调任。就教育经历而言,拥有博士学位者占42.2%;大多数校长为单学科背景,以理工科为主。研究结论为如何选拔高职院校校长提出了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高等教育经历;工作经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14-0052-05

作者简介

周雅倩(1986- ),女,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常州,213001);聂伟进(1979- ),男,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主任,研究员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教育部专项课题“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东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平台建设与创新机制研究”(TX20200502),主持人:聂伟进

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是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校长作为灵魂领袖,对“双高计划”学校实现建设目标起着关键性作用[1]。当前,学术界对高职院校校长的研究多集中在公办高职院校校长的任职资格、职业发展路径、胜任力、群体特征等方面[2][3][4][5][6][7],针对“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的研究相对较少。高阶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指出,高层管理人员会在其所面临的情景和选择中注入大量自身所具有的经验、性格、价值观等[8]。由此可以推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的自身特点势必会影响其所在学校在“双高计划”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举措,对他们任职资格特征和成长经历的研究势在必行。探寻“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的成长规律,既可为高职院校校长管理方式转变和治校能力提升提供有益启示,又可了解“双高计划”校长的分布和领导力的消长,最终为推进高职院校校长选拔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在校长等高层次人才成长经历的研究中,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履历分析法。通过从人才履历中抽取典型信息,总结他们的任职特征和成长规律,了解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参考[9][10][11][12][13]。本研究基于对国家级和省级“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正校长履历资料的分析,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群体的基本构成是怎样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长拥有怎样的职业经历?“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长拥有怎样的高等教育经历?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江苏省共有高职院校90所,其中有20所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居全国首位。另外,有25所入选江苏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本研究以上述45所入选国家或江苏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高职院校为调查范围,选取2021-2022年现任正校长的履历进行分析。校长的履历主要从各高职院校官方网站获取,对于信息遗漏或相互冲突的内容,通过网络搜索和调查访谈进行补充和交叉验证。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见表1,主要采用EXCLE和SPSS22.0对字段进行编码处理分析。

二、“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任职特征分析

(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1.在籍贯上的特征

45位被调查“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中,40位校长的籍贯属于江苏省省内,只有5位校长的籍贯属于江苏省省外,分别为湖北省武汉市、安徽省望江县、浙江省兰溪市、浙江省奉化市、内蒙古鄂前。按照江苏省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分,籍贯属于江苏省省内的40位校长中,有10位来自江苏南部(无锡、溧阳、句容、镇江、张家港、宜兴、金坛),占22.2%;有20位来自江苏中部(兴化、南通、海安、姜堰、扬州、海门、泰州、启东、海安、如皋、泰兴),占44.4%;有10位来自江苏北部(新沂、睢宁、连云港、沭阳、滨海、阜宁、东台、盐都、铜山、射阳),占22.2%,见表2。由此说明,江苏省中部地区“盛产”高职院校校长。从“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的所在地与校长的籍贯是否一致来看,二者一致的有22个,占比48.9%,说明籍贯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资源的分配。

2.在性别、年龄及职称上的特征

被调查的45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中,女性有3人,占6.7%;男性有42人,占93.3%。所有校长年龄均在45岁以上,其中45~50岁之间的有5人,占11.1%;51~55岁之间的有18人,占40%;56~60岁之间的有22人,占48.9%,平均年龄为54.8岁。在职称方面,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有37人,占82.2%,拥有副高级及以下职称的有8人,占17.8%,见表3。此外,职称呈多种类型,除了有高校职称序列(教授22人、研究员12人、副教授5人、副研究员1人),还有其他系列的职称(高级农艺师1人、高级城市规划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

由此可见,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校长占绝对优势;从年龄结构来看,大多数集中在51~60岁;从职称来看,大多具有高校职称序列正高级职称。此外,研究发现,职称序列多样主要与校长的来源以及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所需相关。本项研究结论与已有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14]。

(二)“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的职业发展经历分析

1.在成长周期上的特征

以出生年份、职业生涯开始年份、首次在高职院校工作年份和首次任高职院校校长的年份四个重要时间节点描述“双高计划”高职校长的成长周期。被调查的45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首次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的平均年龄为40.9岁,集中在41~50岁,占比44.44%;平均拥有32.2年的工作经验,集中拥有31~35年的工作经验,占比35.56%;平均在工作了26.9年后才出任校长,大多在工作了26~30年才出任校长,占比35.56%;首次任校长时的平均年龄为49.4岁,集中在46~50岁,占比48.89%;平均拥有5.4年的校长工作经验,校长工作经验集中在0~5年,占比62.22%;首次进入高职院校的工作时间与出任高职院校的时间是同一时间的有25位,占比55.56%,见表4。总体来讲,高职院校校长首任的年龄相对比较年轻,部分校长无高职院校工作经历。

