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诊改赋能人才高质量培养探索与实践 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是职业院校改革的核心地带。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简称“诊改”)是职业院校管理改革中的新生事物,通过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对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建设专题 | 从无序到有序:中高本一体化课程的秩序重构 摘 要 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秩序的重构。职业教育一体化课程存在的问题,既是知识的问题,也是合作的问题,更是制度的问题,三者相互作用。有鉴于此,架构出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课程的三维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建设专题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政策供给分析 摘 要 在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进程中,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是重要的行动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所颁布的有关政策文件为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提供了方向标。通过查阅我国国
中高本一体化课程建设专题 | 省域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实践样态及其逻辑 摘 要 课程有序衔接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协调发展的核心。浙江省自2021年开始推行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从标准研制、教材编写、教师教研、考试评价等多方面入手,探索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
办学与管理 | “三链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摘 要 立足“三链融合”深化人才培育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是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通道。基于“三链融合”视域,以职业能力本位为理论基础,结合职业院校应用型工匠人
课程与教学 | 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内涵、分类与范畴 摘 要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建立国家、省级、校级三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有必要探讨教师教学创新这一基本问题。借鉴国内学者的研究观点,探讨教师教学创新的内涵,从创新主体、创新内容、创新条件、创新形式、创新
课程与教学 |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框架 摘 要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理论要素包括:目标清晰度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首要准则;学习体验度是评估情境创设真实性的重要指标;师生交互度是判定双线融合程度的标准;个性施展度是评判因材施教的重要标准。选取中职《
课程与教学 |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摘 要 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学习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深度学习的水平。本研究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师生调研分析,结合高职《内科护理学》
教师与团队 |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任职特征及对高职院校校长选拔的启发 摘 要 为探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的任职特征和成长规律,对江苏高职院校45位校长的简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校长80%来自江苏省中部,初任校长的平均年龄为49.4岁,职场生涯平均
德育与心理 |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事关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出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前,由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失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缺位与缺失、科
德育与心理 |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进路 摘 要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的必然内容,体现了“大思政课”的共同本质。职业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其类型要求,要体现层次性、贯通性、规律性。其实践进路在于:坚持德技
德育与心理 | 协同理论视阈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内涵特征、现实困境、价值逻辑与实现理路 摘 要 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存在着全员育人“人员”角色缺位、全过程育人“过程”链条欠完整、全方位育人“方位”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造成诸多制约。协同理论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
评价与诊断 |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的基本遵循、核心内容与关注焦点 摘 要 复核是诊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基本遵循、核心内容与关注焦点对准备复核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复核工作的基本遵循是高职院校制订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核心内容
评价与诊断 |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摘 要 作为教学改革和教材改革的前沿,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开发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同时存在着缺乏职业性、即时性、互动性、实践性等问题亟待解决。立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的核心思想,基于职业教育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