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诊改赋能人才高质量培养探索与实践
作者: 和光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质量生成的关键环节,是职业院校改革的核心地带。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简称“诊改”)是职业院校管理改革中的新生事物,通过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作为全国职业院校诊改试点院校和首批通过全国试点院校诊改复核院校,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优质课程为目标,对课程诊改进行了实践探索,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贯通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目标链。一方面,学校借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发了“八步设计法”(调研内外部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确定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总目标、确定考核方法、开展教学设计、实施诊断改进),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者的衔接贯通;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一体化编制总规划、二级学院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方案、课程建设方案,构建了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衔接贯通、左右呼应的诊改目标链。
第二,科学设计诊改运行机制。学校聚焦诊改的核心要素,优化诊改数据采集流程,科学设定预警阈值和诊改周期,形成常态化自动预警纠偏机制;深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内在关联,形成协同改进、系统改进、联动改进机制;建立全过程诊改机制,基于课程建设方案开展课前诊改,基于课程标准实施课堂教学适时诊改,基于课程教学大数据开展课后诊改。
第三,一体化开发“工程云课堂”诊改平台。学校围绕学生课程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教师课程教学投入度等主要质量指标,按照目标设计、内容选取、活动设计、资源调用、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链路,自主开发了适应项目化教学需求、有机集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管理3个功能模块的智能化教学诊改平台,即“工程云课堂”教学平台,有效实现了教师教学全程记录以及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过程监测。
第四,实施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机制。依据各二级单位制定的年度建设目标,学校在年底实施绩效考核,通过年度目标任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内涵建设项目进行考核,通过项目管理对实训室等资源建设项目进行考核,通过业绩指标对师资引进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二级学院的奖励性绩效分配挂钩。二级学院通过内部绩效分配办法,强化奖惩激励,有效推进各项建设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第五,塑造“自主自律、追求卓越”质量文化。学校高度重视诊改工作,党委审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明确诊改目标、任务和原则,组织召开各级各类会议,分层分类宣传贯彻诊改理念,让质量自我监测、自我诊断、自我保证的理念入耳、入脑、入心。二级学院实施“两级两区”综合改革,凝练特色质量文化,开展教研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将质量文化根植于教师内心。各专业通过“说专业”“说课程”等系列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树立质量标杆,以点带面,示范辐射,带动全体教师主动思考提升教学质量。
(案例来源: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