2.在就任前的单位类型上的特征

高职院校校长任校长前的单位类型对其职业发展路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45位“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任校长前的单位类型进行分析,只有10人(占22.2%)是从高职院校提拔上来的,而80%左右的校长就任前的单位类型多样,尤以在本科院校(23人,占51.11%)工作的居多,随后是中职学校(8人,占17.8%)、政府部门(2人,占4.4%)和企事业单位(2人,占4.44%)。

调查发现,大多数校长曾经历不同类型的职位,就他们任前涉及的所有职位类型进行检验发现,40%的校长曾在高职院校工作过,具有长期的工作经验,且曾在学校3个及以上岗位任职过;有33.33%的校长曾有过一线教师工作经历;有53.33%的校长有学校(含高校、高职院校)校长或副校长经历;4.44%的校长有政府部门工作经历;有2.22%的校长曾在行业协会工作过。

3.在晋升来源上的特征

对校长任前最后一份工作岗位的类型进行统计发现,有19位(占42.22%)校长属于从高职院校升迁或平级调任,其中又以从高职院校中非一把手升迁为主(占68.42%);有17位(占37.78%)校长属于从本科院校升任;有4位(占8.89%)属于从中职学校晋升;有3位(占6.67%)属于从政府部门升任;有2位(占4.44%)属于从行业协会晋升。

(三)“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的高等教育经历分析

1.在学位层次上的特征

从45位校长教育经历统计得出:19位校长拥有博士学位,20位校长拥有硕士学位,4位校长为学士学位,2位校长无学位。从学校层次来看,国家“双高计划”和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校长的学位层次高,博士研究生占比40%以上,硕士研究生也在45%以上,见表5。

2.在本科就读高校及典型高校上的特征

45位校长报告了个人本科就读的大学,涉及27个院校,分布在8个不同的省份,其中本科就读“双一流”大学的校长有21位(占46.7%),本科就读非“双一流”院校的校长有24位(占53.3%)。此外,本科就读高校排在前五的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

3.在最高学位就读高校上的特征

45位校长获得的最高学位(硕士或博士)统计结果显示,有3人曾先后获得2个博士学位,其中最高学位来自“双一流”大学的有33位(占73.3%),来自非“双一流”院校的有11位(占24.4%),来自科研院校的有1位(占3.90%)。最高学位就读高校排在前5位的是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就读江苏省省内高校的占比62.2%。

4.在学科分布上的特征

从45位校长的本科学科背景来看,工学占35.6%、管理学占13.3%、农学占11.1%、教育学占8.9%、理学占8.9%。从45位校长的最高学位(硕士/博士)学科背景来看,工学占40.0%、管理学占22.2%、农学占6.7%、理学占7.79%。此外,从专业知识结构来看,33位校长为单学科教育背景,占比73.3%;12人拥有交叉学科背景,占比26.7%,见表6。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群体构成同质化,地缘关系以江苏中部为主

对45位校长个性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群体构成呈现同质化特点,在性别上男性校长占绝对优势,在年龄上集中在51~60岁,在职称上大多具有正高级职称。从籍贯上看,拥有江苏籍的校长最多(占80%),48.9%的校长的籍贯与学校所在地一致。校长任职呈现地域化、属地化特点,且地缘关系多以江苏省中部地区为主,这与高职院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符合。由于籍贯与学校所在地一致,校长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环境比较熟悉,能够更好地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和定位,更高效地统筹资源。

2.职业成长周期较长,职业发展路径起点多元

本研究调查的45位校长中,平均工作了32.2年后才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履职高职院校校长时已累计工作年限约26.9年,可见校长拥有长时间的职业履历,职业成长周期较长。此外,部分校长拥有多个类型单位的工作经验,校长首份工作起步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还有部分校长虽在职业发展路径中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学校(本科、中职))工作经验,对教育一线工作环境较为熟悉,但无高职院校工作经历,企业工作经历更少。

3.高学历特征显著,江苏高校成为培养校长的教育重地

本次调研的45位校长中,90%拥有研究生学位,近一半拥有博士学位。近几年,高职院校校长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在提升,这或许与在校长遴选时对学位有一定的要求有关,学历水平是衡量校长学识能力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校长的科学视野与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对45位校长完成本科教育和最高学位(硕士或博士)教育的就读学校进行统计发现,就读的学校集中在以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为代表的“双一流”高校,且以江苏省内的高校为主。总体来看,近七成的“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都在江苏省接受过教育,他们对江苏省的经济文化有一定了解,在学校管理中也必然受之影响。

4.专业背景集中,学科结构多偏重于其所在高职院校主体学科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长学科结构多偏重于其所在高职院校的主体学科,学科结构呈多元化,涉及理工科、管理学等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理工科和管理学科背景对培养校长职业胜任力具有特殊贡献。同时,审视校长具有的学科背景,大多数“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为单学科背景。学科背景是考察校长的必备条件,具备交叉学科背景是高职院校校长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有效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建议

1.多渠道并行,打造高职院校校长储备人才的多学科教育背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